垄作区田是一种在缓坡地或旱塬地实施的耕作方法,通过沿等高线翻耕,加深加宽沟垄,并横向修筑土档,形成小区田块,从而达到增加拦蓄雨水能力和水土保持的目的。
形成与发展
垄作区田的方法最早见于西汉的《方胜之书》,并在后代的农业书籍中有较多的记载,尤其在明清时期较为盛行。
原理与方法
垄作区田的原理在于在坡地上犁成水平沟垄,作物种植在垄的半坡上,同时在沟内修建小土挡,用于蓄水保肥并防止横向径流的发生。具体操作包括在坡地下部沿等高线开犁,向下翻土,将肥料和种子均匀地播在垄的上半坡上,回犁盖土,覆盖种子。接着空一犁,再耕一型,如此循环,最终形成垄作区田。沟垄的深度和间隔会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和坡地坡度而有所调整。
作用
垄作区田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和增产效果。根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保站的数据,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垄作区田相比传统的平作耕作法能够减少径流量和土壤冲刷量分别为77%和88%,并且谷子和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了77%和3%-21%。
改善措施
尽管垄作区田对水土保持和增产有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不易进行耙耱保墒,苗期表土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更适合于20度以下的坡地和年降雨量在300mm以上的地区。为了推广垄作区田,应注意加强保墒工作,如及时进行打上块、镇压等措施,促进幼苗生长。
参考资料
【地理素养】耕作技术:垄作,畦作,畎亩,圳田,区田,铺砂.搜狐网.2024-10-24
[科普中国]-垄作区田.科普中国网.2024-10-24
我校沈昌蒲教授的《应大力推广“垄作区田”技术,彻底根治坡耕地水土流失》建议获得哈尔滨市第一届十佳人民建议成果奖.东北农业大学.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