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HFUT)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较为完整的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和工学博士的培养体系。

源于1946年学校创建时开办的电机班,1956年建系,始称“电机系”,1979年更名为“电气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电气工程学院”,2001年更现名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截至2024年1月,学院有5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教职工195人,专任教师148人,正高职称42人,副高职称81人,博士学位教师140人。

历史沿革

1946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建电机班。

1947年,电机班改为电机工程学科。

1954年,改为机电科。

1956年,科改系,始称“电机系”。

1959年,改成电机工程系。

1969年,原安徽水电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三校合并,安徽水电学院发配电专业并入。

1970年,成立电机系与校电机厂“厂系合一”的电机大队(系)。

1973年,改称电机系。

1979年,改称电气工程系。

1997年,原安徽工学院再度与合肥工业大学合并,安徽工学院自动化专业并入。

1999年,系改院,更名为电气工程学院。

2001年,更名为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24年1月,学院下设4个系,5个本科专业。

院系设置

专业设置

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1月,学院教职工195人,专任教师148人,正高职称42人,副高职称81人,博士学位教师140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5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省部级青年人才计划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教坛新秀2人。

学院还聘任了陈维江、李建刚、夏长亮、诸自强、周孝信院士等兼职教授。

学科体系

截至2024年1月,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国家重点学科(1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安徽省重点学科(3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1个):电机工程学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压与绝缘、电气控制技术。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压与绝缘、电气控制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个):电机工程学、控制工程。

人才培养

截至2016年9月,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电机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等4门课程被列为安徽省级精品课程,电路理论等2门课程被列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课程被列为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0门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信号检测、处理及实现”系列课程等2个教学团队被列为省级教学团队。

“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中心”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11)、“工业实训中心(电学部分)”获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11)、“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获得安徽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1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室”(2009.6)和“自动化实验室”(2010.6)获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2年至2016年9月,学院共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18项,省校级项目58项。获省级教研项目1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主编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3本;主编参编其它类规划教材7部。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8月,学院拥有4个国家级科研基地、11个省部级科研基地,1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此外,学院还拥有国家级“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动化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科研基地(4个):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能源光储变流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与安全防护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科研基地(11个):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功率半导体封装与可靠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利用与节能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飞机雷电防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变频电机及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工业节能工程实验室、高压电气设备智能运检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高可靠配电技术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院属科研机构(1个):能源研究所。

系属科研机构(15个):电力系统研究所、新型电机及其控制研究所、功率变换技术研究所、电源技术研究所、DSP实验室、智能传感器网络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工业过程与控制研究所、汽车电子与测控技术研究所、先进数字技术研究所、优化控制技术研究所、现代电网与电路系统研究中心、新型太阳能电池研究所、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特种系统快速构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筹)。

科研成就

截至2016年9月,学院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1项。

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53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计划项目达13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约1.9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170余篇,被EI/SCI收录470余篇;出版著作25部。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1、院徽整体构图的外围图案写有“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英文,使用英文表明学院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间图案整体为绿色松柏象形,象征着学院不畏艰难、青春永恒的“松柏精神”;

2、中间图案还有字母“A”“E”巧妙的一体化组合的构图,表明了电气“E”与自动化“A”紧密而稳定的融合;

3、构图中间三角峰形图案也表示学院所攀登的科学教育高峰,也表示学院争作一流顶尖学院的决心以及学院整体向上的开拓精神;

4、图案中间的“松柏”、“太阳”和下方的“书本”图案表明了学院教书育人的内涵;

5、图案中间的“太阳”图案中的“电气”标志表明了学院的基本专业领域,使人一目了然;

6、图案下方的“1946”字样表明了学院成立的悠久历史;

7、含有太阳的绿色三角形“E”图案还表示了学院绿色能源研究的特色。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24-01-08

两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24-01-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