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维德基金会

大维德基金会,全名为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英文名: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缩写为PDF),是一家成立于1952年的小型私人博物馆,创始人是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

1952年,大维德艺术基金会展览在伦敦戈登广场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由于大维德基金会的财政危机,大维德基金会陶瓷基本展陈关闭。2009年,大维德爵士基金会将藏品委托给大英博物馆,陈列于95号展厅。藏品包括约1700件瓷器和一卷《古玩图》,藏品年代跨度从公元3世纪至20世纪,包括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宋代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碗等。

2024年11月13日,大英博物馆宣布大维德基金会计划把收藏的约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悉数捐给大英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30年,大维德爵士捐款伦敦大学,设立关于中国艺术与考古学的专门教职,创立艺术史学位。同年,大维德爵士又捐款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1940年至1949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及个人健康原因,大维德爵士暂时离开英国,辗转于印度、美国、南非日本等地,被疾病折磨,财务状况亦受到战争影响,让他开始思考这些藏品的未来,遂产生将这些藏品捐赠于大学院校机构的想法。1950年大维德爵士与伦敦大学达成协议,将其毕生的中国瓷器和文献收藏捐赠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用于中国艺术的教育与研究。同时创立大维德基金会。1952年,大维德艺术基金会展览在伦敦戈登广场正式对外开放。在1956年至1961年间,大维德爵士的收藏仍有新突破,他先后踏足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美国、台湾、俄罗斯,购买不同于大维德公众展览的器物,而此时最著名的收藏品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大维德花瓶”。

2007年,由于大维德基金会的财政危机,位于伦敦戈登广场五十三号楼(位于伦敦大学校内,隶属于亚非学院)里的大维德基金会陶瓷基本展陈关闭。2009年,大维德爵士基金会将藏品委托给大英博物馆,陈列于95号展厅。2024年11月13日,大维德基金会将把收藏的约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悉数捐给大英博物馆。

布局设计

大维德基金会将大英博物馆第95号展厅作为永久性展览场地,于2009年四月对外开放。展陈特别借鉴了清代传统家具多宝阁的设计灵感,将1700件瓷器依时间顺序密排,并以一种仓储式陈列的布置方式呈现。这种展览设计的最大好处,是使观众能在展厅的中心位置就对中国历代最杰出瓷器一览无余,这些经典跨越了从十世纪到十八世纪的宋、元、明、清,将近千年。

展览陈列

大维德基金会在大英博物馆第九十五号展厅里,展示了约1700件瓷器和一卷《古玩图》,藏品年代跨度从公元3世纪至20世纪,精品荟萃,许多藏品具有皇家收藏品质。大量藏品带有年号款识或纪年铭文,对研究中国陶瓷的断代与制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了举世闻名的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展厅提供一些传统的手写标签,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的查阅方式来获取物品的信息和近距离照片。这些信息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国铭文题字的翻译和转录。同样的图片和文本还可以通过大英博物馆全球在线网站查询。

重点藏品

大维德基金会主要以陶瓷为主,其陶瓷收藏之丰、品质之精,举世闻名,如汝窑作为存世数量稀少的陶瓷精品存世不过90件,仅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汝窑陶瓷就达12件,且皆为品相完整、器型稀见、胎釉上乘的珍品。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

这件汝窑碗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底径7.7厘米。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目前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大维德基金会的这件外,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收藏一件。碗内底碗心刻乾隆御题诗:钧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碗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碗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碗大难藏盘小易,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后署”乾隆丙午御题“,“比德”“朗润”印章。

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左高63.8厘米,口径19.6厘米。右高63.6厘米,口径22厘米。其重要性在于瓷瓶龙纹带以上的颈部一侧写有纪年铭文。这一供奉长铭是已知青花瓷器上年代最早的。铭文为“信州路王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杜,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析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呈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明斗彩鸡缸杯

这只瓷杯产自明成化年间,杯身小巧可以置于掌心,杯上绘有公鸡、母鸡和小鸡啄食的图案。早在不透明珐琅彩发明之前,陶瓷画师们就通过在釉下青花勾勒的图案内,分层涂上不同浓度的黄、红、绿或紫黑色珐琅彩来实现色彩的层次感。

梨形有盖水槽

产自中国龙泉地区,约1300-1368年。1934 年,大英博物馆馆长 RLHobson(1872-1941 年)在珀西瓦尔·大卫爵士收藏的插图目录中写下了这个水壶。珀西瓦尔:大卫爵士(1892-1964 年)是一位慈善的英国商人,他为工作在亚洲广泛旅行,并在日本收集了这些水壶。其优雅的外形和有光泽的绿色釉料会吸引1930 年代的现代主义美学。最初,它是以金属制品为蓝本的,用于盛酒。

铜红色龙花瓶

产自约1681-88年,这个花瓶在技术上要求很高,是在康熙帝统治初期在景德镇的御窑生产的。陶艺家将三种不同的釉下釉下高温烧制颜色--钴蓝色、铜红色和铁绿色--与雕刻和雕刻细节相结合。海浪拍打岩石的海浪似乎为盘绕的龙提供了动力,它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准备从海中跃出。

汝窑碗架

北宋,1086-1125 年。这个安装在花形架子顶部的锥形碗是用来盛茶的。近一千年前,窑工们试验了陶瓷釉料的配方,并在不同的察温下烧制,直到他们完善了创造这种精致的蓝灰绿色(称为青瓷)的条件。釉料的玉石质地独特,很难在照片中捕捉到。

《古玩画》

这幅画长 20 米,在摆满 1,700 件陶瓷的画廊中脱颖而出。它最初是一组画作中的一幅,描绘了定制展台上的 250 多件物品的库存。在陶瓷、玉器和青铜器中,有奢侈品,如镶嵌宝石的金丝权杖以及更朴素的作品,如由竹茎制成的简单刷子罐。美丽的明碗成套堆放展示,而其他古董则单独展示。尽头是雍正帝的空宝座,背后有一块屏风显示着类似的古画。

文化研究

关于大维德基金会藏品的研究书籍有《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中国陶瓷精选》,该书选取50件陶瓷精品,每件藏品均配有清晰彩图,并附详细的文字说明,为了解和研究中国陶瓷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关事件

2024年11月13日,大维德基金会将把收藏的约1700件(套)中国陶瓷藏品悉数捐给大英博物馆。这些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包括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珍贵文物。资料显示,大维德基金会及其藏品一直备受瞩目,其陶瓷收藏之丰、品质之精,举世闻名,如汝窑作为存世数量稀少的陶瓷精品存世不过90件,仅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汝窑陶瓷就达12件,且皆为品相完整、器型稀见、胎釉上乘的珍品。

参考资料

Sir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britishmuseum.2024-11-15

收藏史上传奇人物大维德与他收藏的中国瓷器|瓷器|收藏.新浪收藏.2024-11-15

斗彩鸡缸杯.大英博物馆.2024-11-15

大英博物馆获捐1700件中国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很多都是上乘珍品.环球国际.2024-11-15

95号展厅.大英博物馆.2024-11-15

大英博物馆获捐1700件中国瓷器:价值高达10亿英镑,很多都是上乘珍品.环球网.2024-11-15

梨形有盖水槽.大英博物馆.2024-11-15

铜红色龙花瓶.大英博物馆.2024-11-15

汝窑碗架.大英博物馆.2024-11-15

古玩画.大英博物馆.2024-11-15

大英博物馆中文出版物.大英博物馆.2024-1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