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毅

刘宏毅,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人之一,他开办的杏林通慧书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的巨大的帮助,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栋梁之才。

人物简介

刘宏毅先生,1955年生于北京,1977年师从李锡先生,深得李老先生道家学问真传;1976年研习中医,于京华悬壶十数载,精研中医义理,后随南怀瑾先生习国学、佛学,数十年如一日,起心动念间笃行所学,以仁自律、以礼自束,终成其大,文得五车学问,化成满腹经纶。1992年刘宏毅先生赴海外求学,先后游历英国瑞士瑞典意大利、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先后获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国内5所院校学士,获得澳洲北领地大学管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精研“管理学与人文精神”、“跨文化管理”等课题领域。曾任管理咨询顾问、企业文化顾问等职。刘宏毅先生现居北京,殚精竭虑,从事国学弘扬和传承工作,亦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著有《\u003c千字文\u003e讲记》、《\u003c三字经\u003e讲记》、《\u003c心相篇\u003e讲记》等书。

在澳洲期间,刘先生心系故土,有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衰微,国民素质之参差,他寝食难安,夜不能寐,终于在2006年,携夫人陈松女士回国弘扬国学。刘先生夫妇归国之时,二人已届天命之年,但巍然有志、壮心不已,刘宏毅先生在夫人陈松女士尽心尽力的辅佐之下从2011年以降,先后创办四维慈善基金会、四维通慧书院、四维国学网站等,成 果斐然,声名渐起。

刘宏毅先生以通俗形式宣传人文思想,以现代语言诠释国学经典,主张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文化,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刘先生举办过数十期中国文化讲习班,往返于新西兰、北美等各地弘扬中国文化,其言其行斐然成名,网上争先转载,对启迪后学之士,振兴民族之魂,裨益甚大。

刘宏毅先生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紫泉心智文化俱乐部、和谐之道等单位开辟了“国学及人文精神”、“三字经与智慧教育”等系列讲座,针对当前社会弥漫的急功近利、缺信少德、精神空虚等“文化基因缺损症”,提出学生扎根教育、成人进德修业、企业家回馈社会等文化振兴的具体措施,自觉地将传统文化提炼为文化传统,从而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运用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之中去。系列讲座得到参与者的热情支持与赞誉。

刘宏毅先生现担任知行国学中心、金莲净院、四维济人、紫泉心智文化俱乐部导师等职务。

杏林通慧书院

“言传身教弘国学、苦心孤诣育真人”。刘宏毅先生一直以来的一个夙愿就是在大陆这片热土之上复兴传统文化。然而传统文化之不张,礼乐之不弘也已近百年,莫论新生代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没有感情,甚至是他们的父辈们亦所知寥寥。因此,在既有物欲横行,短视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推行原汁原味的传统书院式教育,本就难乎其难;加上现行的教育系统占据强势地位,开创出法乎道统、中西合璧的书院教育来,殊非易事。但是刘宏毅先生及夫人陈松女士矢志不渝、戮力同心,在顺义区下西市村开拓出一片占地90余亩的书院。

刘宏毅先生携夫人陈松女士带领学子们亲手栽植杏树、桃树、丁香树、荷花木兰西府海棠意大利樱桃等各色植物,在劳作中亲近大地、回归自然、品察万物、体悟生命;每逢假期亦力邀学界名望、商海仁人、廷市隐士及大爱之人来校讲学传道,启迪心性,教学生如何成为坦坦荡荡的大写之人,如何成为体乎精微、闵乎生灵的至善之人,如何成为一名能立天地心,敢请生民命、愿继往圣之绝学的至真至美之人。

尤为异乎常人而显先生高风亮节之事是刘宏毅先生及夫人陈松女士在书院内部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此外,刘宏毅老师及夫人陈松女士还亲自下厨,为求学问道的学生们用心烹和搭配饮食。主食从米饭、花卷到精挑细选而嚼劲十足的炸酱面,再到陈松女士用牛奶、去皮大枣、黄豆精心捏制而成的爱心窝窝头;饮料从百事可乐到牛奶、啤酒,再从进口纯净水到精心熬制的八宝粥;至于菜系更是丰盛异常:养生排毒的罗卜排骨汤、清凉爽口的蒜蓉抱黄瓜、亦荤亦素的小炒油麦菜、色香味俱全的葱花煎豆腐等等不一而足。而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免费的!而这些物资来源有刘宏毅先生和陈松女士自己的收入,也有社会贤达的捐赠。创业之艰辛,办学之不易由此可见一斑。

