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齿凤仙花

锐齿凤仙花(学名:Impatiens arguta Hook. f. et Thoms),属于凤仙花科凤仙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互生,形状为卵形,边缘具有锐锯齿。花色多样,包括粉红色和紫红色,花型独特,因此得名。锐齿凤仙花广泛分布于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不丹印度、缅甸、锡金王国尼泊尔以及中国的云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地。通常生长在河谷灌丛草地、林下潮湿处或水沟边,海拔范围为1850-3200米。由于其易于栽培且花期较长,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喜爱并用于观赏。

形态特征

锐齿凤仙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可达70厘米。其茎坚硬,直立,无毛,有分枝。叶子互生,形态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度在4-15厘米之间,宽度在2-4.5厘米之间,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带有锐锯齿。叶脉数量为7-8对,两面无毛;叶柄长度在1-4厘米之间,基部有两个具柄腺体。总花梗极短,腋生,具1-2朵花;花梗细长,基部常有2个刚毛状苞片;花大或较大,颜色为粉红色或紫红色;萼片共4枚,其中外面2枚为半卵形,顶端长突尖,内部2枚为狭披针形;旗瓣圆形,背面中肋有窄彩云阁状突起,先端具小突尖;翼瓣无柄,2裂,基部裂片宽长圆形,上部裂片大,斧形,先端2浅裂,背面有显著的小耳;唇瓣囊状,基部延伸形成内弯的短距;花药钝。蒴果纺锤形,顶端喙尖。种子数量较少,呈现圆球形,稍微有光泽。花期为每年的7月至9月。

分布范围

锐齿凤仙花在中国的分布区域主要包括云南省西北部及中部的多个县市,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甸藏族自治区、贡山独龙族自治县、鹤庆县独龙江乡泸水市福贡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景东彝族自治县腾冲市镇康县凤庆县等。同时,也见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易贡茶场、扎木镇林芝市墨脱县米易县察隅县等地。除了中国,锐齿凤仙花还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尼泊尔锡金王国(模式产地)、不丹及缅甸。

生长环境

锐齿凤仙花生长于河谷灌丛草地、林下潮湿处或水沟边,海拔范围为1850-3200米。

生长习性

锐齿凤仙花是一种容易存活的植物,民间种植极为普遍。据明朝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组织编写的《救荒本草》记载,凤仙花在当时已广泛种植,无论是在花园还是普通家庭都能见到。《广群芳谱》中也提到,凤仙花不仅容易繁殖,而且即使在冬季寒冷的环境下,通过在火炕上播种也能成功培育。

栽培技术

锐齿凤仙花的果实具有特殊性质,成熟的果实只需轻微触碰便会爆裂,释放出种子。这些种子会散布在周围环境中,第二年就能长出新的凤仙花植株,从而实现物种的扩散和延续。播种一般在春季的3月至4月进行,如果是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观赏花卉,则可在夏季的6月至7月进行播种。准备播种用土时,应将种子均匀撒播在土壤表面上,随后轻轻覆盖一层薄土,并喷水保持湿度。之后将其放置在没有直接阳光照射的地方,注意定期浇水,避免土壤过度干燥,同时也要小心不要将种子冲走。大约7至10天后,种子开始陆续发芽出土。为了避免幼苗受到强烈阳光的伤害,应及时给予遮荫,并保持土壤湿润。当幼苗过于密集时,可以进行间苗操作,促进它们健康生长。当幼苗长出3至4片真叶时,即可进行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着原有的土壤,移植后置于阴凉处进行缓苗处理。缓苗完成后,应将其移至光线充足的位置继续培养,同时保持土壤适度湿润,每隔10天左右施一次稀释过的有机肥料。这样经过50至60天的时间,就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朵了。

病虫防治

斑点病

斑点病主要危害锐齿凤仙花的叶片。最初出现的是黄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这些斑点逐渐扩大成为圆形病斑,直径约为2-5毫米。病斑中心部位变成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呈现出褐色并略微隆起,最终在病斑上会产生黑色小颗粒,这是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的表现。病菌可以通过叶尖或叶缘入侵,导致叶尖干枯死亡,叶缘焦灼受损。病菌主要依靠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等到气候条件适宜时,会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空气流动和雨水传播,进而引发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斑点病的发生,建议及时清理病落叶,并在必要时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霜霉病

霜霉病会对锐齿凤仙花的叶片造成损害。起初表现为褪绿色斑块,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斑块会转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在叶片背面可以看到白色的霉状物质,密度较高,严重情况下会覆盖整个叶片,导致叶片枯萎变焦,严重影响观赏效果。在南方地区,病菌主要通过孢子囊进行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形成了病害的全年循环,而没有明显的越冬阶段。而在北方地区,病菌则以卵孢子的形式存在于病残体中越冬。次年的卵孢子借助水流或雨水飞溅传播,孢子囊萌发后进行初次感染,病部产生的孢子囊通过空气流动传播,引起再次感染,使得病害得以迅速蔓延。在温度介于15-17摄氏度、相对湿度较高或者昼夜温差较大、雾气浓重、土壤黏重、地势低洼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霜霉病。在夏秋季,特别是在连续阴雨天气、雨日较多、降水量大的条件下,病害发生的程度更重或可能大规模爆发。为了有效地防控霜霉病,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合理密植,精细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避免湿气积聚。在疾病初期,应及时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10天左右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主要价值

观赏

锐齿凤仙花因其独特的花形和持久的花期而备受人们喜爱。宋代周密在其著作《葵辛杂识续集》中详细描述了使用凤仙花花瓣染指甲的方法。这种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仍有人沿用。将带有色彩的凤仙花花瓣捣碎,加入适量的食盐或白矾,搅拌均匀后涂抹在指甲上,再用布片或植物叶片包裹固定,经过一定时间后,指甲就会染上鲜艳的颜色,且不易脱落,能够持续数个月。因此,凤仙花又被称作指甲花。

药用

锐齿凤仙花的花可用于中药治疗。其具有通经活血、利尿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月经失调引起的腹部疼痛、产后淤血、胎儿难产、排尿困难等症状,以及治疗毒痈疽等病症。

植物文化

凤仙花,因花形似凤而得名。清代康熙内阁学士汪灏等人编纂的《广群芳谱》中记载:“桠间开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尽管凤仙花的地位不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牡丹和弄岗报春苣苔等传统名花,但它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风姿赢得了广泛的喜爱。历史上有许多爱花人士对凤仙花情有独钟,许多文人墨客也不惜笔墨赞美凤仙花。天宝诗人李贺在《宫娃歌》中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表达了他对凤仙花的喜爱。宋朝诗人杨万里也在他的诗作《凤仙花》中称赞道:“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除此之外,元朝杨维桢、明朝的瞿佑、清朝的刘灏等人都曾创作诗歌赞颂凤仙花。凤仙花的花形奇特,花期长,早在古代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清朝的赵学敏所著的《凤仙谱》就是一本专门介绍凤仙花的园艺书籍。在他的眼中,其他一些花草如罂粟、虞美人、鸡冠花等虽然各有特色,但在花期长短和品质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而凤仙花却能兼备这两方面的优点,因此他认为有必要专门为凤仙花编写一部专著,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凤仙花的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

20231105——锐齿凤仙花(Impatiens arguta Hook. f. et Thoms.).科学网.2024-08-22

锐齿凤仙花.植物智.2024-08-22

凤仙花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易.2024-08-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