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圻号巡洋舰

海圻号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 'Hai Chi'),原名“海地“舰,后改为现名,被列为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或称二等巡洋舰,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最大的军舰。

1896年11月11日,海圻号巡洋舰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下沃克造船厂开工制造。1897年底,命名为“海圻”,并于1898年1月24日下水,1899年5月13日完成试航,于1899年返回中原地区。“海圻”舰的历史几乎就是半部近代中国海军史,经历了庚子国变日俄战争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粤桂战争第二次护法运动陈炯明叛变、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此外,还经历了“海天”触礁、宣慰南洋华侨、远航欧美、加入“护法舰队”、夺舰事件、北叛南逃、奇袭来空法师、江阴沉舰等一系列事件。最后于1937年7月25日参与全面抗战,“海圻”将舰上火炮拆卸起岸后从下关驶至江阴福姜沙西侧自沉。1959年,上海打捞工程局发现“海圻”舰残骸,并于1960年5月27日使用浮筒整体抬浮法将“海圻”舰打捞出水,后拖至福姜沙,分两段拆解处理。另有“海圻”舰的数个锅炉于1965年被靖江县打捞公司打捞出水,后分配至附近工厂使用。

海圻号巡洋舰包括武备总价为328242英镑。该舰为平甲板船型,共有4层甲板,依次为上甲板、主甲板、下甲板或称防护甲板、底舱夹层和底舱,钢制舰体,总长424英尺,型宽46英尺8英寸,型深30英尺5英寸,平均吃水16英尺9英寸,排水量为4300吨。通常载煤约3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设计航速达24节。定员为350人。该舰采用了传统的圆柱形火管锅炉,包括4座双面锅炉和4座单面锅炉;2座霍索恩·莱斯利公司制造的立式四缸三涨蒸汽机;武备主要包括2门8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4.7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2门3磅哈奇开斯速射炮,4门37毫米马克沁机关炮,6挺11毫米马克沁机关枪,以及5具450毫米刷次考甫鱼雷发射管。除此之外,“海圻”舰还装备有84支步枪、84套刀斧等轻武器。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895年2月初,北洋水师在威海卫陷入重围,大清帝国苦心经营的海防干城危如累卵。署理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提出重建海军的动议,但由于资金问题,加上北洋海军已经于2月13日在威海卫全军覆灭,且南洋海防因日军南侵压力增大,此事被搁置处理。

《马关条约》签订后,1895年7月19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其中整顿海军为此次筹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张之洞为此再次递上《吁请修备储才折》,就重建海军一条,认为应立即着手实施。1895年8月2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重建海军计划的第一道谕旨,倾向购买类似“定远”“镇远县”的铁甲舰,并重点向德国厂商询购。在经过了数月的考校、设计后,德国著名造船厂伏耳铿公司拿出了一型铁甲舰、一型装甲巡洋舰和一型防护巡洋舰的方案,其中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的方案被驻德公使许景澄认为较为可取,多次修改方案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认为应以订购防护巡洋舰为优先。

在德国争取到清政府第一笔购舰大单“海容”级巡洋舰的同时,其他国家也并未坐视,由于中国早有重聘琅威理,重启中英海军合作的意图,英国的造船厂商自然也在首选考虑范围。1896年的初春时节,向尼尔·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新型战舰的计划便已暗流涌动了。阿姆斯特朗公司1896年7月23日的船厂报告中也提到该公司已对中国政府建造一艘二等巡洋舰的计划进行了投标,其方案为类似“布宜诺斯艾利斯”号的设计,此投标很有可能将被接受。因此阿姆斯特朗公司已将图纸、说明书以及正式合同寄出。

1896年9月20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大臣奕䜣等上奏,就向德国伏耳铿公司订购3艘巡洋舰(“海容”级),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2艘巡洋舰(“海天”级),向德国希肖公司订购4艘驱逐舰(“海龙级)统一进行了说明。按照奏折中所说,每艘巡洋舰包括武备总价应为336659英镑,两舰合造减价之后总价为656485镑,根据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惯例,船价应分三期支付,第一期在签订合同时,第二期在下水时,第三期在验收交船时,每期付款为218828英镑。

“海天”级的正式合同于1896年10月17日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与瑞生洋行签订。购舰的第一期款项218828镑来自向汇丰银行的借款,应于一周内支付,其中的18828镑须作为给瑞生洋行的中介费和退还给汇丰银行的折扣。此外,瑞生洋行在合同中将这2艘巡洋舰的最高航速定为24节,这其实是有于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原则的,因为在签订合同时须将预计最高航速保留半节。

建造历程

1896年11月11日,船台编号为667的首艘中国巡洋舰在尼尔·阿姆斯特朗公司的下沃克江南造船开工。3个月后,1897年2月16日,第二艘巡洋舰亦开始建造,原定二舰同在下沃克船厂建造,但由于舰台安排有所变化,第二艘舰改由埃尔斯威克船厂建造。此次中国特地派出了数名人员驻阿姆斯特朗公司监造,包括陈恩焘林国祥程璧光、卢守孟、陈镇培和谭学衡、杨联甲、黎弼良等人。最先抵达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监造委员是陈恩焘。

1897年2月,“海天”级巡洋舰选配马克沁机关炮;5月,二舰的骨架都已经搭建到了防护甲板的高度;7月,首舰已经完成了上甲板部分的骨架,舰内施工也进展迅速,已有950吨的舰材被安装上舰。但是,由霍索恩·莱斯利公司制造的动力系统进度严重滞后,以至于阿姆斯特朗公司不得不暂缓二舰的建造进度,撤出部分工人,以等待轮机部分的完成。

1897年底,两艘新建的阿姆斯特朗巡洋舰临近下水。之前中国在伏耳铿厂订造的三艘防护巡洋舰已经被命名为“海容”“海筹”“海琛”,北洋政府大臣王文韶遂于11月5日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请将两艘英制舰和四艘德制驱逐舰一并命名。这两艘担负着支撑起甲午中日战后中国海防大局重任的巡洋舰便被命名为“海天”“海圻”。

1898年1月24日,667号巡洋舰——“海圻”号也在下沃克船厂做好了下水的准备。当天下午,两列满载宾客的火车从纽卡斯尔中央车站(Central 车站)出发,前往下沃克车站。下水典礼在下午4时举行,安德鲁·诺布尔夫妇、菲利普·瓦茨夫妇等阿姆斯特朗公司要员到场,中方参加人员则包括驻英公使罗丰禄陈恩焘琅威理林国祥等监造人员,另有大批受邀的各国宾客参加。仪式由安德鲁·诺布尔的夫人主持,首先,中方人员在舰艏旁搭建的一个小亭子里进行了焚香祷告的仪式,随后诺布尔夫人手捧花束,转动一个小绞盘,象征性地解开缆绳,并在艏柱上砸碎香槟酒瓶,战舰滑入河中。伦敦的佩恩公司(Messrs Pain \u0026 Co.)事先在“海圻”舰上布置了许多烟花爆竹,当战舰下水时,舰上、岸边烟花齐放。

“海圻”下水后,由于霍索恩·莱斯利公司制造的轮机系统迟迟未成,因此不得不停泊在泰恩河中等待,这一等就是小半年的时光。1898年秋天,“海圻”舰前往霍索恩·莱斯利公司安装轮机,直至1899年初。在安装完轮机系统后,“海圻”舰的舾装进度明显加快。当“海圻”舰即将完工之时,由于“海圻”舰的第三期款项未能及时支付,为保险起见,阿姆斯特朗公司只能暂时将该舰归在自己公司名下。

1899年5月13日,“海圻”舰的试航工作完成,航速较之“海天”舰有过之而无不及,常压状态下为22.8节,强压通风状态下更是达到了24.2节。30日,在杰罗斯雷克进行了补给后,该舰由前英国皇家海军军官泰特(F.A.A.G.Tate)指挥,从泰恩河启航,前往英格兰东部港口希尔内斯(Sheermess),6月9日从希尔内斯起航回航中国,舰上共有船员120人,林国祥亦随舰护送。7月初,罗伯特·赫德通过汇丰银行将该舰的尾款支付给了阿姆斯特朗公司,“海圻”舰交付的障碍终于被扫清。该舰于7月13日下午抵达新加坡,14日下午驶离新加坡。到达烟台市后,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会同直隶总督所派水师营务处道员潘志俊、柯欣荣、李葆恂等专员对该舰进行了验收。最终“海圻”舰于7月29日抵达大沽街道,航程总共50天。

