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冠雀

火冠雀(拉丁学名:Cephalopyrus flammiceps),别名火帽雀,是山雀科火冠雀属动物。其常栖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冬季亦见于平原地区。其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印度等地(留鸟);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等地区。

火冠雀的雄性成鸟:额呈火红色;上体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较黄而鲜亮;尾羽黑褐色,外缘为橄榄绿色;飞羽黑褐;颊和耳羽黄绿色;腹部、两胁和尾下覆羽烟灰而渲染黄绿色;腋羽黄绿;翅下覆羽烟灰沾黄绿色。雌性成鸟:额基具一小块火红色;上体似雄鸟,但较灰暗;下体除颏、喉呈浅黄绿色外,其余均烟灰色而微沾黄绿。幼鸟:上体多为纯色,头顶前部浅黄色;喉部淡白沾黄。虹膜暗褐色;嘴灰褐色;脚青灰色。火冠雀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其产卵季节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

火冠雀常成对或数十只集群,行动较敏捷,作波浪式飞行。食性为杂食性,以昆虫、蛞蝓、花蕊和草子等为主。2016年,火冠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被列为无危(LC)。2023年,其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体长81-102mm,体重7-9g,额呈火红色;上体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较黄而鲜亮;尾羽黑褐色,外缘为橄榄绿色;飞羽黑褐,羽缘橄榄绿色;覆羽黑褐,除初级覆羽外,其余覆羽均具橄榄绿色的羽缘,中覆羽和大覆羽末端色淡;颊和耳羽黄绿色;颏、喉橙黄,胸部黄绿色;腹部、两胁和尾下覆羽烟灰而渲染黄绿色;腋羽黄绿;翅下覆羽烟灰沾黄绿色。

雌性成鸟:额基具一小块火红色;上体似雄鸟,但较灰暗;下体除颏、喉呈浅黄绿色外,其余均烟灰色而微沾黄绿。

幼鸟:上体多为纯色,头顶前部浅黄色;喉部淡白沾黄,下体余部灰白,稍沾棕黄色。

虹膜暗褐色;嘴灰褐色;脚青灰色。

分布栖息

栖息环境

火冠雀常栖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丘陵及山区森林和林缘,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冬季亦见于平原地区。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火冠雀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印度等地(留鸟)。

中国分布

火冠雀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区。

亚种分化

火冠雀共分化为2个亚种,均见于中国境内。

生活习性

火冠雀成对或数十只集群,有时也同山雀科柳莺属绣眼鸟等小型鸟类混群活动。行动较敏捷,飞行急速,作波浪式飞行,但波峰较低,常由一株树群集飞往另一株树。其叫声似高音的tsit,tsit及轻柔的whitoo-whitoo声。鸣声由细而高的音律构成,甚似煤山雀。其善攀援于树干或细枝上,喜在树顶层取食,啄食枝干或卷叶中的小虫,食性为杂食性,以昆虫、蛞蝓、花蕊和草子等为主。

繁殖方式

火冠雀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其产卵季节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鸟巢放置在树叉或树洞中。鸟巢入口处位于地面6至12米以上,很难找到。用干牧草,草根和羽毛织成。雌鸟建巢,雄鸟常常在附近鸣叫。通常每巢产4枚蓝色或暗绿色的卵。早成雏是由成鸟双方共同喂养,雌鸟单独维护并保持巢的整洁。

鉴别特征

火冠雀的雄鸟:额火红色;上海体育大学橄榄绿色;下体除颏、喉橙黄色外,余部呈烟灰沾绿色。

火冠雀的雌鸟:额基火红色范围较小;体羽较雄鸟黯,颏、喉沾黄绿色,其余下体烟灰色。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火冠雀分布范围广,与该物种生存的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有一定差距,种群数量趋势稳定。

保护级别

2016年,火冠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被列为无危(LC)。

2023年,火冠雀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火冠雀.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17

火冠雀.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3-17

火冠雀.物种2000官网.2025-03-17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宁乡市人民政府.2025-03-17

火冠雀.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3-17

Cephalopyrus flammiceps.oiseaux官网.2025-03-17

Fire-capped Tit.iucnredlist官网.2025-03-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