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保和

吴保和,男,汉族,1952年出生,上海市人,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国际电视节等多项影视赛事评委,是上海戏剧家协会、电影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理事、纪录片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人物经历

1969年-1978年,安徽淮北固镇县唐南公社刘圩大队插队知青、华东电力建设局第三工程公司(后更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公司)工人、干部。

1978-1982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读书。

1984-1986年,上海石化总厂工人文化宫创作员。

1986-1989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1-1995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

1995年参与创办上海戏剧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文艺编导)专业。从1995年至今,担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

2000年-2003年,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史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研究领域

吴保和的研究领域涵盖戏剧影视剧本创作,纪录片理论与创作,电视剧理论、历史与创作,电视文艺节目策划与创作。

主讲课程

主讲的课程有《电视纪录片制作》《电视文艺策划与创作》《电视剧写作》《电视摄像与剪辑》《电视导演》《中国电视剧史》等。

创作与研究

吴保和创作了《山祭》《月祭》《孔繁森》《悲情年代》等话剧、电视剧剧本和文学作品15部(含合作)。拍摄了《艺术家的摇篮》等纪录片、专题片5部;担任《东方110》等电视节目策划500多期。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30余篇(含译文);剧评、影评、随笔等70余篇。

出版著作

专著与剧本

《中国大地趣谈》,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6月出版。

电视纪录片制作》,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出版。

《电视文艺节目策划与创作》,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2020年8月再版)。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出版。

《当代世界纪录片:概观与读解》,文汇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中国电视剧史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

电视文艺节目策划》,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世界经典纪录片手册(1)》,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记录的力量:当代世界纪录片》,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隐喻与细节:世界著名纪录片导演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世界经典纪录片手册(2)》,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华语纪录片手册》,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凝视与记忆:世界当代纪录片导演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三祭:反神话剧三种》,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20年10月出版。

学术论文

《历史剧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笔名北淮),《戏剧艺术》1981年第2期。

《历史剧创作的歌颂问题》(笔名北淮),上海市《新剧作》1983年第1期。

《观众学--一门新学科》《上海戏剧》1984年第2期。

《论观赏需要》,江苏省《剧艺百家》1985年第2期。

《\u003c山祭\u003e和现代神话剧》《上海戏剧》1985年第3期。

《戏剧中的农村意识与城市意识》《上海文化艺术报》1987年4月7日。

《走向新的戏剧》《上海文化艺术报》1987年6月12日。

《神话复兴与\u003c月祭\u003e》《上海艺术家》1988年第2期。

《中国戏剧中的“少女牺牲”原型》《戏剧艺术》1989年第4期。

《容器与火把——创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回顾》《戏剧艺术》1999年第6期。

《9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形态》《戏剧艺术》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总第107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转,收入《新世纪中外戏剧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戏说”类电视剧辨析》《戏剧艺术》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报刊资料J8·影视艺术》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

文化上海的一个场景——读《上海话剧百年史述》《上海戏剧学院院报》2008年11月10日。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没有神明的圣殿——简谈当代西方宗教纪录片》《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中国红:文化符号与色彩象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社会职务

吴保和是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获得荣誉

2005年高等教育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参考资料

吴保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2024-07-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