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文

王尚文(?~1449),山西大同府蔚州广灵县(今山西广灵)人,明朝土木堡之变”死难官员。

人物生平

[明](约公元一五四五年前后在世)字宝江,真定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朱厚熜嘉靖二十四年前后在世。嘉靖十一年(公元一五三二年)武进士。

王尚文

王尚文是明朝宣德乙卯(宣德十年,1435)科举人,正统丙辰(正统元年,1436)科进士,因考试成绩优秀,被朝廷选为庶吉士(翰林院的庶常馆,选擅长文学书法的新进士入院深造,称庶吉士)继续深造。《明英宗实录》卷一五记载正统元年三月“戊寅,第一甲进士周旋为行在翰林院修撰;陈文、刘定之编修;赐羊酒宴于本院。选进士王鉴、刘、余忭、王尚文、伊侃、李震、王忠、王伟、徐、秦瑛、古、顾睢、雷复为庶吉士,于本院读书。命少詹事侍读学士王直、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王英教习文章。其余分各衙门观政。”从此,王尚文成为庶常馆学士王直的学生。这个王直就是正统十四年(1449)朱祁镇打算御驾亲征时,率领群臣拼死劝谏的吏部尚书王直,在英宗朝很有名望。

庶吉士学业结束后,凭着十年寒窗换来的高学历,朝廷授予王尚文户部江西省主事,负责管理江西等地向国库上缴的税银。《大同晚报》刊登署名文章说:明代正统年间,广灵籍官员王尚文升任户部主事。晋京的时候,他特意选了家乡特产白谷米敬献朝廷。英宗皇帝见这谷米饱满圆润,色泽如金,龙颜大悦。熬粥品尝,香润可口,遂赐广灵小米为皇家贡品,这就是后来广灵人乃至大同人无不如数家珍的“东方亮”小米。这则传说一方面显示了“东方亮”精品小米的悠久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户部主事王尚文对家乡特产的重视。身为户部主事的王尚文,一贯比较注重民生,关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他到江南为官时,看到路边生机勃勃,含苞欲放的棉花,情不自禁激发出无限感慨,写出一首著名的《咏棉花》七言绝唱:“采采西风雪满蓝,御寒功已倍春蚕。世间多少闲花草,无补生民也自惭。”由此也可看出王尚文为官的态度。

正统(1436~1449)后期,王尚文被朝廷任命负责北方边镇的军饷补给。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当时北方地区的陆路交通非常落后,又缺少水路通道,因此军粮常常接济不上,边防将士怨声载道。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让王尚文这位管粮官更加命运多。当时,北方蒙古瓦剌部落势力很快崛起,对明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正统十四年(1449),在大同市为官的都御史沈固,向明王朝正统皇帝请示动用山西行都司(大同军镇)的库银,向瓦剌部落购买马匹,为大同镇各卫所骑兵补充战马。这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既壮大了边防实力,又促进了双方贸易。然而“时绰罗斯·也先贡马互市,中官王振裁其马价,也先大举入寇,遂致土木之变。”(《明史·食货五》)

这年七月十一,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兵进攻大同,分守行都司(大同镇指挥部)的参将吴浩战死。七月十五,镇守大同的两位将军宋晟宋瑛、武进伯朱冕在阳和(今阳高县)与瓦剌军队遭遇,惨遭失败。朱祁镇不顾大多数朝臣的反对下诏亲征,带领大批文臣武将,总计50万人马于七月十六日由京师出发。负责督饷运粮的户部主事王尚文,也被命令跟随队伍一道前进。八月初一到达大同市后,明英宗发现情况不妙,于八月初三赶紧返京,不料在鹞儿岭(今河北宣化东)遭遇瓦剌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接着明英宗在土木堡(今怀来县东)被围,“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王永和,副都御史邓等,皆死,帝北狩。”(《明史·英宗前纪》)

起初王尚文始终保护着军饷重,一直跟随在官员行进的队伍中,不紧不慢的移动着。谁料想部队顷刻之间被瓦剌骑兵冲散,王尚文脱离大家有好几里远。假如此时王尚文想私下逃生,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他却始终惦记着本身的职责,后来发现朱祁镇皇帝不见了,王尚文又奔跑回来寻找英宗皇帝,结果看到明英宗已被瓦剌军俘虏,正被蒙古骑兵簇拥着向北行走。王尚文边哭边尾随车驾前行,瓦剌士兵看他一直紧跟车驾不放,怀疑另有企图,于是当着明英宗的面把他杀害。

明英宗于天顺元年(1457)复辟后,一面赐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一面查录“土木堡之变”死难人员,户部主事王尚文被列为死节之臣,敕赐乡贤,其后还由天顺八年(1464)进士李东阳为王尚文书写了墓表。王尚文的儿子王,因父亲死难而荫封官职,还被朝廷按照监生的学历对待。

注明:

原创作者提供

《大同历史人物·明代》·李大钧、李大宏/著

(大同市历史文化丛书)

出版社: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63797

页码:627 页

版次: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出版日:2009年02月

版权所有

任职

累官福建省总兵官,挂征蛮将军印,都督同知。万历六年(公元一五七八年)桂林市柳州市、马平诸苗撞煽乱,尚文剿平之。

个人作品

尚文著有《盖心堂集》二卷,《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传于世。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