“海圻”舰抵华后,除进行一般验收外,还进行了航速测试,常压可行22.5节,强压可行24节,与原订合同相符。验收完毕后,“海圻”舰换挂龙旗,阿姆斯特朗公司所雇送舰人员除舰上留一名洋管轮外,均予遣散。“海圻”舰所留洋员德澄(Detching)负有在一年之内保修轮机的职责。

服役历程

清政府时期(1899-1911)

对于“海圻”舰的官兵配属问题,早在1898年春王文韶便已经开始了谋划,但随后王文韶调入中枢,直隶总督先后由瓜尔佳·荣禄喜塔腊·裕禄接任,新购巡洋舰的管带人选也发生了变化。“海圻”到后由萨镇冰(兼任北洋海军帮统领)管带。“海圻”舰经过了裕禄的勘验,随即编入北洋水师按照编制,每舰规定配属官兵415人,月支薪粮费用6457两白银,公费900两白银。赴厂监造的林国祥等7人均由裕禄奏请从优奖叙。

1899年夏,“海天”“海圻”先后回国,北洋海军统领叶祖珪辛勤奔走,为其配齐人员。是年因意大利欲强租三门湾,中意关系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海天”舰管带刘冠雄向叶祖珪进言,力主以现有舰队力量抵抗。意大利舰队于10月北上,据称意图占领长山列岛,因此北洋海军在这段时间里于长山列岛进行针对性的巡航(其实此时意大利已经放弃租借三门湾的企图)。11月,清廷派叶祖珪率“海天”“海圻”“海容”“海筹”“飞鹰”等舰南下,与东南各省督抚一同布置沿海防务。舰队于27日抵达吴口,随后途经浙江省沿海,巡视当地海防,又上溯长江沿岸巡阅。

1900年初,舰队到达福州市,继而南下厦门市广州市等地,因甲午一役而中断的海军南巡再度出现了。当年夏季,义和团运动席卷华北地区,列强纷纷派兵干涉。6月中旬,北洋水师各舰正分布于大沽、烟台市庙岛群岛等地。16日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遗址山东巡抚袁世凯催促北洋海军南下避难,北洋海军帮统萨镇冰于是在长岛县锚地与众将领商议,“海圻”留驻北方。在“海圻”舰孤泊烟台期间,萨镇冰派出了一队水兵上岸为美国传教士提供保护,并在岸上建立了一个信号站,与舰上保持着联系。6月29日,美国战列舰“俄勒冈”号(U.S.S.Oregon)在猴矶岛海域触礁,“海圻”舰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得到消息,立即驶往救助险被缴械俘虏。此时,萨镇冰得知烟台市附近义和团活动频繁,于是指挥“海圻”舰于7月1日驶到烟台,萨镇冰亲自登岸,劝说传教士上船避难,先后有十余人被救上该舰。在“海圻”孤泊期间,军心曾发生动摇,官兵聚众请愿南下避敌,被萨镇冰呵斥。此后形势趋稳,“俄勒冈”舰长也劝萨镇冰南下,“海圻”方才于4日夜间南下,并于6日抵达上海市加入队伍。

北洋水师长江内滞留,参加“东南互保”达一年有余。1901年9月,叶祖珪“海容”舰被释放加入江阴的舰队,萨镇冰等军官在“海圻”舰内举行宴会,欢迎统领归队。1901年12月,叶祖珪率领“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五舰从江阴出港,先在福州市入坞整修。“海圻”舰则单独南下,前往南洋香港、越南菲律宾等地巡阅,这是自北洋海军1894年巡航南洋后时隔7年的又一次远航。12月21日,“海圻”舰抵达马尼拉萨镇冰拜会了美国驻菲律宾总督查菲(Adna Chace)将军(此人也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军队的指挥官)。

1902年4月21日,前往欧洲赔罪的镇国公爱新觉罗·载振登临停泊在吴淞口的“海圻”舰,并在其日记中记录了该舰的各项性能。1903年2月,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在江阴举行水陆各军合操,北洋水师派出“海天”“海圻”参加,舰队由萨镇冰率领,演习于14日凌晨开始,中午11时结束。

1904年4月25日清晨5时30分,“海天”舰在长江口东南外皇坟屿西北侧的乌纱帽礁(属于嵊泗列岛,在北鼎星岛西北侧)触礁,全舰电力中断,海水从后甲板的舱口灌入,舰体后部没入水中。随后,“海圻”舰前往出事海域参与营救。

“海天”舰触礁损失后,“海圻”舰成为了中国海军中唯一的较大军舰,其地位愈显重要。

1904年8月10日,日俄海军爆发黄海海战。次日,俄罗斯驱逐舰“刚毅”号(PacroponHЫЙ)逃到烟台市,当时萨镇冰正率领“海圻”“海容”等三舰停泊该处,随即将“刚毅”号执行缴械。但当天傍晚日本驱逐舰“朝潮”号和“霞”号进入港内,并于次日凌晨登船袭击了“刚毅”号,将之拖走。日军的这种践踏中立的行为遭到了中方的严正抗议,萨镇冰也因处置不力而受到交部议处的惩戒。1904年12月,为防俄国舰队逃离上海,南洋请求北洋水师增援。于是萨镇冰率领“海圻”“海容”“海筹”等舰南下,停泊在吴淞口黄浦江等处。

对马海战证明了无线电报在现代海战中的有效性。1905年7月,北洋政府大臣袁世凯天津市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向马可尼公司(Marconi Company Ltd.)购买瞬灭火花式(quenched spark gap)无线电机数部,通信距离为150英里,装置于“海圻”等舰上,并聘请意大利海军军官葛拉斯为教习。是年秋,“海圻”舰首先与意大利巡洋舰“马可波罗”号(Marco Polo)互通无线电报成功,是为北洋应用无线电报之始。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各种王宫贵胄考察、巡阅活动层出不穷,“海圻”舰便常常被用来当作彰显帝国体面的“皇家游艇”使用。1907年,因南洋华侨商会成立,清政府派巡视华侨大臣、农工商部右侍郎杨士琦乘坐“海圻”(管带沈寿堃)、“海容”二舰,于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洋考察慰问。舰队先后抵达香港特别行政区马尼拉西贡区(今胡志明市)、曼谷、新加坡雅加达(今雅加达)、三宝垄泗水(今苏腊巴亚)、邦加岛(今邦加岛)、霹雳、槟岛等地,历时两个多月。这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海军组织的规模最大的南巡,并且规定之后每年都例行举办,加强清代中央政府与南洋华侨的联系。

1908年10月,美国大白舰队环球航行,到厦门市访问。10月26日,“劳问大臣”贝勒毓朗、外务部侍郎梁敦彦等乘坐“海圻”舰,与“海容”“海琛”“海筹”“通济”“飞鹰”等舰一同前往厦门,会同福建省的“元凯”“福安”“飞捷”以及海关的“并征”等舰,做好了迎接美舰的准备。10月30日,美国海军舰队抵达厦门,11月3日恰逢慈禧寿辰,中美舰队均悬挂满旗,鸣礼炮祝贺,萨镇冰并在“海圻”舰上举行了一个招待会。

