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颈龙目(Plesiosauria),希腊文意思是“颈部幼长的蜥蜴”,是中生代爬行纲的一目。分为上龙亚目和蛇颈龙亚目。它们首次出现在三叠纪晚期,在侏罗纪特别繁盛,直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完全灭绝。蛇颈龙属目的动物都是远洋肉食性动物,只有产卵的时候才回到陆地上。
蛇颈龙目通常指蛇颈龙目整体,也可以单指长颈的蛇颈龙亚目。
动物学史
蛇颈龙目,希腊文意思是“接近蜥蜴”,是中生代爬行动物的一目。它们首次出现在三叠纪,在侏罗纪特别常见,并且繁盛,直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该科分为2个亚目(上龙亚目和蛇颈龙亚目),在地史上,蛇颈龙目物种的最早化石记录出现于三叠世晚期。与鱼龙目一起统治着中生代的海洋。蛇颈龙目通常指蛇颈龙目整体,也可以单指长颈的蛇颈龙亚目。
外形特征
典型的蛇颈龙目有宽广的身体与短尾巴。它们祖先的四肢,演化成它们的两对大型鳍状肢。蛇颈龙目从较早的幻龙目演化而来,幻龙类有较类似鳄类的身体;主要的蛇颈龙目可用头部与颈部尺寸作为区别。蛇颈龙亚目,例如:浅隐龙科、薄板龙科、蛇颈龙科,有长颈部,可能是生存在浅水的底层动物。幻龙亚目,有短颈部、大而长的头,可能生存在深海。
所有蛇颈龙目有四个鳍状肢。它们可能借用鳍状肢的滚动动作与上下动作来推动它们前进,这在水生动物中是不常见的。尾巴上没有鳍,尾巴可能是用来协助控制方向。这种方式是对照较早的鱼龙目,以及较晚的沧龙科。这种方式可能跟现在企鹅与海龟有相似点,它们也有鳍状四肢。
蛇颈龙目是那个时代最大型的海生动物,最小的物种有2米(6.5呎)长。它们体型比最大型的鳄类还大,也比它们的后继者沧龙类大。目前已知比蛇颈龙目大的物种有:前任海中统治者,类似海豚的鱼龙类,身长可达23米、现代鲸鲨身长18米、抹香鲸身长20米、蓝鲸身长30米。
生活习性
蛇颈龙目基本上是一类营海洋生活,以食鱼类为生的动物。但近来在淡水的陆相沉积环境中有过多次记录。但淡水沉积中发现的大都是上龙亚目的成员。其生活习性类似于现生的海狮,用它的鳍脚可以爬上岸来休息、生殖。曾经在蛇颈龙目化石的胃部位置,发现菊石亚纲与箭石化石。它们有强壮的嘴部,可能能够咬穿猎物坚硬的外壳。硬骨鱼纲在侏罗纪开始散布,可能也是它们的猎物。最近的证据显示有些蛇颈龙目可能是底层动物。
分布范围
蛇颈龙属的地理分布是世界性的。在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亚洲都有记录。
生长繁殖
过去有理论认为较小的蛇颈龙目可能爬上海岸产卵,如同现代革龟,但现在已确定蛇颈龙目直接生下幼年体。另一个奇特点是它们的四个鳍状肢。没有现代动物拥有这种游泳适应演化。短颈的上龙亚目(如滑齿龙)可能游泳较快,长颈的蛇颈龙类的体型可能适合机动性,而非速度。曾经在胃部位置发现胃石,但不确定胃石是在充满肌肉的胃里协助磨碎食物,还是协助浮力。
蛇颈龙目动物蛇颈龙
蛇颈龙属的外形像一条蛇穿过一个乌龟壳,头小,尾巴短,脖子细长。蛇颈龙的嘴很大,呈U形,里面长着锐利的牙齿,脚是细长的鳍状肢。
蛇颈龙目蛇颈龙属
18世纪20年代,英国的化石收藏家玛丽·安宁发现了一些最早期的蛇颈龙化石。她所找到的标本保存得相当完好,这是因为死后不久那些骸骨就被一层柔软的海洋沉积物给覆盖了,从而避免了被破坏:她的发现及很多其他发现显示出,蛇颈龙有几个不同的物种,属于相同“设计”中的不同版本。它们拥有狭窄的头,细长的脖子及尾巴,和两对尺寸大致相等的鳍状肢。它们的牙齿量多、尖利并且有轻微的弯曲。它们会进化出这样的形状,是为了抓捕鱼类然后再将其整个吞下。蛇颈龙属大型的鳍状肢和强壮的身体使其能追捕猎物,而不是等着鱼类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
