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生物学中指灵长目人科人属物种。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不同的学科对人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
生物学上,人的学名为Homo sapiens,2号x染色体和猩猩属甲条染色体着丝粒融合(平衡易位)缔合模式接近度超过16N,并臂间多次倒位,其余染色体都有很强的同源性,是一种高级动物。
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
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
人类学史
人类起源
有关人类的起源,存在着众多学说,但目前,人类起源大致有三种主要的假说:宗教派的“神造论”、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外星人的“创造论”。
宗教派的“神造论”
各国神话和传说中,大多都认为人类及世界万物是由神创造的。中国神话传说中认为人类是由伏羲与女娲创造的;苏美尔神话中提到人类是由半人半蛇的神恩基与宁玛创造的;印度神话中则认为人类是由半人半蛇的神纳迦与纳吉创造的;希腊神话中人类认为,人是由半人半蛇的神伊希斯与塞拉匹斯创造的。神造论一直在民间流传,也是很多宗教所信仰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震动了整个学术界和宗教界。达尔文主张,生物界物种的进化及变异,是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为其基本假设,并以性别选择和生禀特质的遗传思想来作辅助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强烈地冲击了《圣经》的神创世论。对宗教“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发起一场革命,震动当世。由于进化论无考古化石论证,又违反《圣经》里的神创世论,所以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宗教界与其他学科的争论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细胞学、地质学、生物分子脱氧核糖核酸等领域的兴起,各界学者对“物种起源”学说产生了质疑。事实上, “进化论”就像当年的“神造论”一样,是不能解释物种的起源,而只是一种科学假设。
外星人的“创造论”
来自阿塞拜疆的历史学家撒迦利亚·西琴,在考古距今7000年前的苏美尔泥板和苏美尔王表上用楔形文字雕刻的记录时,发现了其中记录的人类起源的史诗故事,并以苏美尔文明为背景写了一部鸿篇巨著——《地球编年史》。书中写道,在45万年前,名叫“纳菲力姆”的外星人,为了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从“尼比鲁”星球来到了地球。为了解决劳工紧缺等问题,宁玛女神与男神恩基决定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地球上古猿人的基因。她把老公恩基与地球古母猿交配的“受精卵”放入自己的子宫内,进行怀胎培养,十月后生了一个“半神半猿”的小男孩,再利用这个男孩基因克隆出一个“半神半猿”的小女孩。接着,宁玛女神又复制了七对“受精卵”,植入七位生育女神的子宫内进行怀胎培养。后来,这些“半神半猿”的人又经过上千代人自我繁殖,成为地球上新的人类物种。这些有着“神”的基因的地球人,就是智人最早的祖先。
人类演化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刊行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在达尔文的启示下,英国博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在1863年发表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提出了“人猿同祖论”。1871年达尔文又撰写了《人类的由来》,论证了人类也是进化的产物,是通过自然选择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类人猿的出现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科)、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和古猿等。
约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中产生了猿。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猿(大猩猩属、黑猩猩和人类)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猩猩),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二者的分化发生在1200万年-1500万年前。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了一条大裂谷,将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成为了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湿润的树丛,因此生活在裂谷之西的猿类并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适应环境,这就注定了它们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如大猩猩属等。 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减少,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同的祖先族群相继灭绝,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避开了灭绝的危机,为向人类的方向进化奠定了基础。
南方古猿的进化
研究发现表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分界点是在500万-800万年前,人科动物的历史也从此开始。大约500万-800万年前,有些类似黑猩猩的猿类物种在雨林周围与稀树大草原连接地带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体,并成功地进化成南方古猿。南方古猿为了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发展一套全新的技能,如两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等,从而经过南方古猿向人属方向转化。法国古人类学家科庞(Yves Coppens)将这种演化的模式叫做"东边的故事"。
南方古猿的发现与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起源与演化过程的了解,推动了古人类学的发展。
中国早期人类代表
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中国地质工作者发现了两枚可能属于男性青年的上中门齿化石,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经考古学家断定,元谋人生活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他们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可能已会用火。据古地磁测定,元谋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有170万年,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猿人。
北京人
北京猿人生活在远古周口店镇,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和打制工具,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代表,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