1909年3月11日,农工商部员外郎王大贞乘坐“海圻”“海容”从上海市出发,再次前往南洋访问,舰队此次经过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巴达维亚共和国三宝垄坤甸、泗水、望加锡、西贡区等地,于6月回到上海。同年7月,清政府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由贝勒载洵担任筹办海军大臣,清廷由此开始了最后一次振兴海军的努力。现有主要作战舰艇被分为巡洋、长江两个舰队,由萨镇冰任统制,“海圻”舰作为海军的绝对主力列编巡洋舰队。8月24日,爱新觉罗·载洵萨镇冰一行从北京出发,26日在大沽口登上“海圻”舰,南下巡视海防。先在烟台市视察一番后,载洵一行径赴上海市,并于29日抵达吴淞口外,换乘“钧和”舰进入黄浦江,视察江南制造局炮厂、船坞等处。9月1日,载洵一行离开上海,仍乘“海圻”舰赴象山县,并于次日抵达。3日当晚,“海圻”舰由象山起碇前往福州市,并于次日抵达,载洵等在此考察了福州船政局设施,又南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广州市厦门市等地,沿途视察军港、炮台、舰船。14日,爱新觉罗·载洵等离厦门返回上海抵沪后又专门乘坐火车前往杭州市,与浙江巡抚增韫讨论象山开港事宜。17日载洵由杭州返回上海,继续乘坐“海圻”沿长江上驶,巡阅江阴、镇江市江宁区、田家镇等处沿江炮台,23日抵达汉阳,视察汉阳兵工厂,最后一行人由汉口乘坐火车回京。仅仅半个月后,10月9日,载洵、萨镇冰一行又从北京出发,乘坐火车到汉口,登上“海圻”舰驶往上海市,踏上赴欧洲考察海军的行程。

1910年3月20日,训练卫戍军大臣爱新觉罗·载涛与镇国将军爱新觉罗·溥侗日本考察海陆军,乘坐“海圻”舰前往,“海容”舰随同护送。23日午后5时许抵达日本马关。随后载涛继续乘坐“地洋丸”号邮轮前往美国考察,溥侗则乘坐“海圻”舰返国。同年4月15日,美国太平洋舰队再度前来厦门市访问,“海圻”与“海琛”二舰在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的率领下前往迎接。10月,筹办海军大臣爱新觉罗·载洵结束在美国的考察后又赴日本考察,28日,程璧光率“海圻”舰从中国出发,30日抵达日本佐世保市军港。11月1日,载洵完成了在日本的考察,乘坐“海圻”舰回航秦皇岛市

1910年5月,英王爱德华七世逝世,其子乔治五世即位。按照英国惯例,定于次年6月举行新王加冕典礼,并举行盛大的阅舰式。为此,1911年1月25日,朝廷颁布谕旨,命镇国将军爱新觉罗·载振为头等专使大臣赴英致贺。1914月11日,海军部又应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 Newell Jordan)所请,上奏准备派遣“海圻”舰前往参加阅舰式,途中费用先由外务部于出使经费项下预拨20万备用。为表重视,清廷还特别赏给“海圻”舰主要军官双龙宝星勋章。

当“海圻”舰接到命令时,该舰正于浙江象山港操演,随即开往上海市进坞整修,并添加补给品,加载松白煤,整备人员。4月21日下午2时许,长江、巡洋舰队统制萨镇冰莅临停泊在杨树浦对面浦东新区江面上的“海圻”舰上训话,约半小时后离舰,“海圻”舰遂起锚向吴淞镇航行,约5时驶至吴淞口外三夹水下碇。随后,直赴新加坡而去。南下途中遇雾,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后天气好转。

“海圻”舰于1910年4月28日抵达新加坡,旋于5月1日驶离,此后该舰先后驶入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并短暂停靠科伦坡亚丁、塞得港、直布罗陀等英属港口,补充给养,最终于6月4日抵达英国本岛之普利茅斯港,航程总共44天。“海圻”舰在普利茅斯停泊期间,将军舰油漆一新,以备受阅。“海圻”舰在普利茅斯停泊两星期后,于6月19日离开该地向此行的目的地——英国海军基地朴次茅斯进发。到达朴次茅斯后,该舰停泊于英方规定之位置,此次受阅阵列停泊于朴次茅斯港外的东索伦特海峡(EastSolentChannel),阵列东西长6英里,南北宽2英里,165艘英国军舰和18艘外国军舰在此呈9列停泊。“海圻”舰的停泊位置在阵列偏南处的F14泊位。“海圻”舰于6月24日被英女王正式校阅,女王在座船上接见了该舰代表,并赠送加冕银牌一面作为纪念。

6月27日,程璧光向海军部发电汇报请求“海圻”舰赴阿姆斯特朗公司修换部件,获批后于28日从朴次茅斯向普利茅斯返航,再于7月12日向纽卡斯尔进发,最后停泊在下游南岸的佩劳(Pelaw)附近。经过一个多月的维修,“海圻”于8月中旬回航普利茅斯,进行最后的补给,准备横渡大西洋,对美洲进行首次访问。8月31日,该舰从普利茅斯起航,9月10日抵达纽约哈德逊河(River Hudson),在第89大街附近的河面下锚。期间,“海圻”舰向市民开放参观。9月25日,“海圻”舰离开纽约,29日驶抵南卡罗来纳州的查理斯顿(Charleston)作短暂停靠,或为添加补给,随后前往古巴首都哈瓦那访问,于10月1日抵达。

就在“海圻”停泊哈瓦那期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海圻”舰青年官兵思想开放,舰长程璧光孙中山有旧,曾加入兴中会,故国内革命动态对舰上官兵影响显著。10月中旬,“海圻”舰离哈瓦那,经百慕大补给后,驶向英格兰巴罗因弗内斯途中,副舰长黄仲煊秘密串联,成功动员多数官兵向程璧光请愿革命。经程璧光同意,全舰投票决定归附革命。11月3日,“海圻”舰抵达巴罗因弗内斯,停泊在维克斯公司的拉姆斯登船坞(Ramsden Dock)中开放参观,中国新订购的练习巡洋舰“应瑞”号正在此地建造。原计划于12月与“应瑞”’一同归国,后因国内革命局势及款项问题取消。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16)

1912年2月,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大清王朝寿终正寝,“海圻”舰将龙旗改为民国中华民国国旗。此时由于土耳其希腊关系紧张,地中海东部航标多被拆除,航行困难,再加上英国国内爆发煤矿工人罢工,军舰无处添煤,因此“海圻”舰不得不在巴罗因弗内斯一直逗留至1912年4月。同一时期,民国海军部移设北京,将原清代的巡洋、长江舰队改编为第一、第二舰队,尚在海外的“海圻”舰列编第一舰队。4月17日,“海圻”终于离开巴罗因弗内斯,南下威尔士首府加的夫(Carditf)上坞维修,并在邻近的巴里(Barry)添加了煤炭。25日,“海圻”驶离英伦,沿一年前来时的路线返回故国。1912年6月14日下午5时,“海圻”舰安抵出发地上海杨树浦码头,从而结束了长达13个多月的海外漂泊之旅。

1913年1月5日,驻烟台市的关外军因遭散费用问题发生兵变,驻该处直鲁联军与“海圻”“飞鹰”二舰的海军陆战队协同将叛军包围,至6日叛军被劝降缴械,烟台兵变遂告平息。同年6月,海军总长刘冠雄出京,进行民国史上第一次正式海军校阅。19日夜间,“海圻”舰随舰队拔锚前往庙岛,并于20日抵达,23日接受刘冠雄校阅。29日下午,各舰军官共计200余人均登上“海圻”舰举行茶话会。此次校阅直至7月2日结束。

然而就在这次校阅仅仅数天之后,中国国民党与袁世凯政府正式决裂,“二次革命”爆发。1913年7月18日,吴淞炮台在国民党的控制下宣布独立。为打通这一关键的战略要地,刘冠雄亲自率领“海圻”“海容”“海琛”“通济”等舰,护送招商局“安平”“公平”“新济”3艘商船装载陆军第七旅于26日从烟台市出发,南下增援。28日,“海圻”等舰进人长江口后,即停泊于吴淞炮台上游的浏河口,静待命令。8月2日凌晨4时20分,“海圻”与“海容”二舰从浏河口下驶,抵达距离吴淞炮台约5英里处,开始以舰艏炮向炮台轰击,吴淞炮台亦立即还击。这是“海圻”舰第一次参与实战。战斗持续了大约40分钟,据称两艘巡洋舰发射炮弹约4发,炮台发射炮弹约10发,双方均未受到任何损伤。当日晚间和次日上午,军舰和炮台双方又发生数次试探性交火。