刘宏毅先生和夫人陈松女士自身却非常节俭,个人开销减至最低限,吃饭从不浪费。这种自身的修为自然就化为对学生无声的教化,使之能见贤思齐,自我约束,从而改掉陋习,不断成长。

同时刘宏毅先生和陈松女士为了这项事业也是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因为缺乏足够的可用之人,很多事情需要夫妇二人亲力亲为,还要接待源源不断的家长、客人的寻访和求教,各种压力不得不由二老承担,个中辛苦少有人能切实体悟。

所幸刘宏毅、陈松伉俪的大行大德感动了很多的企业家和名人雅士。间或会有良善商贾为书院的运行捐钱、捐物,更有很多的学者、教授及名士来为学生免费授课,如北京大学广义科学研究课题组组长刘丰教授、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负责人方树功老师、茶道大师陈晓军老师等等。

书院阐释

晴耕雨读家国天下——杏林通慧书院耕读模式的尝试

一、书院要培养什么人

关于书院的组织形式、历史发展、对传播学术思想,普及礼乐教化的作用与意义,先生们多有嘉言,在下想谈的是,今日办书院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人的问题。书院、道院、禅院历来是儒释道三家出人才的地方。儒门的书院有几个目的:一为往圣继绝学,让儒家的学问薪火相传;二存道统,让儒家的学问本正流清,以一贯之;三出人才,真能出几个上马提枪,下马提笔的真人。

因此,书院的重点在人,什么人来办,什么人主持,谁来做导师,请谁来会讲,学生从哪里来,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人,用在哪里等等,都是人的问题,钱还在其次,没有人一切都是空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国内的书院有几百所了吧,海外孔子学院也有几百所了,可是能传承儒家思想的人在哪里呢?硬件容易软件难,找钱容易找人难。要复兴儒学,难在没人。我们办书院干什么?自娱自乐,不如办个私人会馆好了,办书院就是为了培养人,让儒门儒学出几个真人,有真材实学的人,有理想、有抱负、肯担当、负责任,关爱生命、关注社会,心怀家国天下的大写的人。

办书院有三种形式:官办、民办,公私合办,我个人倾向民办,还有希望养成儒者之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果连教什么、怎么教、招什么学生都无法自主,还能出人才吗?

我一直在考虑,如果给我一个书院,我要怎么办,如何走下去,走长远,出人才。今天出人才比古代还难,因为他要中西汇通,今古集成,科学、哲学、艺术、管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自然社会人文都要通,还能用双语进行国际交流,上马提枪保家卫国,下马提笔著书立说,我们要向王通王通先生那样,培养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因此,办书院的第一个大问题是人。

二、书院的教学模式

今日的书院,特别是民办书院,应该如何办,大家都在尝试之中。我们尝试 的模式是办耕读书院,按照“半日耕作,半日读书”的晴耕雨读传统。耕读模式的好处:

1、去浮躁之气,静定心性

现代社会太浮躁,让学生上来就读经典,很难读得进去,要让他先静下来。静心有多种方式,传统耕作有顺天应地的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一套规律,急不得(科技农业除外),学生可借此,磨练自己的性子。

2、建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基础是农耕文明,首先要树立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耕作是体验天人合一境界的最佳途径,否则什么易经、诗经,看不懂的,24节气与我有什么关系?冬天暖气,夏天冷气,虫子来了杀虫脒,一切逆天而动,能理解“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涵义吗?

3、锻炼筋骨,改变体质

现孩子体质太弱,一是长在城市,远离自然,长期生活在一个钢铁水泥的无情的世界;二是食品有问题,营养能量太低且有毒,相当于慢性服毒;三是大脑长期受各种电磁场的干扰,脑神经回路结构出现问题,缺乏创造力。人要成才,首先得是块经得起锻造的材料,所以要回归自然、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淘汰意志薄弱者,留下真人种子

农业耕作是很辛苦的,特别是生态农业,怕脏怕累怕吃苦的人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走了,这叫自然淘汰,没有什么可惜的,这一点苦都受不了,还能指望他干什么呢?

