朏头村,属福建省福州市马尾镇马尾镇所辖。人口约一千一百人,面积12平方千米(2004年),东邻君竹村,右邻快安、上下德。邮政编码350205。位于闽江下游北港北岸。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冬短夏长、温暖湿润,年降雨量1382毫米,年平均气温19℃~21℃。
历史沿革
朏 头是个古老的村镇,建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以邵姓族居的村落,几乎百分九十以上的人家都姓邵。据“朏头邵氏宗谱”记载,“二世祖安上公讳礼,乃待伦公子,于李适元年甲子〔七八四〕卜居邵歧。
晋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号福州港,清光绪末年称马江尾,民国二年(1913年)设马江镇,1951年更名为马尾镇,隶闽侯县,朏头也属闽侯县篇辖下的马尾镇一个村。
1956年,撤销马尾镇,设立马尾区,此时的马尾区由马尾镇、罗星乡和和平乡组成。和平乡管辖快安、上德、下德和朏头,其范围和人口比马尾镇大。
另据2009-06-06 东南新闻网报导的“传承民族文化 09两岸城市青少年创意族谱联展开幕”中了解到:时就读福州市一附小四年级学生陈馨凝(朏头小外孙女),其《我对妈妈族谱有点了解》一文获得特等奖。文中说到:姥爷说:“邵氏兄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五子奭封于召,史称姬奭,其后代子孙以召为姓,称为召氏。到战国时代,居河南省的召氏人由于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边加了一个邑旁,变为“邵”姓,也就是说,“召”、“邵”实为一姓“。
有个叫邵平仕秦为东陵侯,汉灭秦之后,他沦为布衣,种瓜为生。李白在他的《古风》诗中用“昔日种瓜人,青门东陵侯”,来表示对邵平的怀念。邵平后代南迁入闽,卜居闽邑之濂江,始以姓氏著名其地“邵歧”。后又分派朏山,即今马尾朏头村。”
又据《大明万历壬寅年朏头二十三世孙光哲六修族谱序》中说:“余十一世祖,讳汝霖公自邵歧入赘朏山,因家焉,是为朏山始祖。”朏头始祖讳文澍也。
“邵歧在闽江南岸与朏头隔江相对,远远望之,常见黎明前夕在朏头山头“朏魄示冲”、“月光朏朏”,于是在”开闽始祖”王审知时代,又有部分邵姓宗亲加迁来朏山,即今朏头村也。每当农历初十前后,见到朏头后山那特别明亮月魄,邻近村庄的人们都知道天将晓也。有首福州市方言民俗音乐叫“月光朏朏照朏头”,朏头也因此闻名于福州一带。
村容村貌
朏头地处闽江北岸,村前有福州江滨大道、福马铁路和以“朏头十八景”之一灵芝潭为名的灵芝路;村后福州机场高速公路穿山而过,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紧邻着村庄的居民房屋。
朏头虽处闽江北岸,但可耕田地很少,村后有大片山地,都是由花岗石石风化作用而堆积的浅薄浮土。山地只宜种植番薯,故数百年来居住在朏头的人只能以番薯或由番薯切丝晒干的“番薯米”为主食,加之山地浮土不会蓄水,所以长期以来都是缺水的村庄,朏头的房子也是依山建筑的,很多房子都用花岗岩石材来建做,村里留下很多明清风格的建筑,节次鳞比,较为拥挤。
直到改革开放后,朏头才迎来新的变化,全村有了自来水,村庄注意绿化,道路平直整齐。居民们也在平地盖起的新村,乡村面貌为之改观。一些在外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也离休返乡,在政府帮助下,有的还盖起别具一格的住所,以安度晚年。
花岗石地貌景观很突出,有“仙芝磹”又名“野生灵芝磹”、“上下迹”、“八卦潭”、“悬崎堂”、“歇凉”等多次由花岗岩风化溶融所形成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灵芝潭远近闻名,马尾到下德灵芝路正因此景点而命名。
朏头“公婆山”曾是邵氏兄弟祖先划出供轮流祭扫祖坟之山地,那里常能见到大块石英晶簇、辉石、闪长石、云母和正长石等结晶体,为小孩“探宝”的好去处。这地段属酸性伟晶岩,有许多伟晶岩洞产出,曾被地质开采,但产量不大。