1913年8月4日早晨7时45分,“海圻”“海容”“海琛”“通济”等舰再度驶向吴淞南石塘炮台,各舰依次开炮,炮台亦予以回击,舰队逐渐退往南方。上午9时30分各舰再度靠近炮台炮击,双方共发射炮弹数十枚。7日上午8时“海圻”“海容”“海琛”等舰又鱼贯驶近吴淞炮台,“海圻”发射12炮,“海容”“海琛”二舰各发射5炮,战斗至10时停止。8月12日北洋海陆军向炮台发起总攻,从凌晨3时20分至下午6时,舰队数次向南石塘炮台炮击,共发射48炮。其中尤以“海圻”舰的炮击最为猛烈精确,有两弹击中800磅阿姆斯特朗炮旁,又有一弹正中前营大门,两旁泥墙被震坍,炮击的巨大威力使得炮台守军大为惊恐。在海陆猛攻下吴淞炮台最终于当晚与舰队洽降。13日中午,舰队派官兵进入炮台,吴淞镇炮台遂被克复,原先被炮台堵截在黄浦江内的“海筹”“肇和”“应瑞”“飞鹰”等舰也得以与“海圻”等舰会合。

上海战事平息后,海军各舰又立即投入对南京等地的作战。8月20日,刘冠雄率领“海圻”等舰从吴淞镇起碇,护送招商局“公平”“新康”轮,开赴长江上游,沿途江阴、镇江市等地炮台望风而降。在镇江掩护雷震春部登陆后,“海圻”等舰又于23日上驶,到达南京城东乌龙山,25日到达与南京城隔江相望的卸甲甸江面。当日晚间,为掩护“应瑞”“海琛”“楚有”等舰上驶,刘冠雄亲率主力舰队猛攻南京狮子山炮台,成功使三舰突破炮台防御。此后舰队又配合陆军,逐日向狮子山炮台和城内东北部目标射击。海陆军于31日发起总攻,经2日激战,最终于9月2日将南京的讨袁军全部歼灭。

在镇压“二次革命”的作战中,“海圻”等舰原装备的马可尼式无线电报系统已显得陈旧落伍,刘冠雄遂向德国德律风根公司(System Telefunken)订购2.5TK无线电台2座,安装于“海圻”“海容”舰上,合同于1913年8月21日签字。这种无线电报日间通信距离850公里,夜间通信距离1700公里,大大优于原马可尼系统。

1913年底,“海圻”舰南下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巡航,防备革命党,直至次年春季返回北洋政府。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占青岛市随即成为战场,“海圻”舰又奉命在大沽、秦皇岛市一带游弋警戒。

1915年2月18日,“海圻”舰驶抵上海市大修,因舰身过长,无法进入黄浦江南部,只能在杨树浦停泊修理,直至7月方才竣工,随后该舰返回烟台市

1915年底,因袁世凯预谋称帝,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4月中旬,刘冠雄亲率“海圻”“海容”“海筹”三舰,护送招商局“新裕”“新铭”“爱仁”装载北洋陆军第十九旅由大沽口出发,南下福建省增援。但驶至温州市附近海域时,“海容”与“新裕”相撞,导致“新裕”沉没、三十八团638人溺毙的惨剧。当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因继任总理段祺瑞表示不会恢复民元约法和重开国会,使得海军内部亦产生了极大不满。25日,原海军总司令李鼎新与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练习舰队司令曾兆麟等在上海市通电全国,脱离中央政府,加入护国军,海军各舰纷纷前往上海参加独立,7月初“海圻”舰亦在吴淞口外停泊。在强大的压力下段祺瑞政府不得不宣布恢复民元约法,召开国会。8月15日,李鼎新宣布各舰艇恢复编制,归隶中央。

1916年秋季,停泊在上海的“海圻”舰进入江南造船所修理,因舰体过大,吃水过深,入坞甚为不便,江南造船所总工程师毛根(Robert Buchanan Mauchan)颇费周折才令其进入船坞。工程从9月30日持续到10月13日。是年冬季,海军部派“海圻”舰前往广东省窥伺军阀龙济光动静。

护法舰队时期(1917-1923)

1917年上半年,民国政坛依然动荡不已,大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因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而发生“府院之争”。6月,黎元洪一面召见海军总长程璧光,命其在上海集中舰队,作为对中央的支持,一面调效忠清室的张勋进京调停。6月12日,段祺瑞使督军团作乱,迫使黎元洪解散国会,形势急转直下。22日,在程璧光的授意下,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发表《海军独立宣言》,率领包括“海圻”舰在内的驻沪海军独立。为寻求协助,程璧光又与在沪的孙中山等人接洽,商讨海军南下护法事宜,遂决定先由孙中山赴粤联络海军随后南下,同时派舰奉迎黎元洪南下继续执行总统职务。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戴爱新觉罗·溥仪复辟,但仅仅十多天后,段祺瑞就指挥“讨逆军”攻入北京,复辟活动草草收场。而程璧光追随孙中山、另立中央的计划却并未中止。22日,程璧光发表《海军护法宣言》,响应孙中山护法号召,并率驻沪的“海圻”“飞鹰”“永丰”“舞风”“同安区”5舰以赴象山湾操演为名南下前往广东省,连同之前驻粤的“永翔”“楚豫”,17日到粤的“海琛”,以及在象山港加人的“福安”“豫章”,共计10舰,史称“护法舰队”,中国海军从此走上了分裂之途。

1917年7月31日,“海圻”等舰抵达汕头市,添装煤炭,旋于8月5日驶抵黄埔区。此后,“海圻”常驻于黄埔西。8月底,“非常国会”在广州市召开,之后又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12月7日,海军“海圻”“永丰”“同安”“豫章”“福安”5舰为进攻在潮汕地区独立的莫擎宇部而向该地区进发,“海圻”舰亦拨出4门3磅速射炮、3挺机关枪,组成炮兵营和机关枪连随同陆军参战。但此时海南军阀龙济光段祺瑞拉拢,突然策划从海路运兵在雷州半岛登陆,于是“海圻”等舰复回师截击。28日夜间,“海圻”舰又在海口市附近截获龙军“保民”号运输舰。“海圻”旋命令“保民”随行,至午夜1时多,“保民”忽然转向附近炮台并搁浅,“海圻电请指示是否将“保民”击沉,程璧光不允,遂将“保民”放走。

1918年5月4日,广东省“非常国会”通过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案,孙中山辞去军政府大元帅职务,随后离开广州市,“护法运动”宣告失败。11月,南北双方正式停战。在此期间,“海圻舰并无可述之行动,唯有当年10月“肇和”舰由福建省前来广东参加护法,军政府特派“海圻”舰前往迎接。

1920年8月,粤桂战争爆发,护法舰队在军政府海军总长林葆怿的指挥下助桂军阻粤军。8月14日,“海圻”舰携“福安”号赴汕头市。然粤军势强,20日汕头兵变,桂军首刘志陆逃至“海圻”。舰队中粤籍官兵拒战粤军,林葆怿中立。桂军连败,舰队粤派势增,桂海裂痕加深。9月,“海圻”舰下疑现桂系水雷。10月,林葆怿谋舰队北归统一北洋政府,遭众官兵反对,终辞职。11月28日,孙中山广州市,次日重组军政府,启动“第二次护法”。粤政多变,海军保养、薪资难保,财政困窘。11月,“海圻”等舰官兵因欠饷闹事,拘司令林永谟。1921年3月,“海圻”舰锚链锈断,深夜漂流,舰员开机防触礁。当局误判其北逃,鸣枪警告,炮台备战,后知为误会。

1921年2月,海军内部矛盾激化。“海圻”舰闽籍、外省籍水兵斗殴,闽籍败后欲沉舰,外省籍逃岸。随后“海琛”舰亦现争端,闽籍拒外省籍回船,外省籍官兵居岸,一心只想夺回军舰。1922年4月,孙中山利用海军内部矛盾,召集外省籍人员策划夺舰。27日,敢死队乘小轮沿珠江下驶,夺“和安”后攻“海圻”“肇和”。闽籍水兵抵抗未果,“海圻”被控。“海琛”射击反击未果,终在威胁下投降。下午,护法舰队各舰均被占,闽系被逐,孙中山亦达到了加强在海军中影响力的目的。

