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科学院旧址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文星湾42号,现重庆自然博物馆北陈列馆。是重要的近现代史迹,直辖后,重庆市2000年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1930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和1943年继之而起的中国西部博物馆,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影响巨大,开创了以科学启民智、用知识促发展、实施现代化西部实践的先河。尊重历史,在继承中求发展,制定旧址保护和发展规划。在强化本馆科普教育功能的同时,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历史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恢复原有景观布局,保持原有建筑格局,重现古朴素雅的历史风貌,分步实施馆史陈列和园区建设计划,在搞好自然馆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北碚区地区的区位优势,利用良好外部环境,保护性发展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历史文化遗存。

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于1992年公布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核定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直辖后,2000年被重新公布为重庆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于1930年9月创建的中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从事于科学之探讨,以开发宝藏,富裕民生”①为目的。院址最初设在北碚火焰山东岳庙,1934年迁建北碚文星湾。其下设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兼善学校。“中国西部科学院有理化研究所,目前正以分析燃料为主要工作,欲帮助四川省解决燃料问题;有生物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目前正以调查、采集整理为重要工作,欲帮助四川解决一切自然开发问题;有农林研究所,目前正作造林和改良农作的试验,欲解决当前社会急切需要的粮食和木材问题”②。中国西部科学院立足四川及中国西南地区,调查矿产及地质状况,探明矿藏储量,考察川西独特的风土民情及民族习俗,采集川西南、西北动植物标本,培育、改良、引进果木蔬畜,以研究实用科学,促进文化生产事业为宗旨,把科研成果与社会和民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服务,促进了四川及西南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长足进步③。

地质研究所着手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的调查,并加以整理研究,为开发四川矿产业打下坚实基础。调查、发掘南川煤田及江铁矿的矿藏储量,将探明量提高了几十倍。1936年,由中国西部科学院等三家单位组成的四川省地质矿产调查委员会,聘地质所常隆庆、李贤诚为委员,开始有计划地普查四川地质矿产资源。著《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綦江铁矿志》、《重庆南川间地质志》、《四川嘉陵三峡地质志》等。1934年至1940年常隆庆六度出入川西南的攀西地区,调查宁属7县地质矿产,首次发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著《攀枝花磁铁矿探测调查》、《宁属七县地质矿产》等。这些成果,为1949年后建设攀钢集团基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生物研究所常年坚持野外采集,搜集西南、西北特有珍稀动植物标本,春季外出,秋季归来整理,为研究这一地区的动植物资源状况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多有著述,如《四川嘉陵江下游鱼类之调查》、《四川鸣禽之研究》、《四川省雷马屏峨调查记》等。其中,《四川省雷马屏峨调查记》,详细介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壤、气候、植被和风土民情,是当时唯一研究彝族状况的著作。1931年-1935年,较大规模的调查就有二十余次,足迹遍布西康省宝兴县、松潘、西昌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南川以及贵州省青海省云南省等地。并多次组织与静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社、地质调查所等机构的联合考察。还与瑞典人郝满尔、美国人苏密斯、瑞典植物学家司密斯等合作考察青海昆虫、宝兴动物(重点是大熊猫)以及西康动植物。多国籍、多研究机构、多次地科学考察,提高了西部科学院的研究水平、提升了其学术地位,繁荣了西部地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④。

理化研究所注重应用科学的研究,实用性强,直接服务于工矿业生产。收集、分析、化验北碚区周边地区以及以四川省为主的岩矿及工业原料。如,收集嘉陵江及川东、川鄂边境各地煤矿以及其他一些矿石。化验巴县石油沟石油、北碚文星镇水泥原料、璧山温泉峡温泉、全川各种矿物等。总结工作成绩,写下《四川煤炭化验第一次报告》、《理化研究所煤炭分析总报告第一号至第十二号》等。

农林研究所“垦荒地,培育森林,并收求优良稻、米、蔬菜、果树及牲畜(品种)作改良之研究”⑤,重视劳动生产实践。建鸡场,进行意大利鸡与本国鸡的育种试验;建农场,种果树、育苗圃;种行道树、造风景林;调查遂宁市、简阳棉业、华北畜牧事业,作专门报告。出成果报告《一年度农场报告》、《造林特刊》等。通过这些工作推进四川省中国西南地区农业技术的普及和促进其向科学方向的发展。

