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又称亚撒哈拉地区、下撒哈拉、黑非洲,泛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东北临红海,面积是23,890,863.2平方千米。该地区经纬度范围为23°26'~35°S,20°W~50°E,有中非、乌干达、乍得、佛得角等50个国家。
该地区热带、亚热带气候占优势,干燥气候面积广大,雨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气候类型大致呈带状分布并对称于赤道;地形高原面积广大,被称为“高原大陆”,起伏比较平缓;主要河流有尼罗河、刚果河,主要湖泊有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黄金、金刚石、铜、铝矾土等;生物资源丰富,生活着黑猩猩、长颈鹿、狮子等野生动物;可可、咖啡等的生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19世纪中叶起,大津巴布韦、贝宁城等遗址及诺克文化等被发现,证明其存在独特文明,麦罗埃有文字,金属冶炼也早有发展。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侵占土地,推行 “同化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黑人知识分子兴起抗争。到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基本完成民族独立。此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文化,还出现了如沃莱·索因卡这样的杰出人物。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住在撒哈拉沙漠和赤道之间的居民主要属于苏丹语各族,住在赤道以南的居民属于班图语各族,历史文化发展同沙漠以北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不同。该地区主要宗教信仰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地方传统宗教,被认为可能是现代人类的起源地,有乞力马扎罗山、马达加斯加岛、维多利亚瀑布等风景名胜。
位置境域
撒哈拉以南非洲绝大部分位于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东临印度洋,西濒大西洋,东北临红海,面积是23,890,863.2平方千米(截至2022),约占非洲面积的五分之四。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经纬度位置为23°26'~35°S,20°W~50°E。
自然环境特征
气候
热带、亚热带气候占优势
撒哈拉以南非洲位于南纬、北纬之间,赤道横贯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纬度,属于赤道气候、热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带,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是终年高温的地区,热带气候面积之广大,可以说是世界唯一的热带大陆。
干燥气候面积广大
南北回归线横贯撒哈拉以南非洲南北两部,宽度较大的北部地区终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之下,形成非洲面积广大的干燥气候区。而靠近欧亚大陆的位置受来自亚洲的干燥的东北风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高西低的地形特点又阻挡了湿润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深入大陆内部,这些因素更加强了气候的干燥程度。
除赤道附近地区以及一些山地迎风坡雨量较多外,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使全洲将近一半的面积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撒哈拉沙漠面积达90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也是世界著名的沙漠;此外,还有东非沙漠等干燥地区。这些地区雨量稀少,一般年雨量不足1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终年不雨;蒸发量大,有些地方年蒸发量可达4000毫米;年平均云量在5%以下。
雨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赤道附近的多雨区,年雨量一般在2000毫米左右,几内亚湾沿岸迎风坡可达3000—50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超过10000毫米,形成世界著名的多雨地区之一。如喀麦隆火山西南坡与比奥科岛南坡的年雨量,分别达10091毫米与10450毫米。而干燥地区的年雨量一般不足100毫米,撒哈拉沙漠广大地区还不足10毫米,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无雨区,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少雨地区。雨量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小范围内也有所表现。例如留尼汪岛的迎风坡塔卡马卡年雨量高达8800毫米,而背风坡年雨量只有731毫米,两地距离不过几十公里,雨量却相差12倍之多。喀麦隆山迎风坡与背风坡的雨量,相差也达5倍以上。
气候类型大致呈带状分布并对称于赤道
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另一个特点是气候类型大致呈带状分布。这是地理位置与地形结构特点所决定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的地表形态,总的说来,没有高大的山脉和深入内陆的海湾,地势起伏不大,高低差别较小,陆地轮廓完整,因此,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比较明显,气候类型沿纬线伸展的带状分布十分突出。而且赤道横贯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中部,大陆南北两端至赤道的距离大致相等,这就形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气候类型按纬度地带性规律呈带状分布并对称于赤道,即赤道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向南北两侧分别相应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及地中海气候等。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赤道南北两部分的面积大小不同,周围海陆对比关系各异,气候因素有别,这些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北半部深受欧亚大陆的影响,气温的年较差大于南半部,北半部沙漠气候的面积远远超过南半部,北部地中海气候的范围也远大于南部;草原气候情况相反,南半部因地势较高,草原气候所占的纬度则大于北半部。在大陆东岸,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较为悬殊,各气候类型对称于赤道的特点不够明显:南部深受南印度洋的影响,气候湿润,海洋性明显;北部多受亚洲季风的影响,气候干旱,大陆性显著。