八卦潭为一块巨大的花岗石突出平台,平台上刻有八卦图案,四周几棵高大的榕树,枝叶稠密,浓荫覆地,甚为壮观。八卦潭独特的花岗岩地貌构成了明显的声音回响,端午节前后有“江中不见龙舟来,锣鼓声声八卦潭”之说。
邵姓十二世族从孙京卓有《登八卦坛志慨》诗:
登八卦磹志慨
迎雷祷雨夺天工,
赤石镌阶为母恫。
仁孝立心宜有后。
胡然此卦图终。
十二世族从孙京卓壁题
对邵姓十二世族从孙京卓《登八卦磹志慨》诗的大意我是这样理解的:先说八卦坛“迎雷祷雨夺天工”之壮观,接着教导后代说:为了能让母亲也登上八卦坛观看此景,特意“赤石镌阶”。而“仁孝”应放在心里呵,这道理而且要教导子孙后代。不应该以为刻了八卦图就算“仁孝”了…
青龙禅寺为福州市一个旅游景点,相传始建于唐中期,为邵氏兄弟祖先迁居朏头时就已建成,虽历经数朝兴衰,寺庙也几经重建、修缮改建,依然不改隋唐建筑风貌。青龙禅寺盛名远播海外,曾有外国僧人在此学习并受法于此,为邵姓回国华侨首先参拜的地方。
在青龙禅寺旁,有个景点叫“龙溪里”,水清冷而游鱼成群;其下游“下溪里”的溪水清澈见底,曾为朏头主要饮用水源泉;此外尚有“八担井”、大门闾,后山尚有玄磹山、仙船山、黄土垄等景色秀美的奇峰,一共十八处。
这些景点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必将成为旅游观光好景点。
初山微画雕有一作品叫《喜看古镇换青春》,他在这件作品介绍中说:“我的老家在马尾朏头,那是个很古老的村落,相传祖先于李亨时始徙入闽。后龙溪公讳文澍,始分裔永北里朏山。朏山即今天之朏头村也。小时候朏头村的天地可广阔呢,有几百株古榕树把这个古村落遮盖得严严实实,即在炎夏酷暑依然徐徐清风,好不凉爽。
拾级而上,穿过泰山宫,有一条古香古色的石板路直达龙溪里。这里居家大多住着他们的祖宗留下的明代建筑。
村落四周有很多景点,如“八卦潭”、“上下迹”、“下溪里”等等。其景观不亚于我走过的很多古镇。
故乡是美的,然而由于近期的“开发”,我巳找不到童年的向往了,也只能靠回忆和想像来拥抱这个古村落,这个曾经让我魂绕梦牵的朏头。
一天夜里,我又突然回到那童年的记忆中,醒来时心想:如果我有能力,要《喜看古镇换青春》。我动刀刻成了这作品。“
人文教育
朏头村十分关注村庄建设,尤其注重人才培养,莲山小学为朏头村小学,素有良好的校风和优秀的师资,在此时扩建的和平小学便由此诞生,以后又改名和平中心小学。
这个和平小学,曾为国家培育出大量的优秀苗子,由和平小学走出来而考进重点大学的人数不下百人,他们在祖国各行各行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党政部门、在军队担任要职和在学术界为学科带头人的不在少数。一个仅三百多户的村庄便有如此多的杰出人才出现,不能不说朏头村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
1960年1月,马尾镇从闽侯县划归福州市,3月复置马尾区,隶属市人民委员会。和平乡撤消,朏头又变为隶属于马尾区的一个村,直到现在。
民谣编唱
朏头邵氏先祖入闽后很快就习惯了福州话,每当炎暑夏夜他们常在平展的花岗石上乘凉,大人们给孩子讲古老的故事,小孩们则一首又首地唱着福州民谣,这些方言民谣多由乡人自编自唱,如”四季花歌“、”十字歌“、”十二生肖歌“等等,由乡人编写的“福州民谣百首”很有文化底蕴,在福州和海外福州籍华人中广为传唱。
“四季花歌”
春季海棠花开茂盛,
夏季莲花像亭台,
秋季桂花香送千里,
冬季蜡梅艳非常哦…
“十字歌”
一字壹字像扁担,张飞刘备请先生,三请茅楼诸葛亮,三战吕布虎牢关;
二字壹字桥扛长,当初好汉杨延昭,杨五上山做和尚,乱箭射死杨延嗣;(桥扛-花桥,用两根杠两人抬行)
三字壹字阶座层,山东省买马识贤人,三婆良剑薛仁贵,马失土泥唐太宗虚心改过;
四字壹字象皮箱,江中搭渡王天章,落江遇着李存孝,铁竹篙挜弯没主张,
五字壹字两平平,十八寡妇进南中,拍里南蛮十八座,曹操兵马下江南,
六字壹字头顶当,赵匡胤买剑斩郑纲,郑纲马背约反皇城,幼妃太死半路当;
