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岗乡位于安徽省滁州明光市,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四面淮河环绕形成小岛,是滁州市唯一的淮北乡,也称明光市淮河“宝岛”。泊岗乡历史悠久,上溯至远古时期,地属淮夷。1994年,泊岗乡成为明光市的一个行政区划。截至2019年末,泊岗乡户籍人口为16,632人。 泊岗乡地理位置优越,东距宁宿徐高速入口3千米,西距104国道20千米,南临黄金运输水道淮河,北与苏北“白酒之乡”隔河相望,距离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仅2千米。2010年,泊岗乡总产值达到950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65.1%,林业产值占10.5%,畜牧业总产值占12.9%,渔业总产值占11.5%。 2019年,泊岗乡共有工业企业9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个。同年,泊岗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0个。2020年,泊岗乡决算收入总计728.49万元,同比增长22.56%。主要原因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城乡社区支出增加。
历史沿革
泊岗历史悠久,上溯远古,地属淮夷。
以后各朝各代,直至民国,州县设置虽有变更,泊岗均属盱眙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新成立的嘉山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共产党领导的苏皖边区建立红色政权,泊岗属盱凤嘉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盱凤嘉县政府改为办事处,治所就设在泊岗。
全国解放后,1949年泊岗划归新嘉山县。
1994年撤县改市,泊岗属明光市。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泊岗乡地处苏皖两省三县(泗洪县、明光、盱眙)交界处,明光市最北部,南与柳巷镇分列淮河两岸,北与苏北“白酒之乡”四河乡隔河相望,东接江苏省盱眙县,西临泗洪县四河乡。位于北纬33°1′12″-33°6′54″,东经118°59′30″-118°9′10″之间,被淮河与怀洪新河所包围,是滁州市唯一的淮北乡,也是千里淮河唯一的“岛乡”。
东距宁宿徐高速入口3km;西距104国道20km;南临黄金运输水道淮河;北与苏北“白酒之乡”镇隔河相望;与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相距2km。
地形地貌
泊岗乡属淮北平原,地面高程在12.1-18.5米之间,大致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坡度较平缓。
土壤结构
泊岗乡土质疏松,以两合土为主,间有沙壤土,平均土层厚度﹥200cm,pH值7.2左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2.89g/kg,全氮平均含量0.78g/kg,有效磷29.49mg/kg,速效钾90.07mg/kg,铁、锰、铜、锌含量分别为12.11mg/kg、10.71mg/kg、1.51mg/kg、1.53mg/kg。
气候特征
泊岗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无严寒酷暑,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950mm,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份,7月份降雨最多,达到500mm左右,无霜期达210天,常年以东北风为主,东风次之,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年日照时数2600小时,主要灾害为旱涝灾害,尤其是涝灾较为严重。
水文特征
泊岗乡被新老淮河环绕,新淮(引)河为淮河第一次治理时开挖的一条引河,东西向长7.3公里,向东流入洪泽湖,正常水位13.5米,年最高水位17.9-18米,最低水位10-11.5米;怀洪新河(老淮河)发源地为淮河,环绕泊岗乡,环绕总长13.7公里,正常水位13.5米,年最高水位14.5-16.2米,最低水位10-11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10年,淮河流域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62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为374亿立方米,扣除两者相互补给的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为854亿立方米,入均占有量为450立方米。淮河各项水源工程的年供水能力约450亿立方米,在保证率为50%的平水年份缺水11亿立方米,保证率为75%的中等干旱年份缺水41亿立方米,保证率为95%的特枯年份缺水116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泊岗乡2010年银杏栽植面积近万亩,定植树苗40万株,其中百年以上大树1株,50年以上大树近200余株,直径为15公分以上的2万株。
行政区划
