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和,1948年12月出生于庐江县,中共党员、副教授、国家高级评茶师、硕士生导师、制茶教研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74年8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留校任教。1974年~1981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82年至今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其中,1979年8月~1991年4月分别在安徽农学院79级研究生班、全国茶学助教进修班学习、北京经济函授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1992年8月~1994年9月任黄山市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1994年10月~1997年10月兼任合肥市日高饮品有限公司经理等职,2010年7月至今,任天福茶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系主任。
研究方向
制茶工程与品质、茶叶感官审评与标准化方向。
主要贡献
先后承担并主持安徽省科委、商业部科研项目及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等六项;主持校重点课程建设1项。主编或参编教材5本;发表论文20余篇。
论文及著作
1、王同和,周 杰,窦立耿. 绿茶表色及感观审评用色卡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3(2):261~267;
2、王同和,赵明治,王巧珍.绿茶奶粉的加工及主要成分分析[J].中国茶叶加工,2006,(1):41~43。
3、王同和,沈庆文,华再欣。红碎茶滋味化学品质鉴定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1):15~19。
4、王同和,黄兆佛,李晓辉. 黟县名优茶开发——黄山云翠、黟山秀黛茶的研制[J].茶业通报,1998,20(1):31~32。
5、王同和 黟县名茶开发[J].来自改革开放第一线的报告,红旗出版社,1993年。
6、王同和 树立一个意识,理顺两种关系,做好三方面结合,努力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1994年6月省科技大会发言稿。
7、王同和 科技的推广与应用[J].安徽科技扶贫,1993,总130(18):10~11。
8、王同和 介绍一种高速电磁阀[J]. 沈阳市:阀门,1981,总34期(4):26~28。
9、王同和 GSF-80型高速电磁阀[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87,14(4):61~66。
10、王同和 陈家贵等 茶叶光电拣梗机的研制[J].《茶叶机械》83.05。
11、王同和 九华山南苔空心茶[J]. 中国茶叶加工,1987(2):31~32。
12、王同和 莫惠琴 等 茶叶品质检验的一个重要方法——茶叶多变量分析[J]. 上海市:茶报,1991,33(2):38~42。
13、王同和 初制绿茶标准样容重与等级相关性研究[J].茶业通报,1989,11(4):32~34。
14、王同和 茶叶比容筛选定级器试制初报[J]. 安徽农业大学科学研究资料(合订本)第5号:761~768,1977年12月。
15、王同和 眉茶初制炒干机对比选型试验 [M] 北京:全国眉茶对比选型试验资料汇编,杭州出版社,1983年7月,参编:(5. 5万字)。
16、王同和 茶叶深加工技术[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2,ISBN 7-5019-2140-7/TS.1346,参编: (9万字)。
17、王同和 副主编:软饮料工艺学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ISBN 7-5019-3661-7/TS.2188,编写(8万字)。
18、王同和 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手册 [M]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ISBN 7-80167-369-7/S.254,参编:第十二章(5万字)。
19、王同和 主编 《茶叶审评与检验》实验指导书[M] 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6月(本科教材)编写(3万字)。
20、王同和 主编 茶叶审评 [M] 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10月教材 编 写(7万字)。
21、王同和 编写 农产品检验[M]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1993年(自编教材,约23.8万字)。
22、王同和 编著 茶叶鉴赏 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7年-2008年 正在进行。
主持科研课
1、王同和 主持 黟县名茶—黄山云翠、黟山秀黛茶的研制 安徽省科学研究项目 1993年-1994年 结题。
2、王同和 主持 绿茶色泽卡的研制 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1998年5月~2000年5月 结题。
3、王同和 主持 《茶叶审评与检验》重点课程建设(第七批)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5年-2007年通过专家验收。
4、王同和 主持 《茶叶审评与检验》多媒体课件构建与实施 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07年-08年 正在进行。
5、王同和 主持 校外教学基地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2006年-2008年 正在进行。
6、王同和 参加 HCDJ-6红茶光电拣梗机的研制. 安徽省科学研究项目.1979年~1981年 结题。
7、王同和 参加 LCDJ-20型绿茶光电拣梗机的研制. 商业部科学研究项目1982年~1984年 结题。
8、王同和 参加 茶叶品质理化分析. 商业部科学研究项目,1988年~1988年 结题。
9、王同和 参加 九华山名优茶的恢复研究. 安徽省科学研究项目,1987年~1989年 结题。
10、王同和 参加 黄山原生态有机特种茶——千秋泉绿茶,2006年1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验收(证书编号05-532-03)。
获奖记录
获省星火、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商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校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
1、2000年7月主持的“绿茶色泽卡的研制”教改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获校教育教学成果奖。
2、1981年5月 HCDJ-6茶叶光电拣梗机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奖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
3、1984年 LCDJ-20型绿茶光电拣梗机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重大成果奖 三等奖(主要完成人之一)。
4、1996年3月 黟县名茶-黄山云翠,黟山秀黛研制 获安徽省“星火奖”三等奖,证书号:96-10-1。
5、1989年6月 九华山名茶恢复研究 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四等 编号:89-4-078。
6、2006年6月黄山市原生态有机特种茶——千秋泉绿茶 获黄山市科技成果三等奖(证书号:2006-3-R3)。
7、1994年6月 黄山云翠茶 获94“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8、2004.6指导赵明治同学的《绿茶奶粉的加工及主要成分分析》获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奖。
9、2007年9月6日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合作时报、北京老舍茶馆聘请为“老舍奥运五环评选活动”茶品鉴评专家。
10、2007年9月“大制毛尖”新工艺研发,通过安徽省科学技术厅鉴定验收(证书编号07-5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