不久之后,孙中山与陈炯明的矛盾终于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6月16日,陈炯明部发动兵变,围攻孙中山总统府。孙中山此时只有海军可以依靠,遂登上停泊在珠江上游白鹅潭的“楚豫”舰,随后率驻泊白鹅潭的舰队下驶前往黄埔区,与驻泊于黄埔江面的“海圻”等舰会合。然而此时护法舰队司令温树德其实早已与陈炯明方面暗中联系,在孙中山指挥舰队中的浅水炮舰与陈炯明军作战时温树德就以保持中立为名,令“海圻”“海琛”“肇和”等大舰按兵不动,7月8日更是指挥三舰从黄埔下驶至莲花山江面,使得长洲炮台失去掩护,次日即被陈军占领。27日,“海圻”等三舰又下驶至宝安县(今宝安区)赤湾。8月9日,孙中山鉴于陆路北伐军与陈炯明军作战失利,海军又与之离心,继续在广州市固守已无必要于是决定离粤赴沪,“第二次护法运动”再次宣告失败。

孙中山离粤后,陈炯明掌控广东省军政。半年后,孙中山联合滇、桂、粤军反击,陈炯明于1923年1月15日下野。孙中山准备回粤,温树德派“海圻”“永翔”赴港迎候,但滇、桂军阀事变,孙中山暂缓赴省,两舰停泊赤湾。温树德再令“海琛”“飞鹰”等6舰集结赤湾,而“肇和”“楚豫”“永丰”已独立驻汕头市。4月15日驻汕舰队的“肇和”舰发生兵变,温树德派“海圻”“海琛”于25日前往汕头,命令驻汕舰队各舰归队。随后该舰即驻泊汕头,负责维持潮汕地区的治安。是年6月,温树德与孙中山彻底决裂,转而帮助陈炯明向孙中山的讨逆联军发动进攻。10月陈炯明为解惠州之围,分三路向惠州进军,“海圻”等舰由汕头装载陈军至澳头(今属惠州市惠阳区)登陆,向西面的龙岗区、平湖(今属深圳市)一带进攻。此时,温树德已与吴佩孚达成舰队北返的协议,吴许诺全数发放“海圻”等舰在广东省11个月的欠饷(护法舰队自从“夺舰事件”后即未发饷)。金钱问题既已解决,舰队中大部分官兵又都是北方人,北返计划自然受到拥护。1923年12月19日早晨,“海圻”拔锚北航青岛,“护法舰队”解散。

“海圻”舰从1917年到1923年在广东度过了6个年头,舰队本以“护法”为名,意图以武力对抗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却在事实上造成了中国海军的第一次分裂。

渤海舰队时期(1924-1926)

“海圻”等六舰抵达青岛市后,被编入“渤海舰队”,名义上归北京政府海军司令部管辖,实则完全受吴佩孚温树德指挥,不受海军总司令杜锡珪直接控制。1924年2月,“海圻”舰受命前往烟台市驻扎。舰上载有的200余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强行占据了烟台海军练营的营房,与练营官兵发生冲突,这一事件进一步激化了杜锡珪与温树德之间的矛盾。随后,“海圻”舰需前往日本川崎造船厂进行维修,预计费用高达200万日元,但因经费迟迟未获批准,维修计划最终搁浅。同年6月6日端午节期间,数十名身份不明者企图利用军舰休假之际,搭乘“靖安”号小火轮,夺取停泊在烟台港的“海圻”舰,但因得知军舰并未休假而折返,计划暴露。温树德随即下令烟台市青岛市各舰进入戒严状态,并追捕犯罪嫌疑人,最终捕获九人。据嫌犯供述,幕后主使疑为驻沪海军领袖处副官、原护法舰队军官吴煦泉(曾任“豫章”舰大副),但吴煦泉随即否认。但皖系控制的驻沪舰队(该舰队于当年4月在林建章带领下独立)仍被视为策划此次袭击的主要嫌疑对象。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海圻”舰从烟台调回青岛,准备南下支援直系军阀齐燮元。19日,“海圻”舰离开烟台前往秦皇岛市。23日,数架飞机空袭“海圻”舰,但“海圻”舰凭借新加装的高射炮(包括5门维克斯2磅高射炮,其中4门替换前后甲板室的1磅马克沁机关炮,另1门置于两烟囱间甲板室)成功击退来袭飞机。30日,“海圻”舰发现岸边奉军骑兵、炮兵大队,随即发起炮击,掩护直军进攻。10月1日,“海圻”与“楚豫”二舰在返航途中俘获奉军“绥辽”号巡逻舰。13日,吴佩孚温树德亲率“海圻”“楚豫”“永翔”三舰向葫芦岛市进发,意图以舰炮切断奉军退路。19日,“海圻”舰返回秦皇岛市补给,21日再次前往葫芦岛执行炮击任务。11月3日,吴佩孚率残部从塘沽区登船,由“海圻”等海军舰艇护航撤退。在大沽口外逗留数日后,温树德则率“海圻”舰于7日独自返航青岛市

8月16日,在获得奉系提供的15万元开拔费后,“海圻”等舰自青岛启程前往秦皇岛,接受奉系将领张学良沈鸿烈的检阅。10月16日,海圻”在听闻“肇和”与“同安”两舰在青岛宣布独立后返回青岛。平息郭松龄冯玉祥叛乱后,渤海舰队舰艇的维修计划再次启动。鉴于“海圻”舰体积庞大,青岛港政局无力承担维修任务,毕庶澄遂与日本满洲船渠株式会社达成协议,将该舰送往旅顺船坞进行大修。7月30日,“海圻”舰抵达旅顺东港,这是自1916年在江南造船所大修后,时隔十年的又一次重要维修。此次大修涵盖了清理舰底、更换螺旋桨轴套、两座烟囱及蒸汽舢板锅炉等共计13项内容。维修工作于1925年10月20日顺利完成。随后,东北海军首领沈鸿烈视“海圻”舰此次大修为夺取良机,遂暗中策动收买该舰官兵。待“海圻”舰修复完毕,在舰长袁方乔的带领下,宣布归附东北,驶向里长山列岛锚地。至此,东北海军成功获得了这艘当时中国最为强大的战舰。

东北海军时期(1927-1933)

“海圻”舰刚一归附东北地区,便成了奉系对付北伐军的急先锋。

1927年3月22日,北伐军进驻上海市,而当时闽系海军也已归附中国国民党,主力集结于吴淞口外,因此吴淞便成为东北海军袭击的首要目标。“海圻”与“镇海”经过一番伪装后(“海圻”增加一个假烟囱,伪装成意大利巡洋舰“利比亚”号,“镇海”则伪装成大华公司“大昌”商轮),驶离里长山列岛锚地,假称进行演习,而直接向长江口进发。27日凌晨4时许,“海圻”“镇海”二舰突然出现在吴淞口外,当时此处停泊有闽系海军的“海筹”“应瑞”巡洋舰和“靖安”运输舰。虽然奉系海军即将南下的传闻早已沸沸扬扬,但因为该二舰伪装到位,闽系军舰并未引起警惕。“海圻”首先向“海筹开火,造成该舰受伤20余处,一炮击中该舰二官厅及无线电舱,击毙官兵8人,伤17人。“海筹”“应瑞”见来者不善,急忙一面还击,一面弃锚逃走,吴淞南石塘炮台随即亦向“海圻”舰还击。“海圻”因担心落潮后无法通过铜沙水道,因此在炮击了约1个小时后即转舵返航。这时“应瑞”会合“永绩”舰追出,又与“镇海”继续炮战一番。海战中,“海圻”舰被“永绩”击中2弹,被“应瑞”击中1弹,但无大碍,也无官兵伤亡。“海圻”“镇海”驶出长江口后,恰好遇见闽系的“江利”号炮艇从福州市向长江口返航,二舰遂一同向“江利”追击,最终将其俘获,带回里长山列岛锚地。是为“海圻”在东北海军中的首次出征,即取得击伤“海筹”、俘虏“江利”的不俗战绩,使得东北海军声威大振。