2010年泊岗乡下辖4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4个行政村分别为泊岗村、安全村、新淮村、高秦村。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合计16636人(不包括户口待定133人),其中常住人口12497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10年泊岗乡总产值950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184.5万元,占总产值的65.1%,林业产值997.5万元,占比10.5%,畜牧业总产值1225.5万元,占比12.9%,渔业总产值1092.5万元,占比11.5%。
农业
油料类作物以花生、大豆和芝麻为主,基于良好的土壤水文条件,泊岗乡花生等产品品质较优,历史上曾是有名的朝廷贡品。
粮食类作物主要有小麦和玉蜀黍属。
2009年泊岗种植业情况
工业
泊岗乡以初加工为主,包括花生去壳加工和白果叶烘干加工。2010年去壳花生销售总量约4000吨,产值达3300万元,银杏叶烘干能力为每年1000吨干叶。
林业
泊岗乡以银杏种植为主,已成为泊岗乡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有“安徽银杏第一乡”的美誉。2010年已栽植银杏1.1万亩,其中定植苗40万株,苗圃地5000亩,挂果树2万株(其中树龄50年以上的保存有165株),年产白果仁4万公斤,采叶银杏3000亩,年产鲜叶3000吨(折合干叶约1000吨),银杏果用丰产园1000亩,银杏总株数已达2170万株。
2010年泊岗乡银杏栽植面积近万亩,定植树苗40万棵,其中百年以上的大树1棵,50年以上的大树160余棵,直径为15公分以上的2万棵,每年树苗、树叶、果实和加工产品销售金额达1000余万元,银杏总价值将超过10亿元。
畜牧业
泊岗乡以生猪养殖和沿河鸡鸭养殖为主,主要为农户分散养殖。2010年泊岗乡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为7165头,38500羽,年出栏生猪7000头,年出栏肉鸭、肉鸡近25000羽。
渔业
泊岗乡四面环水,水产养殖条件优越,有池塘养殖、围网养殖及网箱养殖三种方式,养殖品种有鳖、虾、蟹、银鱼、斑点叉尾鮰、鳜鱼、鲤鱼、鲫鱼等。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4900亩,发展网箱3200个,年产成鱼3000吨,年纯收入520万元。
文化
泊岗由来
泊岗,古名土龙岗。相传在远古时期乃土龙盘踞之地。土龙为防范淮河洪水侵袭,掩土为岗,故而得名。南北朝时,北魏有一姓杨的官员,被朝廷罢官南迁,乘船途径泊岗,见泊岗四面环水,岗湖兼有,景色甚佳,便在此定居下来。当时触景生情,写诗一首:
朝乘淮舟暮泊岗,夕照金沙遍地黄。
登高远眺四野景,岗下满目尽湖光。
此后,人们便据此意,将土龙岗更名为泊岗。
文化遗址
1953年秋,华东地区文物工作队,安徽省考古所和原明光市文管所分别于1974年和1981年调查,在泊岗东岗坡面上有一米多深的文化层里清理出石斧、石凿、砺石等石器11件,灰红两色陶片300余件,根据出土文物鉴定,该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早期。
在1953年泊岗引河工程中,还发掘出古代不同时期的文物378件,其中有陶、瓷、铜、铁、石、玉等不同类型的器物。有商代青铜器、汉代陶器、宋代瓷器。此外还发现两千多年前较为完整的石斧两件,这些文物,现藏于江苏南京博物院,其中出土的四件商代爵、、斝、等青铜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商民族与淮夷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地方特产
泊岗贡果
泊岗“贡果”,年年向朝廷敬献,名扬全国。
已有百年历史,起先由寺庙栽植,随着沧桑变化,眼下仅存一棵,这就是被人民称颂的岱庙“报恩树”。1954年泊岗引河工程竣工,由淮防部门在河埂上栽植了一排近二百棵的银杏树,现均已长成杆粗叶茂的参天大树。
著名人物
惠子:列国时期人物。
社会
教育事业
泊岗乡截至2014年共有一所幼儿园,两所小学,一所中学。
医疗卫生
泊岗乡截至2014年共有四所村卫生院,一所乡卫生院。
泊岗乡卫生院于1958年5月10日成立,主要经营医疗与常见病护理,员工人数为13人。
基础设施
道路设施
泊岗乡道路纵横,泊岗大道、沿胡台南干沟路、沿淮大堤、村道等主要道路为水泥或沙石硬化路面,道路两侧绿化较少,建设标准偏低。
水利设施
泊岗乡排灌主要依靠胡台、老窑两座电力排灌站,胡台电站装机465千瓦台套,单机流量1.59立方米/秒,老窑电站装机360千瓦台套,单机流量2.89立方米/秒。
旅游
桃花坞
桃花坞位于泊岗街西一里。占地面积370亩(不含凤凰墩面积),以桃树种植为主,其他果树并种,如梨树、樱桃树、枇杷树、枣树等,果树林中放养鸟类、具备配套的茅草亭、小房屋、桌椅、青砖小路、古树干搭建的廊道等。
石隐庙
石隐庙位于泊岗乡西面淮河故道的悬崖边。
盐队过关后,一路顺风到达目的地,可巧赶上当地食盐紧缺,几十船盐很快销售一空,赚了很大一笔钱。盐雾处理完毕,盐商便立即返回泊岗,船队刚一靠岸,他便派人四处招募工匠,在悬崖岗上兴造庙宇。不日庙宇造成,共造有前后两座大殿,一处偏房。占地几十亩,甚是壮观。后面大殿中央供奉的是神主玉皇大帝,旁边便是石隐塑像。大庙造成后,严商亲自题写庙名—石隐庙。当时有人问及为何题名石隐,严商解释说:“‘石隐者’即‘失引’二字的谐音,我因在此处丢失盐引而复得。故题名为“石隐”。
凤凰墩
凤凰墩位于泊岗街西行一里,泊岗乡的至高关。
红云寺
红云寺位于泊岗集镇南面一公里处,古时有座皇家寺庙,俗称代唐寺。此寺始建于晚唐时期,现仍可见砖块瓦片。
泊岗引河
泊岗引河位于淮河之滨的泊岗乡南面,有一条人工开挖的河道,将原来围绕泊岗东、西、北成“C”字形的淮河古道截弯取直,使泊岗成为四面环水的淮上宝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