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门

弘道门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最初作为孔庙的主要入口。清朝时期,清世宗根据孔子的言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其命名,并亲自题写了匾额。清雍正七年,根据《论语》中的“人能弘道”一语,正式命名为弘道门,以此赞誉孔子对于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的阐释。门下曾有两座元代石碑,分别记录了曲阜的历史沿革和一位处士的信息。

历史典故

弘道门的名字来源于《论语》中的“人能弘道”,强调了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历史上,南宋时期的弘道门前曾是一片桃林,流传着有关朱熹童年勤奋求学的故事。传说朱熹自幼聪慧,立志弘扬圣贤之道。一次,他在抄写唐代诗歌时误将“桃”字写作“挑”字,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尽管天气恶劣,朱熹依然坚持练习写字,最终感动天地,使得桃花再次盛开。

建筑特色

弘道门建筑风格独特,原本为三间设计,后来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形成了现在五间的规模。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采用石柱木构结构。清代名为“天阶门”,雍正帝钦定更名为“弘道门”,并由爱新觉罗·弘历题写匾额。门内原有的两座元代石碑,现已迁至汉魏碑刻馆展示。

文化意义

弘道门不仅是孔子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其名称寓意深远,体现了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通过弘道门,人们可以深入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参考资料

游学三孔 | 弘道门 .sohu.2024-11-25

弘道门 .gs.ctrip.2024-11-25

碑刻宝库:孔庙..chinagrandcanal.2024-11-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