1927年8月,东北海军强行将渤海舰队吞并,由沈鸿烈统一指挥,东北海军于是进入了全盛时期。“海圻”等舰四处出击,封锁沿海,而闽系海军只能龟缩长江口内,不敢越雷池半步。8月19日,“海圻”“海琛”“肇和”等舰再度驶向长江口。20日凌晨3时,“海圻”舰秘密进口,在距吴淞炮台约5公里处停泊,3时45分炮台以探照灯照射,“海圻”望见后遂开始向炮台射击,共开9炮,炮台亦还击5炮。双方交战约 20分钟,均未命中,“海圻”旋驶出长江口。8月30日,“海圻”“海琛”“肇和”“威海”等舰再次从青岛市出发。9月1日下午2时各舰接近吴淞口,但并未贸然攻击。晚9时各舰驶离,在经过川沙县附近江面时遭到北伐军陆上火炮射击,据称“海圻”舰被击中。仅仅2天之后,东北海军卷土重来。9月3日下午1时20分,各舰驶近吴淞炮台约8000米处,受到吴淞炮台射击,双方各发射十余弹。在东北舰队退走时,又受到浦东新区方向的陆上炮兵射击。此日,“镇海”舰还派出一架舰载水上飞机飞临高昌庙一带轰炸,造成了一定的恐慌。9月29日,“海圻”等舰再度出现在吴淞口外,闽系海军立即派“海筹”“永绩”“湖鹰”“湖隼”等舰前往迎敌,在白龙港附近发现东北地区舰队,双方略加交火,东北舰队即驶去。11月13日上午8时,“海圻”等舰接近吴淞炮台,发射3炮吴淞炮台并未还击,舰队即遁去。

1927年12月26日,“海圻”舰突然从青岛市远道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并于30日抵达,停泊于北角七姊妹附近海面。元旦日,官兵上岸游行,军舰补充给养。返航途中该舰于1928年1月3日抵达汕头市,得知“中山”“飞鹰”二舰正在港内,便致电邀请二舰出港相会,但二舰未应。“海圻”遂于5日晚12时离汕头北上,11日回到青岛。当时各界对“海圻”此行南下的原因众说纷纭,一说是为追踪由沪赴粤的中山舰,也有猜测是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为该舰自身利益考虑,商治南投事宜而来。但据东北海军的亲历者回忆此次巡航是为了截击抓捕一艘意大利的军火船,由“海圻”舰负责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面,“海琛”“肇和”负责江浙海面的封锁任务。但最终一无所获,“肇和”还因为风浪受到了破坏。

1928年5月,东北海军再次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南袭行动。3日晨8时半,“海圻”等舰出现在吴淞口外白龙港江面,向吴淞炮台开炮,炮台及附近闽系军舰向其还击,“海圻”等舰遂退去。但中午12时半左右,又有2架水上飞机飞临高昌庙、龙华一带投弹。北伐军立即派“甲三”及“戊二”号2架飞机升空,与奉军飞机发生空战,并派出鱼雷快艇追踪东北地区军舰,但无功而返。仅仅几天之后,5月10日,“海圻”“海琛”“肇和”等东北海军主力又突然出现在了厦门市外海,被闽系“楚泰”舰发现。据称东北舰队前来厦门是得到了美国商船为北伐军运载军火抵厦的情报,但军火船先到一步,因此东北舰队未能截击成功。13日凌晨3时半,“海圻”突然驶近厦门海口,向胡里山炮台开炮,炮台立即打开探照灯,向“海圻”舰还击,磐石炮台和屿仔尾炮台亦同时发炮助战至3时40分“海圻”向口外退去。此后,东北舰队在厦门外海巡数日后返回青岛市。当年6月4日,张作霖皇姑屯事件中被日军密谋炸死。此后东北海军“海圻”等主力再未有南下袭扰的举动。是年底东北易帜国民政府遂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东北海军仍在张学良沈鸿烈统率下,与闽系海军相互独立。“海圻”所在的海防第一舰队常泊于青岛东面的崂山湾

1929年春,张宗昌在日本支持下纠集残部在烟台市登陆,旋被国军击败。5月初,“海圻”“镇海”等舰前往砣矶岛,将张宗昌残部三四千人缴械。

1930年,葫芦岛市被东北海军辟为军港。7月2日,张学良抵达葫芦岛,举行辟港仪式。4日下午3时,张学良在沈鸿烈的陪同下乘坐舢板抵达“海圻”舰,检阅东北海军“海圻”“海琛”“楚豫”“永翔”“镇海”等舰。随后以“海圻”“海琛”为甲军,“永翔”“楚豫”为乙军,在水上飞机的配合下进行联合操演。双方演习至5时40分结束。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地区随即沦陷。“海圻”等舰此时仍驻青岛市,未受波及。“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海军的饷项经费成为问题,导致第一舰队司令凌霄及部分舰长的不满,他们向沈鸿烈提出占领山东省沿海城市筹饷的办法,遭到沈鸿烈拒绝。12月初,凌霄等人在崂山下清宫对沈鸿烈实施兵谏,但遭到失败,史称“崂山事变”。此后,沈鸿烈兼任青岛市长,仍然牢牢地把持着东北海军的大权。

1932年4月,国联调查团前来调查满洲问题,“海圻”作为中方的接待舰,前往秦皇岛市,与日本驱逐舰“朝颜”“芙蓉”一同将调查团接往大连市。同年10月,中共在日照市组织农民暴动,沈鸿烈亦派“海圻”“江利”二舰前往日照附近震慑。

1933年6月,东北海军内部再度发生了一场哗变。由于老渤海舰队派和东北派(烟台海校与葫芦岛市海校毕业人员)的利益冲突,东北派决定将沈鸿烈劫持上“海圻”,逼迫其接受打压老渤海舰队派的条件。当时“海圻”“海琛”“肇和”三舰正停泊在胶州湾西面的薛家岛锚地,因此史称“薛家岛事件”。然而事机败露,东北地区派怕沈鸿烈追究,于是决定带领“海圻”等三舰出走,投奔广东省实力派陈济棠(“同安”舰因续航能力不足,无法随行)。26日晚9时左右,“海圻”“海琛”“肇和”三舰熄灭灯光,秘密离开青岛市南下。

航行三日后,“肇和”舰煤水告急,不得不由“海圻”舰拖带,途中发生缆绳缠绕“海圻”螺旋桨事故,所幸得以及时排除。此后三舰在浙江省沿海岛屿停靠休整,被商船发现,三舰的行踪方才大白于天。7月1日,三舰驶过温州市,5日上午8时抵达香港特别行政区海面,旋停泊于赤湾附近,与广东当局接治请求收编,得到了陈济棠同意。10日从赤湾起碇,下午3时到达黄埔区河面停泊。“海圻”舰就以这样一种不光彩的方式又回到其10年前叛离的粤省。

大约在东北海军时期,“海圻”舰的外观上出现了一处比较重要的变化:前桅下桅盘加装了一个硬顶,被改造成了一个“炮火指挥楼”,即射击指挥室。

粤海舰队时期(1933-1935)

“海圻”等三舰投粤后,被单独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粤海舰队”,直接受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统辖。当时“海圻”“海琛”二舰中水兵分为山东派与关东派,而实权操于队长之手,尤其以“海圻”第一队长关继周与“海琛”第一队长唐静海为两大势力。陈济棠在“海圻”舰驻粤期间频繁对三舰进行人事调动,并派广东海军官兵上舰,逐渐控制了舰队实权,变更军饷,更进一步激化了东北地区籍官兵的不满情绪。

