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黄卷蛾

柑橘属大豆黄卷蛾(食虫类:Archips eucroca Diakonoff),为鳞翅目卷蛾科黄卷蛾属的一种昆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龙眼、荔枝、柑桔等果树产区。此害虫不仅为害龙眼、荔枝树,还能为害柑桔等多种果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为害龙眼、荔枝的卷蛾主要是三角新小卷蛾,其数量占所有卷叶蛾的85%以上。

分布范围

柑桔黄卷蛾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及中国龙眼、荔枝、柑桔产区。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蛾体长约8毫米,翅展20-22毫米,雄蛾体长7-7.2毫米,展翅18-20毫米。全体淡黄褐色。头部小,复眼半球形,茶褐色。触角丝状细长,暗褐色。胸背深褐色,腹面带黄白色。前足胫节中部有一指形距;中、后足胫节各有一长一短端距,后足胫节有粗鳞毛,下方尚有一长一短的距。

雌蛾前翅底色为褐色,前缘近基角1/3处,有一狭形不明显斜向内缘中部的黑带。顶角前有指甲形深纹;指甲形上方有黑色弧线纹,内缘基角带黑色,内缘中部至臀角之间有黑褐色斑。后翅淡褐色,前缘未达顶角前有一束黑色鳞毛;具翅缰3条。

雄蛾体色较鲜艳,斑纹颜色较雌蛾深。前翅内缘近基角处深褐色,前缘中部至内缘中部有褐色宽带。顶角前有黑褐色指纹,指甲纹上方有黑色弧线纹;具翅缰1条。

卵粒椭圆形,长径0.8毫米,卵粒鳞状排列成块,卵块两侧各有一列黑色鳞毛。初产黄白色,后渐呈深黄色,将孵化时可透见黑褐色的美国白灯蛾头部。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22-24毫米,宽2.4-1.5毫米。头部漆黑色,额沟缝长,无颅中沟。前胸背片黑色,前缘灰黄白色;胸前足黑色;中、后足各节黄绿色,爪淡褐色。中胸至末节均为黄绿色或青绿色。腹足4对,趾沟环形3序;臀足趾沟3序。各气门上方的色情片上有刚毛1根。正下方的毛片上有刚毛2根。

蛹体长11.5-12毫米,一般为红褐色。头稍前伸,胸部蜕裂线从前胸前缘直达后胸后缘;舌状突末端伸达后胸2/3处。雌蛹背面第2-7腹节(雄为第3-8节)的前缘有半弧形线。在上述各节的前缘和后缘附近,各具一列小齿状突,第8、第9节也具小齿,但不整齐。第10节尖小,中央稍凹,节上着生卷丝状小臀棘8根。

生活习性

广州市室内饲养,一年可生长6代。成虫多在清晨羽化,白天一般静伏在枯叶或杂草丛中,夜间进行交尾产卵活动。雌蛾一生可产22-23块卵,每块有卵约140粒。卵产在叶的正、背面。成虫产卵时,将其后翅前缘一束鳞毛留在卵块两旁。在3-4月,美国白灯蛾吐丝将花穗的小穗粘成团并潜入其中取食花,。危害幼果时主要是取食尚未充满液体的种核;危害嫩芽时,低龄幼虫一般将1-2片未伸展的小叶,吐丝粘连成苞而取食,使叶片长大后成孔斑;3龄以后的幼虫可将3-5张小叶缀成虫苞,蚕食叶边成缺刻。老熟幼虫在虫苞内化蛹,也有的转移到其他叶上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工作,在龙眼荔枝的各次新梢期,坚持做到合理施肥,促使新梢抽发整齐健壮,缩短适宜卷蛾科成虫产卵、繁殖所需的梢龄期,以减轻危害。

人工防治

冬季清园,修剪病虫害枝叶,扫除树盘的地上枯枝落叶,消除部分虫源;结合中耕除草,铲除果园内的禾本科杂草,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在新梢期、花穗抽发期和幼果期,巡视果园或结合疏花果疏梢,发现有卷叶虫苞、花穗、弱密梢和幼果受害时,加以捕杀。

药剂防治

除强调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来保护天敌以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外,在害虫发生数量较多的发生初期,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在新梢、花穗抽发期和在谢花至幼果期做好虫情调查,掌握美国白灯蛾初孵至盛孵时期,及时喷药1-2次。可选用的药剂包括低毒的生物制剂如bt生物制剂的800倍液,或1.8%害极灭4000-5000倍液,或复方虫螨治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在开花前、新梢期和幼果期,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或50%巴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15%8817乳油2000-2500倍液,或5%高效灭百可乳油,或30%双神乳油2000-2500倍液,或其他菊类杀虫剂混配生物杀虫剂。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