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河,是淮河支流茨淮新河左岸支流。豫、皖省界张胖店以上称黑河,以下称茨河,故又统称黑茨河。一般以李贯河为主源,源出河南太康县县王公府附近,流经太康、淮阳区、鹿邑、郸城县、界首市、太和县及阜阳市诸县(市)境。河道全长185公里,流域面积2994平方公里。豫、皖省界张胖店以上称黑河,以下称茨河,又统称黑茨河。黑茨河原是颍河的支流,于阜阳市茨河铺注入河。茨河原为颍河支流,茨淮新河开挖后,截入新河。
干流情况
茨河是淮河支流茨淮新河左岸支流。豫、皖省界张胖店以上称黑河,以下称茨河,故又统称黑茨河。黑茨河上游分两支,北支为李贯河,南支为黑河。其中河南省境100公里,安徽省境85公里。流域面积2994平方公里,其中河南境1738平方公里,安徽境1256平方公里。
黑茨河在安徽境内,自省界张胖店起,东南向流,经清浅集、李兴集、张册店、倪邱集,然后通过原墙闸,基本南流,经关集右纳谷河,至茨河铺注入茨淮新河。
茨河,古称细水。发源于河南省太康县与淮阳区交界处,在河南省称黑河。到张胖店入县境,始称茨河。流经清浅、双庙、张册店、斤沟、名利、原墙、关集等地,至高沟出县境入阜阳达茨河铺入茨淮新河。县境内全长71.5公里,流域面积1009平方公里。流入诸水:右岸有谷河、北八丈河、凤凰沟、大王沟、南洛河、芦草沟、皇姑河、港沟、改沟、解放沟、魏沟。左岸有宋塘河、柳沟、响沟、青阳沟、古旧沟、鱼鳞沟、巩马沟、红莲沟、黄河沟等。
茨河是颍河的又一主要支流。由太和县西北部入境,流经太和县,入阜阳市北境,原于茨河铺汇入颍河,开挖茨淮新河后,茨河改入茨淮新河。茨河在阜阳地区境内长83公里,流域面积1256平方公里。其支流有谷河、北八丈河等。
黑河,发源于太康县县姜庄,经太康、淮阳区,由郸城县张胖店出境。区内河长107公里,流域面积1738平方公里,是发源于区内的最大河流,平均径流量0.73亿立方米。
茨河——源自河南太康县逊母口之北,东南流,经淮阳、鹿邑、郸城,于张胖店入安徽省境,再东南流,经太和县于吴桥口入阜阳市境后,转南流。在吕庄,有长流沟自东北来注;在张桥涵有张沟自西北来注;在四里庄南有任沟自东北来注;在郭沟闸有郭沟自东来注;在郭沟闸南有向阳河自东南来注;在许沟涵有许沟自西来注,然后于茨河铺入颍河。在县境内流长15公里,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河床高程为23.62米至21.67米;河底宽为35米;河口宽为120米底底比降为1/8000;最大安全泄量为720m3/秒。
茨河在县境内主要支流:
张桥沟——源于太和县青杨树南,东南流,在前军王营东入阜阳市境,折东流,与杨沟相交,在张桥涵注入茨河。在县境内流长3.5公里。
郭沟——源自伍明集北蒋庄,西流,交新建沟、老茨河,在郭沟闸入茨河。流长8.25公里。
韩沟——源自大关庄,穿杨沟,经芦营,在韩沟涵入茨河。长5.92公里。
薛沟——源自大鹿庄,穿杨沟,经邵营,在薛沟涵入茨河。长7.94公里。
水文特征
茨河1955年至1958年测得平均年径流量为282亿立方米。主要河道径流量丰水年与枯水年相比变化大,少数枯水年部分河道断流,水利资源利用率较差。
茨河上共建有2个水位站,即茨河关集水位站、茨河倪邱水位站。关集水位站自1943年至1985年观测38年份,测得茨河历年最高水位为1957年7月22日的32.83米;最低水位为1953年10月14日的24.01米,并测得茨河1956年全年径流量8.758亿立方米。