5、半耕半读,自食其力

我们书院是不收学费的,还要酌情给学生津贴,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意识和精神,积极参与书院建设,起码能做到自食其力,有余力的农产品还可以流通市场。

我们的杏林通慧书院,在北京顺义区,距离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0公里。现有农地90亩,果树500棵,杏树120棵,图书7万册,容纳学生30人。

学生来源,采取报名与推荐相结合,国内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录取以后只在假期入读书院,平时按照书院开列的书目自学,不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要求学生把基础课学好,例如文言文、数学、英语、逻辑等公共课,不考虑就业问题,尽可能多听其他科系的讲座,扩大知识面。毕业以后,入书院学习一年,由书院推荐就业。大三大四的在校生,毕业后要入读书院2年,总以三年的全日制国学教育为准,方能奠定基础。

常住学生每期15人,1/3淘汰率,再有就业志向选择,最终沉淀下来,能够继承儒家学术思想,走教育之路的大概不足5人,我们会竭尽所能地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振兴儒学,重立儒家道统的大才。

三、保存几成绝学的祭祀。

传统书院的职能,围绕讲学、藏书、祭祀、演礼,几大块展开。其中,讲学、藏书还好一点,祭祀几成绝学。国人的信仰缺失,孝道崩溃,孔子之忧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能不说与祭祀缺失有关。如何恢复祭祀传统是大个课题,但是书院保持演礼、保存演礼是应该的。

礼乐文明是儒家传统的主干,直接反映在实际生活中,与日用五行密不可分。如何在今日重建儒家之礼,恐怕只有在书院范围内是可行的,建议先从各书院做起,彼此交流,互相支持,最终有个统一,再来影响社会。

成功的书院一定有自己的原创学术思想和灵魂人物,一时达不到不要紧,但要心向往之。今日的书院,民办的多为蒙馆,官办的多为高校的附属机构,有学术思想也被搬走申请科研经费去了,灵魂人物肯给你挂个名就上上签了,再说灵魂根本就看不见的。

大师找不到,请个大家还是可行的。

书院的常住导师,理应是儒家学问的德行兼备者,以及能礼请到的国学大家。他得真的爱国学、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入学要行拜师礼,执弟子礼总要在观察一年以后,师生双方互相信任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关系。老师一方面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一方面从读书到生活,从心性培养,到劳作养生等各方面对学生负责。学生自然要尊师重道,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日常教学,以学生自修为主,导师答疑,定期开讲,阶段考核,讲评论文。书院藏书,全部开放式阅览。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参与讲会,展开争论。

四、教学内容上考虑:

1、以儒家代表的“国学”文化为根基,融入世界文化的优秀因素,把东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兼收并蓄进来。经典要求用双语阅读,至少《论语》和《道德经》能够用英语串讲,否则无法走向世界,进行国际交流。

2、生活上要求自食其力,除耕作以外,书院的勤杂工作由学生和志愿者义工轮值,书院开设以《黄帝内经》为本的中医养生课,并设有养生园、药圃园,学生要学会辨认草药,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3、实修体悟与读书并重,书院首开心性功夫、禅修静定、脑功能研发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学习与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他们自己生命中的真学问。

4、恢复六艺传统,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品类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一种作为修养技艺,达到人生的富贵雅,心性的真善美,使生命发生质变。

真能沉淀下来的学生不会很多,也不可能很多,历来兴邦者不过三五人而已。沉淀下来的人才是书院的种子,他们要担负起“为往圣继绝学”的薪火使命。

至于其他学生的走向,要看本人的志愿和心性特点,适于从政的从政,适于从教的从教,适于经商的经商,总以适合自己的特性为好,原则是书院负责向自己的会员企业推荐,其中有需要海外深造、国际交流者,均由书院酌情资助。

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是社会人才,不仅仅是为我所用,他们走入社会,传播书院的理念,把儒家的理想洒向世界不是更好吗?

五、书院的经费问题

最后一个是书院的经费问题,没有钱留不住人,书院也走不远的。古代的书院大都有自己的学田,可以自给自足,加上士绅们的捐助,活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今日的书院所以办成蒙馆、企业家的私人会馆、高校的附属机构,大都与经费有关,靠学术是很难活下去的,更不用谈活好、活出质量。

我们的耕读书院,有自己的学田、房子,自食其力的支撑,不是大问题。但是,书院的运营费用,是需要自筹的。书院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项目,自己的经营性收入,只要不贪大,不要浪得虚名,坚持下去,成为“剩人”就是成功。