1935年6月15日晚7时,“海圻”“海琛”在唐静海、张凤仁等原东北地区籍军官的率领下秘密起锚升火,准备驶离黄埔(“肇和”因轮机正在修理无法随行)。11时许二舰开航,陆上防军对此早有防备,一经发现后立即向二舰开枪,鱼珠、长洲炮台时亦发炮攻击,二舰向陆上开炮还击,遂将陆军压制。当二舰驶至莲花山附近江面时,因正值退潮,二舰双双搁浅,16日涨潮时方才脱险。当天二舰一面实行缓兵之计,派出代表与陈济棠商洽,一面等待晚潮通过虎门镇。下午3时二舰遭到广东空军12架飞机轰炸,于是立即起锚,在江面游弋,并以高射炮还击。飞机投弹达数十枚,但因得到命令只作威慑,因此并无炸弹击中二舰。下午5时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将至,空袭遂告结束,二舰下锚修整。晚11时二舰再度起碇,一面以炮火压制西岸陆军,一面驶向虎门镇。17日凌晨1时,在距虎门约8000米时“海圻”舰即用120毫米副炮向东岸炮台射击,威远、沙角、大角上下横档炮台亦纷纷还炮。不久,炮台的探照灯被击毁,加之大雨倾盆,炮台无法瞄准,二舰遂用全部火力向炮台压制,鏖战1个多小时,至凌晨2时10分才冲出虎门镇,北上投靠蒋介石。期间,途经香港特别行政区、镇海、吴淞口,最后于7月18日抵达南京下关驻泊。

南京政府时期(1935-1937)

1935年7月,“海圻”“海琛”二舰到达南京后,被归隶于原东北舰队改编的第三舰队(驻威海卫),但二舰实则直属于军委会,停泊于南京下关,名义上担负长江防务护渔工作。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国防部决定在江阴沉船构筑封锁线,8月12日首批舰船自沉后,海军第一、第二舰队的剩余舰只集结于封锁线后方待机。9月23日“宁海”舰被日军击沉“平海”舰负伤,封锁线岌岌可危。因此在军委会会议上有人提出将第一舰队中老旧的“海容”“海筹”自沉来加强堵塞线,陈绍宽则要求将军委会直辖的“海圻”“海琛”也拿来一同自沉。25日,“海圻”将舰上火炮拆卸起岸后从下关驶至江阴福姜沙西侧,艏艉的8英寸炮因已无炮弹而未拆去,随后四艘老旧的“海”字舰打开通海阀沉入大江。在度过了38年的漫长岁月后,这艘老舰就此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四“海”字舰上的火炮随后被安置于长江沿岸,作为临时炮台。舰员则由“应瑞”舰搭载回南京,后编成长江要塞守备总队,由原“海圻”舰长唐静海任总队长,继续转战各处。“海圻”“海琛”舰拆下的6门3磅哈奇开斯炮中,4门安装于南京长江北岸划子口2门安设于小金庄,12月10日,小金庄的2门炮也被迁至划子口。

战后打捞

1959年,在清理长江航道过程中,上海打捞工程局发现了沉没在江阴长山附近的“海圻”舰残骸,当时该残骸一舷已被炸去一部分,折断横卧在江底泥沙中。1960年5月27日,工程人员使用浮筒整体抬浮法将“海圻”舰打捞出水,后拖至福姜沙,分两段拆解处理。另有“海圻”舰的数个锅炉于1965年被靖江县打捞公司打捞出水,后分配至附近工厂使用。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海圻”舰作为“海天”级巡洋舰之一,是中国近代海军中除定远级铁甲舰外排水量最大、武备最强的军舰。该级舰为钢制舰体,柱间长396英尺,总长424英尺,型宽46英尺8英寸,型深30英尺5英寸,平均吃水16英尺9英寸(一说舰艏吃水18英尺2英寸,舰艉吃水19英尺4英寸),排水量为4300吨。通长的防护甲板水平段厚度为1英寸,倾斜段厚度为3英寸,锅炉、轮机舱段厚5英寸。指挥塔装甲厚度为6英寸。通常载煤约3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设计航速达24节。定员为350人。

“海圻”舰拥有完整的双层船底,肋骨间距为4英尺。该舰为平甲板船型,共有4层甲板,依次为上甲板、主甲板、下甲板或称防护甲板、底舱夹层和底舱。

底舱/底舱夹层

底舱/底舱夹层最前段为铸钢撞角,后方艏尖舱被纵横隔壁分隔为许多隔舱,以增加撞角的强度并防止在撞击后大量进水,之后依次为前部弹药库,1、2、3号锅炉舱(四周包覆煤仓),轮机舱,后部弹药库和舵机舱。

防护甲板

防护甲板最前部为舰艏鱼雷舱,其后为帆缆舱、锚链舱、补给品仓库和维修车间等,防护甲板舯部除烟道竖井和轮机舱竖井(周围包覆煤仓)之外,还有前后各一个鱼雷舱,用以发射4具舷侧鱼雷发射管,防护甲板后部为补给品库房等。

下甲板

下甲板除烟道等竖井外主要布置舰员住舱,前部为水兵住舱及军医院,中后部为军官住舱,有左右两条走廊贯通,军官会议室布置在舰体中部,而舰长套间则位于舰体最后部。

上甲板

上甲板为露天甲板,也是“海圻”舰主要的火炮甲板。上甲板前部设计为龟背状的防浪甲板,并有吊车、锚绞盘等起锚设备,“海圻”舰共装备有3只50英担的主锚,1只14英担的娓锚(streamanchor),1只8英担的小型海军锚和1只4英担的小型海军锚,并配备2条175英寻的21/16英寸直径锚链。舰艏8英寸主炮安装在防浪板后方。8英寸前主炮之后有一座甲板室,上方安装有罗经和2门马克沁1磅机关炮,并可作为测距仪平台使用,前桅也安装在甲板室后侧。

“海圻”舰的上甲板肿部设置有2段甲板室,前部烟囱甲板室最前端为舰桥,椭圆形的装甲指挥塔高高架设在甲板室上方,内部尺寸为8英尺x6英尺4英寸,面积为42平方英尺,指挥塔装甲厚6英寸,底部保护通语管和电线等的管道厚1英尺1/4英寸,后部挡板厚3英尺1/4英寸,整个指挥塔重16.9吨。指挥塔前部为半开敞式的操舵室,指挥塔两翼有两个悬伸的飞桥,各安设有1座探照灯,指挥塔顶部也安装有1个标准罗经,指挥塔下方推测为海图室或信号旗室;前部烟囱甲板室除容纳前部烟囱竖井外还设有军官和水兵厨房,厨房烟道连接到前部烟囱内;后部烟囱甲板室内除后部烟囱竖并外还设有辅助锅炉舱;其后为轮机舱天棚、军官会议室天窗和后杆;此外,上甲板舯部两侧还布置有10门阿姆斯特朗120毫米副炮和8门哈奇开斯3磅速射炮;舷墙上安装吊艇杆,可收放9艘舰载舢板。参考“布宜诺斯艾利斯”舰的设计,舢板配备或为1艘34英尺蒸汽舢板(steam launch),航速为8节,2艘30英尺卡特艇(cutter air cased ),1艘28英尺卡特艇(sailcutter),1艘32英尺布雷舢板(launchforsub mines),1艘28英尺纪格艇,1艘28英尺救生艇,1艘16英尺定纪艇和1艘乔利艇。

上甲板后部也设有一甲板室,甲板室前方悬挂有船钟,内部有一座标准罗经和一个三联人力舵轮。甲板室上方安装2门马克沁1磅机关炮和1座探照灯。前部甲板室、两个烟囱甲板室和后部甲板室顶部左侧有一条连贯的飞桥连通。后甲板上还安设有1座8英寸后主炮,以及军官舱的舱口和天窗等。

“海圻”舰配有2座桅杆,每座杆均有上下2个盘,可安装3门马克沁机关枪。2座杆均可张挂三角帆与纵帆。

锅炉系统

“海圻”号巡洋舰的锅炉系统设计也继承自“布宜诺斯艾利斯”号,因此在1890年代亚罗和贝尔维尔式水管锅炉已经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下,“海圻”舰仍采用了传统的圆柱形火管锅炉,总的来说,圆柱形锅炉在持续大功率航行中的表现不如贝尔维尔式水管锅炉,与亚罗式水管锅炉不相上下,但经济性略差。但在低功率航行时,这种锅炉的经济性很好。圆柱形锅炉结构简单,易于维护,但结构重量大,提升和改变功率缓慢。