受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口,黄河南泛影响,本干自清浅集至范渡口,河槽全部淤平;范渡口至关集中,被断续淤塞;关集至茨河铺基本淤平。支流北八丈河、黄姑河,淤平后已无河形;谷河自吴孤堆至关集,也基本淤平,不成河形。1951年低标准疏通了本干及较大支流;1988年开始进一步整治,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整个工程已经竣工。张胖店地面高程37.0米,河口地面高程30.0米,平均沿河地面坡降1/12000。现河槽底宽为38~61米,河底高程31.5~22.96米,水深4.7~6.9米,排涝能力278~558立方米每秒,比降1/13400;排洪能力613~1114立方米每秒,水深6.64~8.36米,比降1/12500。
主要支流
北八丈河 又称八丈沟,即古黑河;亦名蔡河。源于扶沟县古浪荡渠(今贾鲁河),自汝宁经郸城县入境,东流经芦村、光武区,至太和县两义口分支,南支流经黑虎庙入谷河(南八丈河),称唐河;北支流经范渡口入茨河。境内宽25米,深5米,长10.2公里。
南八丈河 太和县境内称谷河。源于河南省汝宁,由沈丘县入境,穿越光武区东流,过如意沟入太和县境,至关集入茨河。境内宽约八丈,故名。境内长17公里,深6米。
皇姑河 黄河决口冲击而成,又称小黄河,源于河南省郸城县境,穿越县境枣林乡,东流太和县李兴区,与北八河合河合流入茨河,境内长6公里。
芦根沟 原是小沟,两岸芦草较多,故名,1966年治理。源于郸城县境,东流经县境芦村乡2公里入太和县境,经王阁乡入茨河。
拉纤沟 原系废黄河,以行船靠人工拉纤,故名。源于河南省郸城县,经赵楼行政村入北八丈河。境内长10.3公里,宽22米,深3.5米。
徐寺沟 源于光武区马集乡前刘窑,流经徐寺村,至郝庄入南八丈。1958年重挖,长8公里,宽10米,深5米。
界河 1959年开挖的二级河道,计划由界首通往亳州。西起界首师范后颍河左岸,东北经河北省、光武、刘窑3乡,过八丈河入太和县境,由李兴集汇入茨河。境内长10公里,宽18米,深6米。
水系疏浚
茨河古称细水,在地区境内有薛沟、韩沟、莲花沟、顺堤沟、响沟、柳沟、杜沟、大涧沟、黄连沟、宋塘河、黄姑河、东顺堤沟、北八丈河、古河等40多条大小支流。民国27年(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黄河主流由贾鲁河入侵,一支经北八丈河、皇姑河入茨河,一支由谷河入茨河。连续9年,该河主河道28段淤塞,清泥浅至范渡口、范渡口至关集、关集至茨河口已基本淤平。一遇阴雨,浊流四溢,界首市、太和境内的131.14万亩耕地经常被灾。1950年,政务院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后,中共阜阳地委把疏浚茨河作为治淮的一项重要任务。1951年春,太和县、阜阳市两县,投入民工30万人次,历经3个冬、春,疏浚鲍楼至邵台子,邵台子至茨河口的河段,并分期分批疏浚该河的各条支流。青阳沟、宋唐河等支流流速滞缓,易于淤堵,已3次进行清淤。
水系调整
茨淮新河系由治淮规划领导小组规划,并报请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解决淮河中游洪水出路的大型骨干工程。该河上起颍河左岸的茨河铺,截引茨河、西淝河、芡河,在怀远县荆山口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1979年冬至1980年春,仍因经费不足,只开挖插花闸至颍河的24.456公里的河道中泓(底宽40米),将茨河水截引至新河。
提防