地形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高原面积广大,被称为“高原大陆”,起伏比较平缓,除南北两端范围较小的褶皱山地外,整个大陆是由古老岩层组成的波状起伏的大台地。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非高原;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地多分布于沿海的狭窄地带。地势的总趋势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从东南向西北倾斜。西北半部较低,多为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的低高原和台地,中间分布着一系列盆地、注地和较低的高原山地,仅局部地区有较高的山峰,如西北端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几内亚海沿岸的喀麦隆火山。东南半部较高,多为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
东非大裂谷带纵贯高洲南北,地表高差悬殊,这里有被称为“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埃塞俄比亚高原、谷深崖陡的东非高地、面积广大的南非高原。高原边缘地带多悬崖峭壁,构成单面山的地形,如东县坡陡峻、西坡平缓的德拉肯斯山脉和北坡峻峭、南坡平缓的索马里北部山地等。许多河流在这里形成瀑布和急流,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大陆架面积比较小,除地中海和大陆最南端的部分海岸外,大陆架范围十分狭窄,一般海岸外侧的坡降比较急骤,沿岸大陆架较宽的唯一地段是大陆最南端的厄加勒斯海滩,大陆架深度在180米以内的地区呈一个三角形,其底边在好望角和伊丽莎白港之间,顶端在厄加勒斯角之南。
水文
主要河流
尼罗河
尼罗河是世界著名的黄河,全长6600余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之一。它发源于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流经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扎伊尔、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等国家,流域面积约287万平方公里,入海年平均流量2300秒立方米,年径流量725亿立方米,年径流深24毫米,自南向北穿越撒哈拉沙漠,注入地中海。
刚果河
刚果河也是非洲和世界著名的大河,全长4640公里,流域面积约370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为39000秒立方米,年径流量13026亿立方米,年径流深342毫米。它的流域面积和流量居非洲首位,在世界大河中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占第二位,长度次于尼罗河,流量比尼罗河大16倍。它发源于扎伊尔南部的加丹加高原,流经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刚果、赞比亚和扎伊尔等六国,注入大西洋,流域面积的60%在扎伊尔境内,也称刚果河。刚果河流域位于赤道地区,支流众多,河网稠密,千流绕行于刚果盆地边缘地带,形成一个向北突出的大弧形。
赞比西河
赞比西河是南部非洲的最大河流,也是非洲大陆流入印度洋的第一大河。它发源于赞比亚西北部边境海拔1300米的山地,流经安哥拉、纳米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等六国,注入莫桑比克海峡,全长2660多公里,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16000秒立方米,仅次于刚果河,居非洲第二位。
尼日尔河
尼日尔河是西部非洲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几内亚境内的富塔贾隆高原,源头海拔900米,距大西洋岸仅250公里;流经几内亚马里、科特迪瓦、尼日尔、上沃尔特、贝宁和尼日利亚等国家,注入几内亚湾。尼日尔河全长4160公里,流域面积210万平方公里,、,年人海平均流量6300多秒立方米,年径流量约2000亿立方米,年径流深约100毫米,属中等水量流域。
主要湖泊
维多利亚湖
维多利亚湖位于东非高原盆地中部,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三国接界处,赤道贯北部,属凹陷盆地。湖面海拔1134米,南北最大距离400公里,东西最宽处240公里,面积6.9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大深度80米,是仅次于北美洲苏必利尔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的周围地势起伏不大,以丘陵、平原为主,湖西岸陡峻,其他三面低平,湖岸曲折,多湖湾和岛屿,岸线长达7000余公里,集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有卡盖拉河、马拉河等注入。湖水从北岸流出时形成里本瀑布,排水量600秒立方米,为白尼罗河的水源。湖水位年内变幅为0.3米,湖表层水温变化在23°--28℃之间,维多利亚湖巨大的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气候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如湖区多雷雨,并在大气下层盛行偏东气流,使湖西岸成为东非著名的多雨区。
坦噶尼喀湖
坦噶尼喀湖是东非大裂谷带上的大淡水湖,位于扎伊尔、坦桑尼亚、布隆迪、赞比亚等国接界处,由断层陷落形成,是典型的断层湖。湖面海拔773米,南北长720公里,东西宽48-70公里,面积32900平方公里,平均湖深700米,最大深度1435米,低于海平面662米,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湖周围多高崖环绕,集水面积为24.5万平方公里,有马拉加拉西河、鲁齐齐河及许多山溪注入。湖水西流入刚果河(扎伊尔河),湖水位年内变幅约0.7米,表层水温变化在23.6°-26.6℃之间,400米以下水体为常温,全年平均约23℃。
矿产资源
撒哈拉以南非洲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其中不少矿产占世界重要地位。如黄金、金刚石、铁、铜、铝土、铀、磷、石油等,其中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南非和刚果是世界金刚石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南非的黄金、赞比亚的铜、几内亚的铝矾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尼日利亚是非洲石油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生物多样性
撒哈拉以南非洲生物资源丰富,生活着黑猩猩、长颈鹿、狮子等野生动物,非洲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各大洲之首。其森林、草场资源、热带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盛产乌木、非洲柚木等多种名贵木材,是可可、咖啡、海枣、油棕和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可可、咖啡等的生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古代文明阶段