历史上很多书院办不下去,还不完全是经济原因,大都是理念上、政治上、人事上的因素,例如马一浮先生的复性书院、钱穆先生的新亚书院,均与核心人物的理念、当局的干涉有关,今日办书院更是艰难百倍。很多私塾都是偷着办,拒绝采访、不让参观,各中艰难,本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们筹办的耕读书院,能走多远,谁也不清楚。我只是开个头,抛砖引玉。成功了,总结经验,以期后来者办得更好;失败了,告诉大家此路不通,另辟蹊径。总之是只管耕耘,不在乎毁誉,尽力而为,只求不愧于天地、祖先、圣贤。

主讲课程

一、《三字经讲记》★★★★★已成书

二、《千字文讲记》★★★★★已成书

三、《弟子规

四、《中庸》★★★

五、《大学》★★

六、国学及其人文精神★★★★★

七、中国文化及使命★★

八、认识中国文化精髓★★

九、人道做人的学问★★十、认识命运改造命运★

十一、心态决定命运★★(有DVD光盘)

十二.《十二字薪传》

十三.《心相篇》★★

十四、发菩提心与修行

十五、文化与健康★★

十六、心态与健康

十七、中医的三分治与七分养★★

十八、癌症的防治

有★号者均为多次演讲,多★者为受欢迎的程度

文化布道

——知名学者刘宏毅博士答问录加拿大环球华报》副刊第26期(2005年9月24日)

刘宏毅印象:走下温哥华国际机场的他显得很消瘦,他曾经是个中医,却在澳大利亚获得了管理学博士;他曾经可以获取高薪,却独自走上了张扬中国文化的苦旅。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烂熟于心,如果话题是儒释道,我想你会随着他清亮的声音,一起去做一次文化之旅。世象、变迁、交替,在他的眼前来去匆匆,用中华文化的思想积淀,感悟时间的凡俗和沧桑,你会从何他的交谈中,感受到某种时代的厚重感,虽然冗长却收获多多。

1、敢坐十年冷板凳

问:我们知道您在中国当过十年中医,后来在澳大利亚又获得了管理学博士。这两项工作都被认为可以有丰厚的回报,但您都几乎放弃了。是何种原因使您走上了这条文化苦旅?

答:我自幼年就喜欢中国文化,在当医师的那些年,我遇到了几位影响我终生的老师,我也发现中医的理论基础是文史哲。那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能看到的书很有限,但我还是一头扎进传统文化知识之中。即所谓的“道医”",于是从师学《周易风水》、《道德经》与其他的道家经典著作。我的文言文底子也是在那时打下的。我读书的时代正赶上中国的文革时期,中国文化被连根铲除,批判《论语》、《楷体金文三字经》,丑化孔子等等荒唐之举,不一而足。但也正是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透过这些有限的儒家经典,我最初接触到儒家思想,尽管被妖化了,但还是种下了种子。正式系统地接受和学习儒家思想,是以后向南怀瑾先生学习的事了,尽管与南老先生仅会晤过一次,但受益最多也最深。我至今还记得南老的话“你们年轻人在中国文化上好好下十年的功夫,坐冷板凳,十年后一定热门,一定赶得上中国文化的复兴”。从那以后,我确实下了十年的功夫,其中有四年时间我在海外学习西方文化。我虽然拿到管理学博士学位,但我学佛和读佛经投入的精力更大、更多。有人开玩笑说,我应该是佛学博士。

2、我只是个文人非文化人

问:您澳大利亚读博士的时候,据说是一边学管理一边弘佛法,但似乎心中的烦恼并没有消除多少,为什么?

答:很多学佛的人与我一样遇到这个问题。是我们不够精进还是方法有问题?我必须检讨自己才不会走入歧途,于是再回过头来读儒家的“四书”,才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是人没有做好,基础没有打牢。我没有达到儒家定义的“人”的标准,按照庄子的说法,我充其量是个“假人”,而非“真人”。宗教信仰与宗教情怀是在人道的基础上展开的,“温良恭俭让”是孔子为人处事的行为标准;“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孟子提出的做人的“四端”。我们的心身行为,如果不能按照圣贤提出的基本标准去做,人生就没有打下牢固的基础。事是人做的,有成人才有成事。起点错了,一定不会有好的结局。在做人之道方面,儒家的思想最宝贵,最切合实际。东方文化的特点是重实践,不尚空谈,以伦理关系为基点,处处为他人着想;而西方文化以自我为本位,时时处处以我字当头,所以儒家的思想更人性化、更易于实行,与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儒家教育人,绝对不让你磕头念经,不让你崇拜偶像,而是要求你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作起。圣人的教诲是“文”,实做实行,不断调整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改变自己是“化”,如此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否则充其量,我只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这个指导思想明确了,我开始试着学一个字就做一个字,例如,儒家提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任何一个字行圆满了,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儒家提出的做人的标准并非高不可攀。

3、君子谋道不谋食

问:圣贤时代毕竟离开我们太久远了,现实的浮躁使更多的人,更热衷于面对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您的感受呢?