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堤,茨河皆蒙其害,其两岸堤坝早已湮没无存。1951年夏,连降暴雨,河水出槽,两岸农田皆淹没。水退后,茨河两岸农民利用清淤弃土筑圩堤19处(茨左9处,茨右10处)进行自保。1963年,茨河涨水,一些沟口倒灌,两岸耕地又一次受淹。当年冬,太和县人民委员会报请安徽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在县境内的茨河两岸筑防洪堤坝134.51公里。工程计划刚实施,“文化大革命”开始,诬筑防洪堤是“以生产压革命”,工程停顿。1967年,地区水利局应河南省邀请,与周口地区水利局洽商后,拟订茨河治理方案,提出按20年1遇的防洪标准修建茨河堤坝,并沿堤坝建闸蓄水,因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工程未能顺利进行。1975年,在群众的迫切要求下,阜阳市、太和两县出动民工10万人,按照堤顶高程34米至37.9米,堤顶宽4米、内外坡1∶3的标准,历时3个月,修筑改造了茨河口至关集、关集至母猪港,母猪港至名利店、名利店至倪丘、倪丘至北八丈河、北八丈河至张胖店的两岸堤坝。总共做土方473万立方米。
枢纽
茨河原墙闸:该闸位于太和原墙集西500米处的茨河之上。全闸16孔,每孔宽5米,两端边孔闸底高程27.5米,中间14孔闸底高程25.5米。底板以宽以2孔为单元,每单元底板宽12.6米、长15.5米,厚1米。闸座拱垛式,拱垛之上浇灌混凝土,作为桥头基础。设计排洪流量每秒1008立方米。最高蓄水水位32米,可蓄上游来水1350万立方米。闸上设有机动车道,道宽7米,两侧设人行道,道宽1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平面闸门。正孔的下扇闸门用滚轮滑动,配2×25吨卷杨启闭机。边孔闸门为1扇,配1×25吨卷扬机。该闸于1976年12月开工兴建,1977年5月竣工。做土方65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8804立方米,国家投资265.2万元。
航道
茨河是受黄泛危害较严重的河流,解放前,河道弯曲,且被淤塞。1952年至1954年,对该河进行全线疏竣、茨河铺至清浅可通10吨以下木船。
1958年颍河阜阳节制闸建成,原墙以下河段受回水影响,通航情况好转,茨河铺至关集,枯水期水深1米,可通500吨级轮驳船,关集至原墙,枯水期水深0.8米,不利通航;1979年,原墙建节制闸,航道被切断,断航。
西淝河民国时期,淝河口至高公庙缺水,不能通航;高公庙至王市集,水深0.8米至1.4米,可通10吨木帆船;王市集以下,多浅滩,浅滩处水深0.6米,无浅滩处水深1.2米至1.5米,多雨季节,可通10吨木帆船。
茨河有胡寨、邱渡口、徐岗、张坡桥、张浅、刘浅、何楼、金钩、范渡口、马楼、淤沟、草谷堆、店集、田庄、邵渡口、齐大庄、赵湾等30个渡口。
茨河,属坡水河,水势平缓。抗日战争时期,沿河商业兴隆的集镇如清浅、倪邱镇、原墙等,每天停泊船只在400只以上。上可去蚌埠市,下可通淮安市。县内生产的小麦、黄豆多赖此水道运出,并靠它运进食盐、煤油、日用日用用杂货。
1950年至1952年间,县政府先后在该河两岸建造清浅、李兴、双庙、张册、倪邱、斤沟、瓦房庄、原墙、关集9座粮仓,库容量达7000万斤。1951年起,县内组织12万民工用2年时间疏通航道。竣工后,河道上口宽150米,下口宽40米,落差23.8米。1973年至1979年有客轮往返阜阳市和原墙之间。1979年原墙茨河闸建成后,关集以上航道断航,只有茨河铺至关集航道22公里,其中境内8公里尚可通木帆船。
1973年新辟从阜阳至境内原墙镇的茨河轮船客运业务,每日1班往返1次。年客运量仅0.2万客运量客运量运最多的1977年也只有0.48万人次。1979年原墙节制闸建成后,该航班又告停航。
茨河,上通关集、原墙,下经茨河铺入颍河。最大水深10米,最小水深4米,可四季通航。茨河,在县境内有茨河铺、店集两座码头,可停泊20吨级驳船。茨河在阜阳市的主要渡口有:茨河铺渡口、店集渡口、马楼渡
古迹文物
细阳故城在原墙集北1里处,茨河左岸,为汉时县治,遗址东西长为550米,南北宽为460米。