七字壹字七连连,李铁做细烂脚田,吕洞宾出门爱吃酒,刘海自细喜钓蝉;(李铁指李铁拐,刘海戏金蟾)
八字壹字八拚邦,贤帝得道五行山,脚踏龟蛇手拿剑,身穿黄袍八卦衫;
九字壹字九挠脚,歹庭找柴转回家,日日赶去当街卖,五十四岁老人中探花。
注:该首民俗音乐把“一到十“字形”用生活中常见事物来比喻,并兼以点出历史人物故事。为朏头五十年代少儿最爱吟唱的福州话民谣。
“十二生肖歌”与“十字歌”形式相似,也是少儿启蒙歌谣:
第一生辰鼠食瓜,要问花名茉莉花,欲找古人有三个:金童玉女樊梨花;
第二生辰牛犁田,要问花名蓬藕莲,欲找古人有三个:武松武大郎潘金莲;
第三生辰虎上山,要问花名是牡丹,欲找古人有三个:薛麒薛猛薛丁山;
第四生辰兔月当,要问花名是扶桑树,欲找古人有三个:哪吒杨戬土行当;
第五生辰龙上天,要问花名是水培水仙,欲找古人有三个:翠青蛇白蛇对许仙;
第六生辰蛇落池,要问花名是布篱,欲找古人有三个:张飞刘备关老爷;
第七生辰马上洲,要问花名是花椒,欲找古人有三个:马腾马岱对马超;
第八生辰羊牧良,要问花名是海棠花,欲找古人有三个:杨四杨五杨延昭;
第九生辰猴抱桃,要问花名是核桃,欲找古人有三个:八姐七妹佘太君;
第十生辰鸡落,要问花名是石榴,欲找古人有三个:子胥专储剌吴王僚;
十一生辰犬看门,要问花名是香,欲找古人有三个:萧何韩信和张良;
十二生辰猪吃泔,要问花名是长春市,欲找古人有三个:罗艺罗成和罗通。
华侨之乡
早在明朝时期,朏头邵姓就有”走南洋“的习惯,所谓”走南洋“即去海外谋生之意,现在朏头三百多户人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国外定居。世界各地凡有华侨聚集的场所都能见到朏头邵姓的人。据统计,现在海外生活的朏头邵姓人数比目前朏头村的人口还多。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始终不忘家乡的发展,他们曾捐助为家乡铺桥修路,修缮公共活动场所,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们还希望能常常听到家乡变化。可苦于这个历史古老的村庄,却居然在网上难以查到信息,有点惆怅。他们还希望能把他们小时候见到的宗谱加以完善,让他们也能时常在这读到,教他们的儿孙永不忘本、永不忘祖!这些愿望促使很多朏头学子搜集散失资料,或某天交由一个有文化人来做成这事。
杰出人士
在朏头村田地里曾有一块叫”士岭“的小山包,别看这个小小的人工小山包,却是中法战争中马江之役牺牲的中国海军战士埋葬的地方。传说当时血染闽江,朏头村民全村出动在江边打捞烈士尸休,并选择了最好的一块田地让他们入土为安。
这地方现在已改建成”和平公园“,公园内树立着一座这些英烈的记念牌。
从马尾镇港图志(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志专著)和朏头邵氏兄弟宗谱查得:
邵连科,朏头人,福建水师提督。
邵德康,朏头人,长门炮台台长和许多朏头海军战士,他们中大多数都在马江海战中英勇战斗,壮烈牺牲。
苍苍鼓山十八景,泱泱闽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朏头子弟就读于马尾船政学堂也不乏其人。民国2年10月,船政后学堂改称为福州海军学校。民国35年即1946年,福州海军学校始并入青岛海军学校。在这期间就读于福州海军学校的朏头学子有数十人,如邵祥龙、邵仕番、邵仕梁、邵仕耕等等,解放后邵仕耕首任福州上游造船厂厂长。
也许海军对朏头邵姓也有”遗传“吧,这村庄仅仅上千人口,就有不少人在海军中任要职,据不完全资料有:
林元铨,马尾朏头人,海军中将;
邵依纪,朏头人,海军上校;
邵力恒,朏头人,海军上校;
邵自治,朏头人,解放军青岛海军学院大校等人。
参考资料
[马尾区志]
朏头邵氏兄弟宗谱
福州市地方志之马尾区
马尾镇港图志(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志专著)
《福州市志·人物传》
以及朏头村民和退休村干部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