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威,男,汉族,1971年11月出生于新疆,湖南宁乡人,1993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科学哲学、心智哲学、意识科学、东方心学等。
人物经历
1993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机械制造及工艺专业,获工学学士;
1993-1999年在企业从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
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导师夏基松先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5-2007年在浙江大学哲学系/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从事心智哲学和意识科学的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唐孝威院士;
2007年入职浙江大学哲学系/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2007年晋升浙江大学副教授;
2009-201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主体性研究中心(Center for Subjectivity Research)从事访问研究。
2011年晋升为浙江大学教授。
工作分工
李恒威教授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分管意识形态、组织人事、统战、师德师风、队伍建设、信访、保密、离退休、安全稳定、综合治理、机关行政等。
教授课程
李恒威教授教授的课程包括《哲学问题》《认知科学导论》《当代意识的哲学-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等。
所获荣誉
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教育部 ;
2009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社科联;
2009年,浙江大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浙江大学;
2007年,第十四届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浙江大学;
2006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后奖,浙江大学人事处。
研究项目
“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李恒威,浙江省社科规划办,2006-09-05~2006-12-31
冥想与当代意识科学——意识研究的东西方对话,李恒威,浙江省教育厅,2009-02-27~2010-12-31
“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意向性研究,李恒威,董氏基金,2008-04-15~2009-03-30
当代哲学-科学视野中的意识结构研究,李恒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9-09-08~2012-06-30
代表论著
论文
[1]李恒威,李恒熙. 论里贝特的有意识心智场(CMF)理论[J]. 哲学分析,2013,04:133-144+199.
[2]王淼,王昊晟,李恒威. 希拉里·普特南计算功能主义的思想来源分析[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03:29-34.
[3]李恒威. 从计算机到脑——读《心智:认知科学导论》[J]. 科学中国人,2013,01:28-29.
[4]李恒威. 生成认知科学:背景、观念和主题[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2:2.
[5]徐怡,李恒威. 纯粹意识状态及其问题[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2:1.
[6]李恒威. 意识的形而上学:从泛体验论到两视一元论[J]. 科学中国人,2012,22:21-29.
[7]李恒威. 意识的形而上学与两视一元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18-28.
[8]严国萍,李恒威. 一体两面论:关于“人之现象”的新形而上学——一个回应“人之现象”的形而上学[J]. 浙江社会科学,2012,06:104-110+117+159-160.
[9]陈巍,徐燕,郭本禹,李恒威. 心智科学时代的“赫尔墨斯”:弗朗西斯科·瓦雷拉[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02:94-102+128.
[10]李恒威. 觉知及其反身性结构——论意识的现象本性[J]. 中国社会科学,2011,04:67-76+221-222.
[11]陈熙,李恒威. 神经现象学及其问题[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03:118-122+125.
[12]李恒威. 意识、觉知与反思[J]. 哲学研究,2011,04:95-102+128.
[13]于小涵,李恒威. 认知和心智的边界——当代认知系统研究概观[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01:21-28+126.
[14]李恒威. 认知主体的本性——简述《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J]. 哲学分析,2010,04:176-182.
[15]李恒熙,李恒威. 二阶意欲与欲望的冲突[J]. 哲学分析,2010,03:85-99+198.
[16]肖家燕,李恒威.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 中国外语,2010,05:106-111.
[17]徐慈华,李恒威. 溯因推理与科学隐喻[J]. 哲学研究,2009,07:94-99+129.
[18]李恒威. 生成认知:基本观念和主题[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02:27-31+110.
[19]李恒威. 自我、具身性与世界[A]. 浙江大学、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浙江大学、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08:12.
[20]李恒威. 自我、具身性与经验世界[J]. 心智与计算,2008,03:230-243.
[21]肖家燕,李恒威. 认知的涉身性与EFLT情境化学习[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58-60.
[22]李恒威,王小潞,唐孝威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26-33.
[23]李恒威. 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J]. 哲学研究,2007,10:70-76+128.
[24]盛晓明,李恒威. 情境认知[J]. 科学学研究,2007,05:806-811.
[25]李恒威. 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厦门大学哲学系.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厦门大学哲学系:,2007:8.
[26]李恒威,唐孝威 现代世界观中的意识及其哲学难题[J]. 心智与计算,2007,01:95-106.
[27]李恒威,王小潞,唐孝威. 如何处理意识研究中的“难问题”?[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01:35-40+111.
[28]肖家燕,李恒威. 诗歌隐喻与诗歌主题的异化翻译——《红楼梦》诗歌英译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 红楼梦学刊,2007,01:231-246.
[29]李恒威,黄华新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J]. 哲学研究,2006,06:92-99.
[30]王小潞,李恒威,唐孝威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29-36.
[31]王小潞,李恒威. 隐喻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综观[A].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06:2.
[32]李恒威,盛晓明 认知的具身化[J]. 科学学研究,2006,02:184-190.
[33]李恒威,黄华新 表征与认知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2006,02:34-44+205.
[34]李恒威,肖家燕. 认知的具身观[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01:29-34+110.
[35]李恒威. 意识经验的感受性和涌现[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01:94-100.
[36]李恒威,于爽. 意识的“难问题”及其解释进路[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2:18-22.
[37]李恒威. 知觉的两义性及科学的知觉基础[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04:87-90.
[38]李恒威. “生活世界”和胡塞尔的科学观[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23-27.
[39]李恒威. 知觉的两义性及科学的知觉基础[A].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04:17.
[40]黄华新,李恒威. 语境、“生活世界”与悖论——从语用学和解释学的角度看悖论[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2:52-56.
[41]李恒威,黄华新. 逻辑悖论研究的语用学维度——读《逻辑悖论研究引论》[J]. 哲学动态,2004,01:47-49.
[42]李恒威. 乔治·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解释学处境[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3:28-33.
著作
1.《“生活世界”及其认知动力模式》(专著),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专著),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3.《具身心智》(译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4.《心智时间:意识中的时间因素》(译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5.《生命中的心智:生物学、现象学和心智科学》(译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
6.《认知的边界》(译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7.《理解意识》(译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8.《具身认知》(译著),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14年1月。
9.《意识与脑:一个还原论者的浪漫自白》(译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3月。
10.《彻底的自然:物质的灵魂》(译著),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11.《一个心智的历史:意识的起源和演化》(译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12.《对话意识:学界翘楚对脑、自由意志以及人性的思考》(译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
13.《看不见的视力:对有意识和无意识视觉的探索》(译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14.《灵魂之尘:意识的魔法》(译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中青在线.2024-03-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教育部网站.2024-03-24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2024-03-24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浙江行政学院.202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