答:一个国家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与传统的消亡。只要有文化在,国家亡了可以复国、民族衰了可以振兴;如果文化亡了,这个民族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了。古人说“一日不读圣贤书,面目皆非”。我们一百多年不读圣贤书了,结果是十几亿中国人灵魂游荡,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失掉了文化本位的根。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努力接过尚健在的老一辈人手中,中国文化的接力棒,让中国文化断档在我辈手中,我们就真的愧对祖先了。我所从学的几位老先生都已八旬开外,有的已近百岁,他们经历了清末、民初、中国国民党、共产党等不同的时代,兼中西文化、新旧文明于一身,真的是稀世之宝。我的愿望就是趁他们还健在,赶快将中国文化的体系和解释系统继承下来,至于是精华抑或糟粕,那是后人反时再做的事。我想,这是推动我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根本动力。我从下定决心做此事的一刻起,就没有想到过要得到何种回报。孔子孟子都没有因为世人不理解就放弃承传历史文化的使命。“君子谋道不谋食”,这是圣人说过的话,因如是,果必如是,况且耕耘本身就意味着即将到来的收获。

4、人人谓我“何求”

问:我非常认同您的选择,但人们更多面对的是现实的问题。大陆近几年功利主义盛行,您个人有此勇气,一定会承担很多的煎熬?

答:我确实是在干一件苦差事:政府不疼(因为我不讲政治),同道不爱(我非正统的学院派),世人不理解(挣不到钱)!在大陆推广之难,是大家想象不到的。首先是人人向钱看,“成功学讲座”在体育馆举行,300元一张票,座无虚席;我们讲中国文化,白送书还没人来,差别就有如此之大。在大陆搞家庭聚会偶尔一两次还可以,绝对不可以定期搞,否则就有非法集会之嫌。到社区活动中心租场地,要有组织的证明和介绍,否则有钱也没用,有某某功之嫌。其次,小孩子好教,作祟的是家长。他们宁愿每个小时花一百元钱送孩子学钢琴、也没有时间和兴趣陪孩子一起学习圣贤的教诲。更有甚者还怕孩子学多了,将来无法在社会上自立,担心“人善被人欺”,真是糊涂的爹娘,可怜的儿郎。有什么办法呢?第三、中国的“钱姓家族”日益庞大,一切向钱看,有人建议要做我的经纪人,给我大换血、大包装,然后高价隆重推出,因为便宜货一定卖不动,更何况我是免费送货的。不要钱的人在中国,不是骗子就是疯子。

5、相信学在民间

问:其实您面前还是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的,比如受团体御用、为政策图解、替政治粉饰,但您却走“学在民间”的传统路线,这也是最艰难的路。为什么?