化石研究
玛丽·安宁发现了第一个蛇颈龙目化石(Plesiosaurus dolichodeirus),并成为典型化石。这个地区因为侏罗纪海岸,现在列为世界遗产。
1824年,康奈布卡第一次发表了产自英吉利海峡的侏罗纪蛇颈龙(Plesiosaurus)的研究。
在2002年发现了"Monster of Aramberri"。它其实是在1982年于墨西哥新莱昂州的Aramberri村发现,起初它被认为是恐龙。它其实是种非常大的蛇颈龙目,身长可能有15米(50呎)长。媒体报导时夸大为25米(80呎)长,重达150吨,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掠食者。这个错误也存在于英国广播公司的与恐龙共舞电视节目,并将它列为残酷滑齿龙。
在2004年,在英国布里奇沃特湾National Nature Reserve,一个当地渔夫发现一个完整的末成年蛇颈龙目化石。这个化石年代约1亿8000万年前,身长约1.5米,同时还发现鹦鹉螺化石。这可能是目前所发现最完整的蛇颈龙目化石。
中国的蛇颈龙化石主要产自侏罗纪陆相地层。目前已研究发表的有威远中国上龙(Sinopliosaurus weiyuanensis)化石产自四川威远;扶绥中国上龙(Sinopliosaurus fusui-ensis)采自广西扶绥早白垩世的地层中;杨氏壁山上龙(Bishanopliosaurus youngi)发现于四川壁山早侏罗世地层中。
曾经在蛇颈龙目化石的胃部位置,发现无管角石与箭石化石。硬骨鱼纲在侏罗纪开始散布,可能也是它们的猎物。最近的证据显示有些蛇颈龙目可能是底层动物。
下属分类
在分类学中,蛇颈龙目一般被分为两个亚目。一类头小、颈长,称蛇颈龙亚目,另一类头大、颈短,称上龙亚目。多数古生物学家都认为蛇颈龙是由三叠纪早期的幻龙目(Nothosauria)进化而来的。
关于蛇颈龙目的分类随者时代而有不同。以下现存版本是根据O'Keefe在2001年的研究:
调孔亚纲 Euyapsida
蛇颈龙目 PLESIOSAURIA
上龙亚目 Pliosauroidea
Thalassiodracon
Attenborosaurus
Eurycleidus
彪龙科 Rhomaleosauridae
上龙科 Pliosauridae
蛇颈龙亚目 Plesiosauroidea
蛇颈龙科 Plesiosauridae
真蛇颈龙目 Euplesiosauria
薄板龙科 Elasmosauridae
浅隐龙科 Cryptoclididae
Tricleidia
白垩龙科 Cimoliasauridae
双臼椎龙科 Polycotylidae (=长喙龙科Dolichorhynchopidae)
参考资料
一寸长一寸强,来看一下远古奇特的长脖子怪.网易.2024-07-30
新浪:蛇颈龙亿万年前曾称霸海底:生活习性仍然是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7-30
海洋科普(912)| 大型海生爬行动物-蛇颈龙 .搜狐.2024-07-30
Plesiosaur .New World Encyclopedia.2024-07-30
[科普中国]-蛇颈龙.科普中国.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