1929年末,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市人像头盖骨。1927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中的化石,距今已有70万~20万年。1929年由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头盖骨化石,此后陆续发现40个以上的个体化石,同时出土有大量石制品、骨器和用火遗迹。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化石于1933年发现于周口店镇龙骨山的山顶洞穴中,距今约18000 年。洞中发掘出至少8个个体,形态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致。山顶洞人以渔猎、采集生活为主,使用骨器、石器、装饰品、并有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在遗址里还发现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人的定义
从2000多年前,古希腊太阳神神庙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开始,人们对“什么是人”这一概念已经给出了许多各不相同的回答,这些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9种。
1.神创理论
认为说人是神的创造物。
这主要是早期神话和基督教神学的观点。例如《圣经》中认为,创造了万物的上帝在创世纪的第六天,又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并让人类管理地上的万物和走兽。
2.理性层面
用理性定义人,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
这个观点历史最悠久,至今还常有人运用。以理性界说人类的观点在苏格拉底那里已经开始有,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这种观点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也存在——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 以其有辨也……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持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这里的“辩”,实际上就是指理性思辨能力。
3.政治层面
用政治定义人,认为人是政治动物。
这个观点是亚里士多德首创。在他看来,“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能不期而共趋于这样高级的组合”,所以,“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荀子同样也有类似见解,他在比较人和动物时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里的“群”,就是指被人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政治社会。
3.语言层面
用语言定义人,即认为人是语言动物。
以语言符号作为人类标志的观点,也是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在各种动物中,独有人类具备言语的机能。”恩斯特·卡西尔更是直言“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尽管现代的动物考察研究已经证明了动物也有语言,能与同类交流并分享信息,但在当代还是有人类学家坚持认为,“只有人类是唯一可以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流的生物”,并特意对语言符号概念做了一个只能为人所有的解释:“是一个将人造符号用语法联系起来的系统,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准确话语。”
5.道德层面
用道德定义人,认为人是道德动物。
这个观点是从中国古代儒家的观点推出来的。孟子曾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朱熹曾说:“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其中,仁、义和尊卑人伦均属道德。
6.能否创造使用工具方面
用工具定义人,认为人是工具动物。
用工具定义人的思路是在200多年前出现的。据卡尔·马克思说,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用“制造工具的动物”定义人,并对之表示赞赏,说他“对人下了一个正确的定义”。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也据此将在由猿到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的“真正的劳动”,规定为“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但是,当代的动物学和人类学家发现猿类动物即黑猩猩和古猿也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之后,用工具定义人的方式就面临危机,因为这个发现意味着人和动物在工具方面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不同。
为了应对危机,挽救用工具定义人的方式,人类学学者巴托洛缪和伯塞尔就将原定义修改为 “人类是不断依靠工具来维持生存的唯一哺乳纲”,意为动物虽然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但只是偶尔的行为,而人则是总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并必须以此维持自己的生存。哲学学者邓晓芒则是将原定义修改为“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他提出“携带工具是人跟猿类相区分的一个最重要的界限”,并且,正是因为人要携带工具,才开始 直立行走乃至形成语言。
7.精神层面
用精神定义人,认为人是精神性动物。
在近现代,将精神或某种精神要素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性的看法较多。如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动物,费尔巴哈认为人是有思想性感觉的动物,威廉·狄尔泰认为人以精神文化区别于动物。
8.文化层面
是用文化定义人,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
这个观点主要来自文化人类学或文化哲学。人是文化的动物这个定义中的文化,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包括一切人类创造物,狭义仅指人类的精神产品。
9.生物层面
是用生物性的未特定化定义人,认为人是未特定化的生物。
这是生物人类学家的观点,创始者和主要代表为格伦。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未特定化。动物是特定化的,其感官适应于每一种特定的生活条件和需要,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相反,人的感官不趋向某个特定的状况,不仅仅指向某个特定对象。正是因为人未特定化,所以人才不被本能所制约,能从事创造和发明。
生长发育过程
受精卵的形成与发育
受精卵的形成
性交后,男性射出的精液中约含1-3亿个以上的精子,精子通过阴道、宫颈、宫腔到达输卵管,在这里精子和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在此过程中,精子的形态结构、生化反应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精子卵外周的放射冠细胞在输卵管粘膜和精液内的酶作用下分散,精子穿越放射冠。然后,精子传入透明带精子,头部与卵细胞表面接触,精、卵细胞膜破裂。精子的头部和体部进入卵细胞内,尾部消失,形成雄原核生物;卵细胞完成第二次有丝分裂后,其细胞形成雌原核。最后,雄原核与雌原核接触,各自的核股消失、融合,二性染色体在其后的台子分裂中混合、配对,形成受精卵。
