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隐龙

浅隐龙(Cryptoclidus)是蛇颈龙目浅隐龙科的一属,生存于中侏罗纪。

发现

浅隐龙是最著名的蛇颈龙类之一。属名意为“隐藏的锁骨”,指的是四肢带中的小型、难以辨认的锁骨。

在1871年,模式种最初被叙述为蛇颈龙属的一个种(Plesiosaurus eurymerus)。种名意为“宽股骨”,指的是前肢的宽度,但在当时被误认为是后肢。

形态特征

隐龙是种中型蛇颈龙类,被估计身长为8米,重达8吨,是种中等大小的蛇颈龙类。它们的头部相当平坦,眼睛朝上。头颅骨宽广而轻型,颌部拥有约100颗连锁的长、纤细牙齿,适合用来猎食鱼类、甲壳亚门、以及头足纲。内鼻部位在前方,而鼻孔相当小。

浅隐龙的颈部长达2米,似乎并不灵活。它们可能将头部前伸,以避免身体惊动猎物。它们有四个宽广的鳍状肢,除了以波浪状运动方式在水中流动,另一种方式则是将前鳍状肢往上,同时将后鳍状肢往后运动,类似海豚

分布

它们的标本包含成年个体与幼年个体,有不同的保存状态,化石已在英格兰、北法国、俄罗斯、南美等地发现。

生活习性

小型蛇颈龙目如浅隐龙,因为它们类似海豹的身体,而被叙述成两栖动物,而非完全海生动物。尽管浅隐龙外表看起来笨重、不灵活,但它们在水中游泳时,使用鳍状肢当桨,以游泳并寻找猎物。它们可能在海中产卵,但这是推测而来的。

浅隐龙的易脆头部与牙齿,使它们不可能咬住任何猎物,因此它们应是以小型、身体软的动物为食,例如鱿鱼与浅水鱼类。浅隐龙可能使用它们的长、啮合牙齿来过滤水中的小型猎物,或者从海底沉积物中寻找低栖动物。

褐色与Cruickshank根据鼻部与鼻孔的大小与形状,而提出浅隐龙能在水中闻出猎物的所在。

大众文化

浅隐龙出现在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与恐龙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它们被叙述成类似海豹的动物,在陆地上休息,并潜入水中捕鱼。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