从19世纪中叶起,考古学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诸多重要发现。1868年发现大津巴布韦,1897年英国远征军掳回贝宁城大量雕刻品,1907-1914年麦罗埃文明展示在世人面前,1931年诺克文化被发现。这些文明遗址证明了黑非洲存在独特的文明,如麦罗埃有自己的文字(麦罗埃文),且有大量精湛的艺术、音乐、舞蹈、建筑和医学、科学技术遗存。
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型遗址起源于非洲,从建筑式样、住宅特征、艺术和制造类型看,都是典型非洲式的。诺克不仅是独立的冶炼中心,也是西非文化艺术的独立中心,其艺术与原始岩壁画相关,贝宁的青铜艺术品直接来源于伊费,继承了诺克文化的艺术风格。公元前5世纪左右,金属冶炼最早开始于东西苏丹,冶铁技术迅速扩展到中非、东非和南非,大约到公元5世纪冶金业已在全非形成。
金属冶炼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城镇兴起和文化发展,相继出现了麦罗埃文明、诺克文明、斯瓦希里文明等众多文明,产生和发展了具有“非洲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公元前二世纪出现了麦罗埃象形文字,公元10世纪前后,出现了用经过修改的阿拉伯字体书写的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富尔德尔文,非洲黑人还创造了巴蒙文、瓦伊文、门德文、曼丁哥文和沃洛夫文。
殖民统治阶段
15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把非洲变成猎取和贩卖黑奴的场所,使成百万人背井离乡,流落他乡,而后侵占他们的土地,灭亡他们的国家。殖民者一面宣传黑人是没有文明、野蛮的民族,一面推行“同化政策”,强迫黑人皈依基督教,开办欧式教育,灌输欧洲文明的价值观。
民族觉醒与独立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美洲黑人相继从奴隶制下获得解放,一批黑人知识分子从非洲和美洲涌现出来。他们对非洲“黑人没有文明”“黑人文明外来说”从思想、历史、文化各个角度进行反驳,如布莱登提出“非洲个性”,强调非洲黑人文明的特性;杜波伊斯指出埃塞俄比亚对古埃及的影响,论证了黑人性运动。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下,阿克齐韦、恩克努玛、艾哈迈德·塞泽尔、利奥波德·桑戈尔等人脱颖而出,领导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经过100年左右艰苦卓绝的斗争,非洲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
独立后发展阶段
在独立后的新历史时期,非洲黑人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建立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考古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歌唱家、舞蹈家、雕刻家、电影艺术家和体育明星,例如尼日利亚的作家沃莱·索因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人口
截至2020年,该地区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48人,有39%的人生活在城市地区,55%的人生活在农村地区。截至2022年,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总人口为1,211,170,184人。截至2023年,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总人口约为12.6亿,人口增长率为2.5%。
行政区划
通常按地理位置把撒哈拉以南非洲划分为:西部非洲、中部非洲、东部非洲、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域内的国家有:中非、乌干达、乍得、佛得角、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利比里亚、加纳、加蓬、南苏丹、南非、博茨瓦纳、卢旺达、厄立特里亚、吉布提、喀麦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塞舌尔、多哥、安哥拉、尼日利亚、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斯威士兰、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津巴布韦、留尼汪、科摩罗、科特迪瓦、索马里、纳米比亚、肯尼亚、莫桑比克、莱索托、贝宁、赞比亚、赤道几内亚、马拉维、马约特、马达加斯加、马里。
经济
截至2023年,撒哈拉以南非洲GDP总量约 2.04万亿美元,人均GDP约 1,622.8美元,年增长约 2.8%。截至202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GDP总量为每年4,224,355,401,051美元,人均GDP为每年3,488美元,按行业分列的增加值:17%来自农业、49%来自服务业,28%来自工业(2020-2022)。
撒哈拉以南非洲虽然物产富饶,但曾经长期受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脆弱、发展缓慢、水平不高,是世界的贫穷区域,也是最不发达国家数量多的区域。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国家把生产几种甚至一种农矿产品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工业生产落后,出口的多半是价格低廉的初级农矿产品,附加值不高,价格昂贵的工业制成品主要靠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受单一商品经济影响,加之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环境恶化,农牧业生产落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问题依然突出,长期依赖进口和外部援助。
受大量贫困人口、地区冲突、气象灾害等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粮食消费长期依赖进口和外部援助。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食物不足发生率最高的区域之一,营养不足人口比例接近20%,粮食问题十分严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通过加强区域内协调,推进区域一体化,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改变过分依赖初级产品的单一商品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多元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尼日利亚、安哥拉等产油国,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发展工业;肯尼亚发展花卉业和旅游业,成为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政治