答:中国文化无论儒、释、道哪一家,都有四种走向:一是与政治结合起来,为统治阶层服务;二是走学术的路线,形成所谓的“学院派”;三是演变为宗教形式,搞偶像崇拜一类的迷信活动;四是走“学在民间”的传统路线,将传统文化提炼为“文化传统”,指导我们做人做事,让人真正能够离苦得乐,生活得更加美好、幸福、快乐。我立志走传统的路线,不单纯为政治而改变我的意志,我也不要任何学术上的桂冠和职称,更不搞迷信崇拜哪一套。我坚信任何优秀的民族文化,都首先教人做一个优秀的人,这是根本,其余都为枝末。在大家的支持下,我们已经举办了“千字文”、“三字经”、认识命运改造命运、人道做人的学问、文化与健康等系列讲座,并刊行了《千字文讲记》一书,《三字经讲记》也已经成文,正在修改中。几乎所有听到、看到这些讲座、讲记的人都大受震动,没有想到中国文化原来是这样,做中国人原来并不可耻,而应该倍感骄傲。因为没有中国文化的背景,想要彻底搞明白中国文化的内涵,无异于痴人说梦。由于传统文化讲座不涉及宗教、民族等敏感问题,故此不同信仰的人都能接受,毕竟做人的道理还都是相同的。听讲的人数越来越多,基督教团体也来请我去教堂讲中国文化,各个宗教体系都必须脱掉宗教外衣,还原其文化本质,以拯救日益堕落的人性与濒临于毁灭的地球。“人道人道,做人行道”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您能否用最简练的词,来说明其中最应该重视的部分?答:四个字:做人之道。三教圣人都是立足于人道,传授我们先行人道后返天道的学问,儒家有善人、贤人、圣人;佛家有五乘佛法,首先就是人天乘;道家有真人、至人、仙人之分。按照道家的分类,我们都是不合格的“假人”。为什么是假人?圣人造字,人字有两撇。为什么是两撇?因为地球上的人道与动物道有重合,是“人兽混居”的世界,所以人叉开两条腿,一腿站在人道,另一条腿站在动物道。人首先是动物的人,是地球上生物中的一种。生态学家将人分类在:脊索动物门纲、脊椎动物目、哺乳类、猴科、猿属、人种,道家也早就称人是“裸虫”(没毛的大虫)。既是动物的人,人就有动物的属性,就受遗传基因的控制。现代遗传学证明,基因的本质就是“自私”,要尽可能多的占有一切资源,无休止地复制自己。英国人理查德·道金斯写了一本书叫做《自私的基因》,中国的荀子早就主张“性恶论”,这都是针对人的动物属性说的。其次,人还有社会属性,人不仅仅是动物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人有天赋的良知与良能,有与同类交流互助的愿望,愿意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所以孟子才说“人之初,性本善”。认识到人有双重属性,就会正视人的双重需求:低层次的生存质量的需求与高层次的生命质量的需求,孔子在《礼记》上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这是人的动物属性决定的,不解决就谈不到其他。但是,人的低层次的动物性需求满足之后,人类还要升华,要脱离开兽性,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做一个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尽职尽责的人。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人,儒家称为“贤人”、道家称为“真人”、佛家称为“菩萨”。如何做人、如何行道就是大课题、大学问了。宇宙中的生命现象存在于不同维次的空间之中,像海水中分层生活的鱼类一样。天道(自然之道)的规则是“道”,人道的规则是“德”,老子为此专门讲了一部“道德经”。道是体,德是用,“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人道行圆满了就能返回自然的天道,天人本是一体,因此老子说:道大、天大,人亦大。德既是人道的规则,也就是做人的资格(人格),缺德的人就自动丧失了人格,人道就变成“畜牲道”,人也就变成畜牲了。不用等死后,有些人活着就是“披着人皮的禽兽”。如果我们的教育走这样一条路线,“仁义礼智信”统统不讲,做人的责任与义务统统不管,只教“弱肉强食”的竞争技巧与“末位淘汰”的丛林规则,人心就能变成“狼心”,人性就能变成“兽性”。

6、我并不是复古派

问:您的最终理想是什么?有何计划与打算?

答:我也要食人间烟火。哲学上有“存在即是合理”论的一派,他们认为不存在的不一定不合理,但存在的就一定合理。现代教育虽然“缺德”,但却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是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和晋阶的敲门砖,不认真学怎么行呢?我的理想,是在有识之士的配合下,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加入传统教育的内容,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具备在工商时代竞争的能力与技艺,同时又具备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在思想上明白圣贤教导我们的理想标准是什么,在实际工作中又不得不为之,但绝对不做违背天理、不讲道理、不近情理的事,也就是南怀瑾先生提出的,我们的国家应该是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管理、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大同社会。我愿意与有识之士共同合作,承担起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但如果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做些不相关的事,就免谈了,因为我一不要钱,二不要名,我们不同路。不要钱才能入水不溺,不要名才能入火不焚,才能干点正经事。古人说:“万两黄金不卖道,免费赠予有缘人”,所以凡是以名利为动机的合作就免谈了。

7、我的三本书

问:您的讲座和书籍受到华人的热烈欢迎,此次您专程前来温哥华,带来了哪些“精神产品”?

答:很惭愧,我没有更多的礼品献给温哥华的同道们。只有我的真诚和对中国文化的追求。已成书的有《千字文讲记》、《离苦得乐的妙法》、《行道做人的学问》三本书,这是自费出版物,要收工本费。此外,可以根据大家的需要,讲几次专题。如“好心态胜过良药”、“行道做人的学问”、“三字经与现代教育”等

参考资料

沙龙回顾——解读2012.新浪博客.2013-05-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