胚胎的发育
受精卵形成后,一边进行细胞分裂,一边沿着输卵管向子宫的方向运行。受精后二至三天到达子宫,这时候的胚胎还为胚泡,在宫腔的合适位置进行着床;孕一周左右,着床完成,并在此发育。孕四周左右,可以辨认出胚盘与体蒂;孕八周左右,胚胎初具人形,此时胚胎表现为大头,占整个胎体近一半的大小,能分辨出眼、耳、口、鼻、足趾以及手指,各器官正在发育,心脏已经形成;孕十二周左右,此时胚胎已长成为胎儿,外生殖器已经可以初步辨别出性别,胎儿四肢可以活动。16周左右,胎儿性别形成,胎儿初具雏形。到怀孕37周时,胎儿足月,形成一个成型的胎儿。
人的各个时期
婴儿期
出生到满1岁以前的一段时期为婴儿期。这是小儿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
幼儿期
1岁到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童年期
从入小学到青春发育开始,一般指7到12岁,也包括人生自胎儿期至青春期的阶段。
青春期
青春期是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的高峰。
成年期
成年期一般是指个体从24、25岁起到60岁的时期。通常人们又把这一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成年前期,从24、25岁到40岁;成年后期,40到60岁。成年期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是比较平稳,不像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或老年期那么显著和剧烈。这一时期相当于生理学上的成熟期。成年期是先前各阶段发展结果集中表现的时期,也直接影响到老年期的心理。
老年期
老年期是人生过程的最后阶段,特点是身体各器官组织出现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心理方面也发生相应改变,衰老现象逐渐明显。衰老与一般健康水平有关,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衰老进度也不同。多数人的衰老变化在40岁左右逐渐发展,60岁左右开始显著。因此,从医学、生物学的角度,规定60岁或65岁以后为老年期,其中80岁以后属高龄,90岁以后为长寿期。
亲缘关系
地球上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非洲大陆的黑猩猩。人类与黑猩猩是在800万至1000万年前分道扬镳,近期的应用分子生物学也证实,黑猩猩与人类的脱氧核糖核酸差异大约只有2%,亲缘关系甚至比同在非洲大陆生活、在形态上与它们更为接近的西非大猩猩还要近。
人种及分布
人种具有很多的分类方法,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肤色、头发等体质特征,把全世界的人划分为4个人种:
1.蒙古人种
蒙古人种(Mongoloid),或称黄种人。蒙古人种的特征主要是:淡黄色的皮肤,浅栗色的眼睛,多为黑色的直发,体毛及胡须均不明显,面部中等,颧骨较平,鼻梁中等,两眼内角具有特别的毗褶等。
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三个人种支系。一支北亚人沿阿拉斯加州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发展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亚人则扩展到南太平洋诸岛屿。主要分布于乌拉尔地区、东亚、北亚、东北亚、西伯利亚地区、南亚等地。
2.高加索人种
高加索人种(Caucasoid)或称白种人。高加索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是柔软的直发或浓发,发达的体毛和胡须,褐、灰或蓝色的眼睛,高鼻梁,唇不向前突,口宽度小,唇薄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指数小或中等,鼻尖点指数高,鼻根高宽指数高,水平面角小,犬齿窝发达度中等或极大。高加索人种的肤色差别比较大,欧洲的肤色很浅,而北非埃塞俄比亚人种,近东阿拉伯人种和南亚北印度人种肤色相当深。
高加索人种的主要分布于从印度到西班牙的一片广大地区,包括欧洲及相邻的北非、西非和印度。由于近5个世纪以来欧洲大量移民的迁入,美洲和澳洲也成为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区。
3.尼格罗人种
尼格罗人种(Negroid)或称黑种人。尼格罗人一般肤色黝黑,头发黑呈波浪或曲,鼻子宽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横径较大,凸嘴唇,口宽度大,嘴唇厚,体味重。黑人的种族分类主要有尼罗特人、班图人、含米特人等,主要集中分布于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
4.澳大利亚人种
澳大利亚人种,(Australoid)或称棕种人。澳大利亚人种皮肤为褐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而卷曲,鼻宽,胡须及体毛发达。棕色人种是大洋洲、南亚次大陆和马来群岛地区最早的居民,过去曾广泛分布于大洋洲、东南亚及南亚地区,但是在白人和黄种人到来后受到新移民排挤,目前人群仅分布在澳洲、南亚次大陆、南洋群岛部分偏僻地区的深山或沙漠里。
特征
人的外貌形态、基本结构以及生理和生化特征是人类生物学和解剖学的主要方面。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些特征的基本信息:
1. 外貌形态:
- 皮肤:人类皮肤的颜色、质地和特点因个体的遗传、环境和气候等因素而异。皮肤颜色可以从非常浅的白色到深色的褐色。
- 头发:头发的颜色、长度、质地和卷曲程度也因遗传因素而异。
- 眼睛:眼睛的颜色和形状因遗传而异,包括蓝色、棕色、绿色等。
- 身体结构:人的身体结构包括身高、体型和骨骼结构,这些特征也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2. **基本结构:
- 人体的基本结构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这些系统协同工作,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 骨骼系统提供支持和保护,包括骨骼、关节和软骨。
- 肌肉系统使人能够运动,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身体各部分。
- 呼吸系统使人能够吸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 神经系统是信息传递的中枢,负责感知、思维和协调身体活动。
3. **生理和生化特征:
- 人体的生理特征包括新陈代谢、体温调节、激素分泌、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
- 生化特征包括血液成分、酶和激素水平,这些特征对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这些特征对于理解人的生物学、医学和生命科学非常重要。人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是生物学的一个关键方面,反映了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些特征在不同人群中有广泛的变化,同时也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生物学特点。
参考资料
从创世神话中寻绎文明起源_【快资讯】 .360安全浏览器.2023-10-21
《物种起源》导读.今日头条.2023-09-12
元谋人知识点 .齐齐文库.2023-10-21
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360快搜.2023-10-21
人的生理特性.豆丁网.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