倪邱孤堆在今县城北30公里,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经专家鉴定为皖西北商周文化遗址,上限可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原在茨河左岸,茨河至此为U形,从孤堆西部折向东南,绕过孤堆又折回东北。新中国成立后治理茨河,将此段取直,今茨河从孤堆北200米处东走,孤堆遂变为茨河右岸。孤堆西部因水冲刷,形成陡壁。遗址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县内流传此处是西汉倪宽墓,明万历年间,在孤堆上建倪公祠,课课课堂堂、经锄楼。清乾隆于此建经锄书院。民国时期设有乡公所、中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设有区公所。孤堆保护完好,经锄楼至今犹存,附近有明朝古柏一株。历年来此处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凿、骨针、陶片等等等等等等。
君王营孤堆位于草寺乡君王营村东北角,茨河西岸。墓葬区东西长40米,南北宽59米,残高2米。因墓葬被挖掘,墓葬表面呈盆形。1979年平整地土时,挖出40多个陶罐、陶楼、剑、铜币以及大小墓砖,据出土文物鉴析,此处为东汉墓群。
河道变迁
黑茨河原是颍河的支流,于阜阳市茨河铺注入颍河。1980年茨淮新河通水后,在茨河铺分洪闸下调尾入茨淮新河,改属茨淮新河水系。
历史
茨淮新河是1971年治淮工程中确定开挖的大型人工河道,主要为淮河中游扩大排洪能力,并具防洪、排涝、灌溉和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河道自阜阳城北颍河左岸的茨河铺开始,上连颍河,有茨河铺分洪闸控制,以下向东流,黑茨河于闸下左岸调尾汇入,经连庄、董小郢,至张湾南穿过阜铁路,再过插花枢纽,至刘郢子西淝河上段自左岸汇入,折东南流,过阚枢纽,经康圩、大兴、颜庄,至古路岗折东流,经何巷、姚山,过上桥枢纽后,芡河被截断纳入茨淮新河,然后折东北,于怀远县荆山口上游注入淮河。流经阜阳市、利辛县、蒙城县、怀远四县(市)境内,全长134.24公里,截引颍、涡河之间大小支流的来水面积6960平方公里(如黑茨河2994平方公里,西淝河上段2244平方公里),其中皖境5222平方公里,豫境1738平方公里,自成水系,为淮河新增一条一级支流。茨淮新河于1971年11月开工,1980年5月插花以上小断面完成,全线通水,迄至1990年10月全部工程竣工。河道系平地开挖,挖深6~10米,底宽122~250米,河底高程为24.0~13.0米,泄水能力西淝河口以上为5年一遇1400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2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洪水(淮干1954年型,相应颍河阜阳来量为5800立方米每秒)2300立方米每秒;西淝河口以下为5年一遇1800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2400立方米每秒,校核洪水2700立方米每秒。比降西淝河口以上为1/11000,以下为1/15000。1980年以来,茨河铺分洪闸每年都分洪,以1983年为最大,分洪流量为736立方米每秒,分洪计5次,分洪总量达7.71亿立方米。
参考资料
“救人是本能”!阜阳61岁老人勇救跳河轻生女孩.百家号.2024-01-28
你知道阜阳有多少条河吗?.阜阳市人民政府.2024-01-28
亳州二 500kV 输变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安徽省生态环境厅.2024-01-28
颍泉区黑茨河防汛抢险应急预案.阜阳市颍泉区人民政府.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