中国西部科学院下设博物馆、图书馆和兼善学校,把知识的传播与科学的普及紧密结合起来。专家办学、专家办馆,又把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思维注入普及教育与科普活动中,学校传授专门知识,博物馆、图书馆传送科学常识,把青少年人才的培养、普通民众科学素养的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服务大众,造福社会。

中国西部科学院云集了一批高水准、具有现代科学知识与理念的中外学者。生物所进行昆虫研究的是采集专员德国人傅德利。担任各研究所主任或研究员的有法、美、德等国留学生、学士、博士,有来自中央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沪江大学、暨南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的理学士、工学士等。农林所两任主任,一个是留法生物学士刘振书、一个是旅美留学生刘雨若,生物所主任是德国佛来堡大学理学博士王希成,博物馆主任黄子裳修业巴黎大学。地质所主任、研究员常隆庆,理化所主任、研究员李乐元,动物所主任、研究员施白南等都是本学科的佼佼者,而且,在整个研究生涯中,贡献卓著。生物所植物部主任、研究员俞德浚,1947年至1950年任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及皇家邱植物园研究员。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植物园主任,北京植物园首任主任、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合著《中国植物志》(蔷薇科)三卷、《华北之梨》、《华北习见观赏植物》(二卷)、著有《中国果树分类学》、主编《中国植物志》36、37、38卷。为我国著名园艺学家、植物分类学家、植物园专家。

上个世纪20年代,北碚区以及中国西部封闭落后,经济欠发达、文化未建设、科学不普及,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建立,在西部腹地打开了一扇用科学与教育救国的大门,坚持不懈地倡导和推动这一地区的科技文化事业,对科学精神的普及、观念思维的现代化、科学研究的促进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具有开创性作用。

抗战,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市,许多公立、私立学术机关纷纷迁到北碚,继续其研究工作。由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后分设动物及植物两研究所)、气象研究所、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工业实验所、矿冶研究所、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林业实验所、中央畜牧实验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地理研究所等13个科研院、所,共同发起、组织筹备委员会,公推翁文灏卢作孚两先生为正副主任委员,以主其事,于1943年在文星湾筹建中国西部博物馆。至此,中国西部科学院与中国西部博物馆在大后方、在内地携手,弘扬战时科研成果,普及科学教育之精神,发扬学术研究之风气,带动西部地区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曾享誉中外。在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家媒体就认为“通过这个机构,很多专家和学术团体的专门知识和经验得到了利用,明白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城市今天的繁荣兴盛……科学气氛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城市中教育和学术机构的最高度的集中”⑥。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建筑群至今保存较好。

惠宇,1933年卢作孚向国民政府军政要员杨森劝募2万元修建,次年建成,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主楼,因为杨森捐建,杨森字子惠,故取名“惠宇”。该楼占地708m2,建筑面积1406m2,小青瓦歇山顶,砖木结构,共分三层,一楼一底加阁楼。建筑式样中西合璧,造型美观,气势恢宏。1944年该楼借让给新成立的中国西部博物馆作展览大楼。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脊椎动物陈列”展厅。

地质楼,1938年修建,占地324m2,建筑面积648m2,一楼一底,砖木结构。为坚持抗战内迁北碚区的国立中央地质调查所办公楼。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动物学部办公楼。

卢作孚旧居,1944年建,占地面积128m2,建筑面积256m2,一楼一底,原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办公楼,其院长室曾为卢作孚先生办公及临时生活用房。现为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行政办公楼。1989年公布为北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磁测点碑,由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测定(东经106025′46″0,北纬29050′07″3),中国西部科学院1945年12月立。为我国第一个测定的地磁点。

个性化全面发展

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怎样保护,才能使之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流失,不因年成的久远而淡漠,不因记忆的模糊而忘却,文化传承的血脉决不能割裂。

个性化、唯一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内涵丰富、韵味幽古,独具魅力,有着独特的品牌优势,惠宇是其精髓,应是保护的重中之重。当然,只保护不开发,或重建设轻传统,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找到保护与开发间的最佳切入点。那就是自然与人文并举。具体实施:惠宇维护、新布陈列、景观建设、附属设施添置分步行动,兼容并包。发展应是继承历史的发展。保留和再现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当年的雄姿,是展现今天自然馆丰富遗产的最佳手段。开创性继承历史,个性化全面发展。

