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鹊鸲(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opsychus malabaricus):共有17个亚种,体长20-28cm。雄鸟整个头、颈、背、胸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呈凸状、黑色、甚长,约为体长的一倍,外侧尾羽具宽的白色端斑。胸以下栗黄色或棕色。雌鸟头颈沾棕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胸以下栗黄色。嘴形粗健而直;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同,但雄鸟的黑色部分在雌鸟则替代以灰色或褐色。
栖于热带林及竹林内。鸣叫时尾直竖,鸣声清脆、悦耳。以蜻蜒、甲虫、蚂蚁等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为食。
分布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
形态特征
白腰鹊鸲属中型鸟类,共有17个亚种。各亚种之间在羽毛颜色和个体大小都有略微区别。
雄鸟前额、头顶、枕、头侧、后颈、颈侧、背、肩等上体黑色或蓝黑色、具金属光泽,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呈突状、甚长,约为体长的1倍,除中央两对尾羽全为黑色外,其余尾羽均具白色端斑,且白色端斑愈往外愈宽。翅上覆羽黑色,飞羽褐色或黑褐色,三级飞羽黑色,初级和次级飞羽外羽缘稍沾棕黄色。下体颏、喉和上胸黑色或蓝黑色,具金属光泽,下胸至尾下覆羽棕色或棕栗色。
雌鸟羽色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黑色部分为灰色或蓝灰色、稍沾棕色,飞羽淡褐色,覆羽和飞羽外翈羽缘淡棕色,尾较雄鸟显著为短、黑色,其余似雄鸟。
虹膜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跗、趾和爪棕黄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26-36g,♀26-29g;体长♂251-279mm,♀212-220mm;嘴峰♂18-21mm,♀17-20mm;翅♂88-95mm,♀82-86mm;尾♂139-175mm,♀112-121mm;跗蹠♂24-29mm,♀25-30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茂密热带森林中,尤以林缘、路旁次生林、竹林和疏林灌丛地区较常见。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引进:美国。
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
习性:多单独活动,性胆怯,常隐藏在林下灌木丛中活动。善鸣叫,鸣叫时尾直竖,鸣声清脆婉转,悦耳多变,特别是繁殖期间雄鸟鸣叫甚为动听,其他季节多在早晚鸣叫,两翼下垂而尾部高翘。在地面并足跳跃或作短距离飞行,降落时摆动长尾𫛭。觅食在林下地上或灌木低枝上。
食性:主要以甲虫、差翅亚目、蚂蚁等昆虫为食,大都不食植物。人类住所附近一般不见。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巢主要由纤细、柔软的草茎、草根、青竿竹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4-5枚。卵平均为21mm×16.5mm。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2-13天。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
种群现状
由于栖息地遭受持续的破坏和鸟类贸易,物种数量被怀疑在下降(Collar,2005)。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2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Copsychus malabaricus(Scopoli) 白腰鹊鸲.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表.2024-09-03
白腰鹊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24-09-03
白腰鹊鸲.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9-03
白腰鹊鸲.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2024-09-03
Kittacincla malabarica .BioLib.cz.2024-09-03
Kittacincla malabarica .The IUCN Red List .2024-09-03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宁乡市政府门户网站.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