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政欣,男,1976年11月生,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兼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私法、比较法学及文化财产法学等,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观察员、国际比较法学会联席会员(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omparative Law)、阿伯丁大学国际私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博物馆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文博法治研究所研究员。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政法大学首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荣获第29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宝钢优秀教师奖、第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等。
人物介绍
霍政欣,现就职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博士(2005),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曾先后赴德国(2001)、奥地利(2003)、荷兰(2004)、美国(2006-2007)、韩国(2009-2010)等国进行访问研究。
霍政欣博士的主要专著有《不当得利的国际私法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主要译著有《法律选择与涉外司法》(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媒体与信息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先后在“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Asian Pacific Law and Policy Journal”、"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法学研究》《法学评论》《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武汉大学学报》《比较法研究》《求是学刊》《民商法论丛》《武大国际法评论》《人民法院报》《南方周末》《联合早报》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及评论40余篇;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政法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其教学风格广受学生喜爱,获得高度评价。
2005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至今在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历任讲师(2005年7月至2010年8月)、副教授(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其间,2012年3月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2013年9月破格晋升);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观察员(2012年6月起)、国际比较法学会(IACL)联席会员(2015年7月起)、阿伯丁大学国际私法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起)、韩国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研究员(2009-2010)、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霍政欣教授曾先后赴奥地利、荷兰、美国、韩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二十余个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长期或短期访问研究。
代表性专著还包括《国际私法(英文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2015年第2版)、《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1970年UNESCO公约研究:文本、实施与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在国际主流法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20余篇,在国内权威及核心法学刊物上发表中文学术论文及评论60余篇。主持起草中国在文物返还领域首次主导制定的国际性规则《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简称《敦煌宣言》)。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文物局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参与数项国际合作项目。
获得荣誉
2020年11月,入选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推荐候选人名单。
曾获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北京市第十届、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国际私法首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特别奖、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奖、中国政法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科研奖一等奖、中国政法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第二十九届北京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政法大学首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参考资料
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推荐候选人公示公告.中国法学会.2020-11-21
霍政欣-中欧法学院.中欧法学院.20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