“海圻”舰的锅炉系统包括4座双面锅炉和4座单面锅炉,其中双面锅炉直径为14英尺4英寸,长度为18英尺,单面锅炉则分为2座直径14英尺6英寸和2座直径13英尺6英寸,长度均为9英尺6英寸。锅炉烟管直径为21/2英寸。这8座锅炉安设在3个独立的锅炉舱中,双面锅炉舱位于前后两侧,单面锅炉舱位于中间,2座烟囱分别连通2座单面锅炉和2座双面锅炉。锅炉设计可承受压力为155磅/平方英寸,常压情况下指示马力为12000匹,强压通风情况下指示马力为17000匹;总受热面积为27558平方英尺,总炉篦面积为940平方英尺;每个锅炉有3个炉膛,长度为7英尺11/2英寸;锅炉舱总面积为3470平方英尺;锅炉、烟道和烟囱的总重量为447吨,锅炉中总储水量为197吨,泵、管道、接头、给水箱等附件的总重量为97吨,各部分总重为741吨。每小时耗煤量在12节情况下为2吨,在24节情况下为8吨;以最大载煤量1000吨计算,在12节情况下可供应20天,在24节情况下可供应5天。

轮机系统

“海圻”舰的轮机系统采用了2座霍索恩·莱斯利公司制造的立式四缸三涨蒸汽机,每座轮机的4个汽缸直径分别为41英寸、62英寸、68英寸和68英寸,冲程为3英尺。轮机部分总重量为361吨,轴系总重量为92吨。

“海圻”舰配备2具螺旋桨,每具螺旋桨有3片桨叶,直径为13英尺9英寸,桨距为15英尺4英寸,桨盘面积为55平方英尺,斜度为15.8%。其舵叶采用将尾鳍切除部分以提高舵效的设计,使用的是埃尔斯威克式平衡舵。舵柄前部舵叶面积为37平方英尺,舵柄后舵叶面积为113平方英尺,总面积150平方英尺舵柄直径为15英寸。

舰载武器

“海圻”舰的武备主要包括2门8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0门4.7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12门3磅哈奇开斯速射炮4门37毫米马克沁机关炮,6挺11毫米马克沁机关枪,以及5具450毫米刷次考甫鱼雷发射管。除此之外,“海圻”舰还装备有84支步枪、84套刀斧等轻武器。

“海圻”舰的艏艉2门主炮采用的是阿姆斯特朗8英寸Patt T型速射炮,炮身全重18.5吨,总长度373.52英寸,为45倍口径,有膛线32条。这种火炮可发射重210磅的钢制通常高爆弹(弹头装药24磅)、生铁通常榴弹(弹头装药13磅)、钢制穿甲弹和硬化穿甲弹;发射药包为分装式,2个无烟发射药药包各重22磅,也可使用2个各重45磅的褐色火药训练用药包。8英寸火炮还可使用口径为37毫米的1磅内膛炮作为训练之用,将内炮固定在膛室位置击发,免除发射真正炮弹所造成的炮膛损耗。

该主炮使用的炮架阿姆斯特朗公司研制的管退炮架,炮身托承在摇架上,摇架右侧上部还安装有一个“埃尔斯威克准星杆一鼓盘”式(Elswickbar \u0026 drum)瞄准具,可以使用照明装置实现夜间操瞄。摇架在下炮架上俯仰的角度为+15度到-5度,下炮架的旋转范围从船中线起算左右各135度。钢制炮盾厚度为4英寸,顶板厚0.75英寸,炮盾侧边厚1英寸。整个炮架部分重18.5吨。

“海圻”舰的主炮采用了阿姆斯特朗公司专利的药包扬升装置,扬升井位于炮架枢轴位置,可随炮架一同旋回,因此可以随时保证药包的供给。每门8英寸炮备弹85发。

“海圻”舰的副炮采用的是阿姆斯特朗120毫米Patt Y型速射炮,均布置在上甲板舷侧,炮身全重2.7吨,总长5400毫米,为45倍口径,有膛线26条。可发射45磅的铸钢通常高爆弹(装药4磅8盎司)、铸铁榴弹(装药15盎司)、坚头钢榴弹(装药2磅)和钢榴霰弹(装药2盎司)。发射药简中装8磅2%盎司无烟火药。120毫米炮也可在平时训练中使用7毫米内膛枪。

120毫米炮也使用速射炮架,炮架左侧有控制火炮俯仰和旋回的手轮以及击发扳机,上方安装“瞄准杆-鼓盘”式瞄准具。火炮俯仰角度从+20度到-7度,最前方的2门和最后方的2门120毫米炮旋回角度从正前(正后)方起算向后(向前)各135度,其余舷侧副炮旋回角度从垂直龙骨线起算前后各60度。120毫米炮盾正面外侧弧形部分厚4.5英寸,内层垂直部分厚3英寸,侧边钢板厚2英寸,顶板厚1-1.25英寸。整个炮架重6吨。每门120毫米炮备弹150发。

12门3磅47毫米哈奇开斯速射炮中的8门布置在“海圻”舰上甲板两舷,另外4门分别布置在主甲板前后两端,有射击口向外射击。这种速射炮炮身重506磅,长80.63英寸,为40倍口径,内有线20条,可发射3.3磅的钢高爆弹铸铁通常榴弹和霰弹(caseshot),药筒中装6.375盎司的无烟发射药,弹头与药筒为整装式。该炮亦使用管退炮架,仰角度为+25度到-9度,炮架重426公斤。47毫米炮可搭载在陆用炮架上,随海军陆战队作战。每门3磅炮备弹300发。

4门马克沁37毫米1磅机关炮(也称乓乓炮,pom-pom)由著名的自动武器生产商维克斯父子-马克西姆公司生产,分别布置在前后甲板室的顶部。这种机关炮重416磅,总长度6英尺2英寸,可发射1磅的钢弹或通常弹,炮口初速为1800英尺/秒,炮口穿甲厚度2.25英寸,射速可达惊人的约300发/分钟。每门37毫米机关炮备弹1300发。

6挺马克沁0.45英寸口径机关枪安装于盘中,两座的上部桅盘各安装1挺,下部桅盘各安装2挺。枪身重60磅,总长度42英寸,射速可达600发/分钟。每挺机关枪备弹10000发。

“海圻”舰装备了5具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4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德制刷次考甫磷铜鱼雷,均位于水线以上。1具固定式发射管位于舰艏,其余4具旋回式发射管分别位于两舷。舰艏鱼雷管为钢制,前段与一个铸铜件相连,铸铜件锚固在艏柱上。鱼雷使用43/4盎司的无烟发射药、1/4盎司的大粒黑火药和1/4盎司的细粒黑火药作为发射药。舰艏鱼雷管的发射装置位于司令塔中。舷侧鱼雷管也为钢制,连接一个可在舱壁上回旋的球形铸铜部件。此鱼雷管为可伸缩式,平时缩回舱内,发射时伸出舷侧,旋回范围为舰艏方向60度,舰艉方向50度,也可在司令塔中操控。该级舰通常备雷15发,平均每具发射管3发。

航电设备

8英寸前主炮后方设有甲板室,其上方安装有罗经,同时该甲板室可用作测距仪平台。指挥塔两侧延伸出两个飞桥,每个飞桥上均装有1座探照灯。指挥塔顶部也装备了1个标准罗经。上甲板后部设有另一甲板室,该甲板室前挂有船钟,内部设有另一座标准罗经。此外,该甲板室上方还安装了1座探照灯。

主要参数

实战运用

“海天”级巡洋舰,尤其是“海圻”舰的历史几乎就是半部近代中国海军史,经历了庚子国变日俄战争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粤桂战争第二次护法运动陈炯明叛变、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此外,还经历了“海天”触礁、宣慰南洋华侨、远航欧美、加入“护法舰队”、夺舰事件、北叛南逃、奇袭吴淞、江阴沉舰等一系列事件。

总体评价

中国海军曾经有过一次创造华族近现代军事外交史和海军远航史之冠的雄奇旅程:它横穿三大洋,途经四大洲,跨越两个朝代,历时400多天,进出8国14港,总航程30850海里。这是自1866年中国海军诞生,至2000年走出20世纪的最后一道门槛,中国军事外交史和海军远航史上绝无仅有的一笔。(《当代海军》 评)

参考资料

Protected cruiser 'Hai Chi' (China, 1898) posters & prints by unknown.prints.2024-08-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