(一)恢复景观建设,再现历史风貌

在1927年卢作孚就规划和成就了一个“从经济上,从文化上,从风景上,从治安上建设成功一个美满的三峡”⑦、一个“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⑧的北碚区。“但愿人人皆为园艺家,把社会布置成花园一样美丽”⑨,这是卢作孚当年的理想。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设计、建造中国西部科学院这个标志性的文化科研设施,亦遵循这一原则,在规划布局、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方面既注重实用性,又强调审美功能。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的规划布局、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它是北碚地区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近现代建筑群,是卢作孚乡村建设运动文化科研设施的精华部分,通过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这一载体,充分反映了1928年以卢作孚为首的爱国志士开始在北碚筹建地方科学研究机构,1930年成立中国西部科学院,揭开北碚研究、引进现代应用科学技术的先河,记录了这一段历史信息和历史演变的过程,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内有序集合惠宇、卢作孚旧居、地质楼等陈列、办公设施,并以惠宇为核心,建筑群有着明晰的层递关系,呈现精心的规划理念和完整的功能布局。建筑艺术,在规划理念、建筑布局、建造技术、色彩运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围绕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景观原貌,总体布局、院落组合、道路设计、植物配置尽可能地再现历史风貌,惠宇在确保原有外观、内部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精装修,保持朴素秀雅本色。保持旧址的形态特征,并且在再现中表现诗情画意的园林之美和幽雅和谐的自然之美。

总体布局,以惠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左生物馆与之形成古典与现代的呼应之势,前地磁测点、前右侧和平碑、后右侧卢作孚旧居、再向右地质楼,周边安排自由舒展。

院落组合,依山随势,疏密有致。

道路设计,正面,中轴线对称走势,其他根据地形迂回曲折,自由布局,曲径通幽。

惠宇正门坡面,常绿植物组成馆名、宣传语或标志性动物图案,配以四时花卉,图形与色彩交相辉映,夺人眼目。树木整齐对植、列植,烘托厚重历史氛围。

恢复卢作孚旧居前原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草坪,配以时令盆栽花卉。

利用惠宇后面原有荷花池,改建成喷泉,动态水景与卢作孚旧居前草坪的平和宁静相映成趣。

恢复旧居前原用四季桂盘绕的起隔离作用又具美化功能的植物造型。改造馆区内砖石院墙为铁艺和植物围栏,增加通透感,隔而不断,蕴意无穷;或者美化砖墙结构,做成园林式的粉墙花窗,墙头、墙壁进行装饰,墙上设漏窗,取景、借景,窗景多姿,与整个园林融为一体,形成整体美感。

继承和发扬旧址建筑形态与色彩。旧址建筑式样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砖柱墙体与坡面屋顶结合,单檐歇山,青砖瓦阁,外观上给人以古雅醇厚的审美享受。馆内已建新式建筑的形态与色彩应与旧址建筑整体风貌协调。对馆内新式建筑的低层、多层办公楼及住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平屋顶逐步改为坡屋顶形式,且坡屋顶色彩应采用传统的青灰色调。

(二)结合区位优势,做出总体规划

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在我国近代民族科学、文化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其旧址建筑群及其整个园区有着独特的历史学和美学价值,应加强对该史迹的科学研究,做好旧址保护的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进一步强化本馆的科普教育功能的同时,合理规划,建设内涵丰富,品格高雅,环境优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待自然馆新馆建成后,拟对惠宇楼进行彻底维修或原貌重建,开辟馆史陈列和科研场所,再现当年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陈列展览为一体的气势恢弘的馆院。

卢作孚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士之一。卢作孚又是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家,他以北碚区为基地成功推行了乡村建设运动,使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碚成为具有现代化雏形的集经济、文化、科学及风景旅游为一体的模范市镇。卢作孚的思想和业绩堪称一代楷模。在卢作孚旧居举办展览,旨在弘扬卢作孚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实干精神,以此为阵地,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卢作孚“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⑩、“公而忘私,为而不有”⑾,鞠躬尽,终其一生的高尚品德。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利用这笔文化资源,保护我馆的文化遗产。

拟筹办的馆史陈列,前部分为历史回顾,后部分为未来发展展望。恢复卢作孚任中国西部科学院院长室原貌。陈列内容分卢作孚生平事迹、中国西部科学院概况(历史沿革、组织机构、野外调查、科学研究、成果介绍等)以及中国西部博物馆概况(历史沿革、组织机构、各陈列馆述要、陈列开放、藏品管理、标本征集、采集、制作以及生物研究等)。展览形式,利用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原有展柜或新制展柜展出,配以实物、文字和图片,辅以声像展播。实物展品,陈列原中国西部博物馆地矿、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动植物标本、许氏禄丰龙化石模型等,原有展柜、沙盘模型(重庆自然博物馆现貌和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遗存)、相关历史的出版物、今天的研究成果等。