国家能力不足、国家治理失效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政治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族群是影响其政治的关键因素。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实行选举政治的国家中存在明显的同族投票偏好。统治精英倾向于对同族民众多征,因为同族民众对自己的政治支持更为稳固。族群政治与庇护政治也几乎是共生现象。在提供公共产品时,政治精英更乐于向同族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同族民众也在政治 上相对更支持本族精英。很多国家为了保证政权稳定,在军队军官的任命和提拔上都有明晰的族群偏好。
环境问题和保护
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放牧更多的牲畜。这些做法导致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土地肥力下降和草原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之后,该地区许多国家意识到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开始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改善环境状况。非洲多国合作实施“绿色长城”,修建一条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横贯非洲大陆的防护林带。
文化与宗教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该区域的黑种人有着多种多样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的宗教,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繁衍生存,创造了独特而又具活力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黑种人大都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等方面的天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远播欧美和世界其他地区,如节奏强烈的歌舞艺术。居住在撒哈拉沙漠和赤道之间的居民主要属于苏丹语各族,住在赤道以南的居民属于班图语各族。他们都是肤色黝黑,历史文化发展同沙漠以北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不同。
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宗教信仰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地方传统宗教,被认为可能是现代人类的起源地。
风景名胜
乞力马扎罗山
乞力马扎罗山是至今仍在活动的休眠火山,是非洲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乞力马扎罗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几座可以攀登的山峰之一,有基博峰和马文济峰两座主峰。四周山林里生活着大象豹、水牛、濒危的阿伯特小羚羊、其他的羚羊和灵长目。在更高处的高原沼泽地带,生长着大石楠树林。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荒原地带,只生长着少量的青苔和地衣。再往上是几乎没有植被的地区,山顶终年为冰雪所覆盖。乞力马扎罗山占据长97公里、宽64公里的地域,山体如此之大,以致影响到气候。饱含水汽的风从印度洋吹来后遇到乞力马扎罗山被迫抬升,带来雨雪形式的降水。因此,山上生长着与周围半荒漠灌丛截然不同的植物。
马达加斯加岛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大陆东南方的印度洋之中,隔着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距非洲大陆东海岸约400多千米,总面积约59万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本是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因地壳运动才与非洲大陆隔离开来,成了一座孤岛。马达加斯加岛中部是中央高原,全岛的最高峰是马鲁穆库特鲁山,海拔约为2876米。中央高原向东、西两侧逐渐倾斜下降,一直到沿海平原。岛上河流纵横,分别向东、西方注入到印度洋和莫桑比克海峡之中。
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之间的赞比西河上,它最宽处达1690米,最大落差约为108米,是世界上最大和最为壮观的瀑布之一,和北美的尼亚加拉瀑布、南美的伊瓜苏大瀑布合称为世界三大名瀑。维多利亚瀑布实际上是一个瀑布群,它自西向东排列着7条近百米宽的瀑布,这条瀑布在宽度、落差和水量上都位于世界瀑布前列。维多利亚瀑布的最大特色是它的水雾,当地人一直称它为“莫西奥图尼亚”,意思就是“像雷霆般轰鸣的水雾”。
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位居人类七大建筑奇迹之首,它是古埃及奴隶社会帝王的陵墓,呈方锥形,象征着埃及古国代表了古埃及文明,不但是埃及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遗产。埃及共有大大小小的金字塔七八十座,其中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郊外的吉萨,它由200多万块碳酸钙组成,举世闻名。据推测,胡夫金字塔始建于4700年以前,它在建成之初高达146米,底边长为230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雨雪风沙的侵蚀,而今的金字塔已经不复当年的雄姿,但也仍然高达138米,底边长度也还有220米,高高矗立在蓝天白云与满目黄沙之间,依然是人间奇观。
参考资料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 Sub-Saharan Africa.Data.2024-02-23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25-05-10
黑非洲.中国知网.2024-02-23
有关数据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世界.worldbank.2025-05-11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sdg 6 data.2025-05-10
有关数据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南亚,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 欧洲与中亚地区, 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worldbank.2025-05-11
非洲黑人文明.央视网.2025-05-14
精英竞争与国家能力:撒哈拉以南非洲 国家的权力分享与族群排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