开放具有历史意义的景观、景点,分步实施馆史陈列,恢复1955年为纪念万隆会议召开而立的和平碑。国立中央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惠宇、卢作孚旧居、地磁测点,与整个园区,共同组成上个世纪30、40年代近现代建筑群格局,形成怀旧、亲和的气氛,让后来者追思过往,为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以激励后继者奋发图强,脚步更加坚实而有力,步伐更加坚定而大步。

北碚区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抗战文化历史背景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与北碚有着不解之缘,以“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为龙头,带动北碚抗战文化一条街的兴建,为本馆事业发展服务,为北碚的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从而促进本馆与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仅立足于本馆自身的建设,而不呼吁外部环境的改造,独木未免难成森林。必须争取政府部门通力配合,整治周边环境,把所在地文星湾片区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把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和北碚区对文星湾片区的保护性开发结合起来,制定保护方案,勾画发展蓝图。

文星湾片区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是北碚的政治、文化、经济繁荣的地区,是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景区。峡防局,执政机构;科学院、博物馆,科研文化机构;三峡染织厂,工业企业;嘉陵江、马鞍溪,自然风光。这些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此集中体现了北碚的历史文化风貌。

距博物馆几百米的庙嘴文昌宫,是1927年成立的北碚峡防局旧址。卢作孚从这里开始治理匪患、进行市政建设,进而实践思考多年的社会改造计划,推行北碚实验区署的乡村建设运动

博物馆对面,是1930年成立的北碚区第一家现代化的、同时也是四川省第一家使用电力的机器棉纺厂——三峡染织厂。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爱国浪潮中,该厂生产的三峡布畅销大西南,为抗战做出过巨大贡献。抗战期间,该厂发展成为西南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从建厂到以后的一段时期该厂是北碚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紧邻博物馆、汇入嘉陵江的马鞍溪,应成立综合整治协调委员会治理开发,进行生态建设。清理流域两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淤泥清掏,沿岸绿化美化,恢复上世纪60、70年代,溪水清澈见底,鱼游蛙鸣,鹭飞鸟藏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北碚区美丽新景点,开发旅游,促进发展。

文星湾历史文化区的构思,嘉陵江、马鞍溪生态建设的倡议,北碚深层次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方略,重庆市直辖后快速发展的步伐,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以此良好的外部环境,再加上我们自身众多的自然的、人文的优势,相互促进,形成整体效应,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保护性发展的前景定是非常美好的。

相信重庆自然博物馆是可以承载人文与自然诸多方面的内容,是能够承担得起历史与现实赋予的重任。

1930年创建的中国西部科学院,这座与父亲一般年纪的老者,我们除了景仰、除了小心翼翼地保护、除了把我们年轻的血液贡献给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岁月的沧桑在惠宇的额头上刻下了印痕,而我们依然感觉得到他的美,而且日渐更美。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厚厚的礼物,善待吧,这份珍贵的礼物!

参考文献

1.中国西部科学院.民国二十二年八月(193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概况.四川北碚.第1页

2.卢作孚.1934.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见:凌耀伦,熊甫.卢作孚集.1991.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55.

3.黄道炫,钟建安.2001.1927——1937年中国的学术研究.史学月刊,(2):131-136.

4.朱珠.1995.卢作孚对中国科学文化事业所作贡献之管窥.见:杨光彦,刘重来.卢作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71-378.

5.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编印(1947年).中国西部科学院概况.四川北碚.

6.孙恩山.1944.卢作孚和他的长江船队.亚洲与美洲(美国AsiaandTheAmerica’s杂志),(6):

7.卢作孚.1934.建设中国的困难及其必循的道路.见:凌耀伦,熊甫.卢作孚文集.199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35-336.

8.卢作孚.1934.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见:凌耀伦,熊甫.卢作孚文集.199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60.

9.卢作孚.1934.怎么样做事——为社会做事.见:凌耀伦,熊甫.卢作孚集.1991.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5.

10.卢国纪.2003.我的父亲卢作孚.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66.

11.粱漱溟.1987年.景仰故交卢作孚先生献词.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