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以下简称儒勒·凡尔纳)写于1869年的代表作之一。与长篇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合称为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三部曲”,《海底两万里》为第二部(一说《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合称为“科幻四部曲”)。法国原版小说名《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中的“lieue”为古海里,1古海里大约等于5.556公里,《海底两万里》法文版的本意是“两万古海里”。

故事发生在1866年,尼摩船长邀请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仆人康赛尔和捕鲸手尼德·兰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海洋深处旅行,沿途他们经过太平洋印度洋等大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也经历了鲨鱼围攻、章鱼袭击等种种危险,最后遭遇了大漩涡后,尼摩船长和“鹦鹉螺号”神秘消失。

《海底两万里》的上篇于1869年11月28日出版,下篇在1870年6月13日出版,小说初版卖了五万册,位居儒勒·凡尔纳一生中所著小说初版销量第三。于2011年获NPR科幻奇幻小说Top100。《海底两万里》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美国发明家西蒙·莱克(Simon Lake)在阅读了《海底两万里》之后,设计了全世界第一艘在公海中成功作战的潜艇亚古尔英雄号(the Argonaut)。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海底两万里》的创作和那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十九世纪末,欧美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显著,涌现出了一批工业革命的先驱者,各类科学技术发明随之诞生。这些科学技术也成为当时欧美许多文学家的创作来源,他们试图用文字来再现这种新兴技术和科学思想,描绘当时的社会的科技发展和未来世界的科学远景。《海底两万里》的创作与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动政变,从而阻挡了法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使法国陷入反动黑暗统治之中。拿破仑三世对人民的血腥统治和残酷剥削,与主张推翻君主制的儒勒·凡尔纳心中的自由、独立相冲突。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儒勒·凡尔纳在科学中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自由,他倾向于空想社会主义,并用社会幻想的观点观察社会,因此对拿破仑帝国的实质和黑暗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些政治事件促使儒勒·凡尔纳创作出《海底两万里》这样一部作品。

个人背景

《海底两万里》的创作与儒勒·凡尔纳的儿时经历有很大联系。儒勒·凡尔纳出生在法国的海港城市南特市。童年时期的儒勒·凡尔纳经常和他的弟弟保罗到海边玩游戏,在被丢弃的老式单桅船上,兄弟俩轮流当“船长”,这些在海港城市充满冒险与乐趣的童年经历,为他日后的海洋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少年时期,他阅读大量航海旅行的书籍,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航海知识。1850-1860年间,儒勒·凡尔纳经常在国立图书馆的阅览室里积极收集各项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同时还阅读和研究大批相关书籍、杂志、报刊和科学学术文献。他时常参观博览会和展览会,同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旅行家们交谈。这个时期,儒勒·凡尔纳一边创作,一边系统地研究了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

成名之后的凡尔纳先后购买和改装了三条海船,他称之为“圣米歇尔号”、“圣米歇尔2号”和“圣米歇尔3号”,驾船出海远游始终是他人生的最大乐趣之一。塞纳河的潜水艇试验以及1867年巴黎博展会上展出的“潜水鸟号”潜艇的巨大模型,让儒勒·凡尔纳产生了创作《海底两万里》的念头。和弟弟乘坐轮船旅行之后,一回到法国他就开始创作《海底两万里》,本书大部分是在他称之为“浮动工作室”的“圣米歇尔”号上写成的。

内容情节

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一角鲸的“怪物”,阿龙纳斯接受美国海军部的邀请,参加“林肯号”战舰去海上追捕“怪物”。在追逐时,“林肯号”同“怪物”交锋,却遭到重创,阿罗纳克斯和他的仆人康赛尔以及捕鲸手尼德·兰不幸落入水中,泅到怪物的脊背上。此时他们发现“怪物”并非独角鲸,只是一艘不为世人所知的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尼摩船长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了“鹦鹉螺号”,这座潜水艇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他们和他一起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漫步海底平原,去克雷斯波岛森林狩猎,在托雷斯海峡搁浅,被土著围攻,继而看到了珊瑚墓地。在印度洋他们看到了锡兰珠母场,勇斗鲨鱼。随后抵达阿拉伯海湾,进入苏伊士海底隧道,击杀儒艮。在地中海进入希腊群岛(桑托林火山岛)遇到克里特岛的潜水人。穿越地中海去到大西洋,见识到维哥湾的百万财富,采取煤矿,参观沉没的亚特兰蒂斯,救援长须鲸。在南极海域遭遇浮冰封路,到达南极后被困在冰层,之后凿冰逃脱。在大西洋遇到章鱼袭击,之后见识到战舰复仇号,击沉敌对国战舰后遭遇挪威西海岸大漩涡,“鹦鹉螺号”坠入漩涡之中,阿龙纳斯再次醒来后,躺在一个渔民家里,对尼摩船长和“鹦鹉螺号”的去向也一无所知。这场海底旅行历时近十个月,行程约十一万公里,阿罗纳克斯独自回忆起这些惊险刺激的经历。

人物角色

阿罗纳克斯

阿罗纳克斯(Aronnax)是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的教授,曾发表过一部叫《海底奥秘》的著作,并因此受到学术界的推崇,成了博物学领域的专家。他崇尚知识至上,才华出众,聪明绝伦,为了探究科学奥秘,不惜牺牲自由。阿罗纳克斯是这部小说的主角和叙述者,他是一个典型的学究,以社会礼节来准则来要求自己,他不会用情感去判断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去认知一切。他的名字与“傲慢”(arrogant)一词十分相似,他本人也为自己的学识和国籍感到自豪,这也导致他对民族和国籍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偏见。但在海底旅行的过程中,阿龙纳斯逐渐克服了这些缺点。在面对种种危机时,他不得不在科学和人性之间做出选择,在探索与学习海洋知识的过程中,他也慢慢地开始用感知能力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尼摩船长

尼摩(Nemo)是“鹦鹉螺号”的船长。在拉丁语中,“Nemo”的意思是无名小卒。作者并没有交代他的国籍和身份,为人物角色增加了许多神秘色彩,并保留悬念。尼摩船长凭借自己在各个领域的丰富知识,建造了“鹦鹉螺号”,充分开发海洋物质资源。他虽远离陆地,但暗地里一直默默支持着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斗争,他将在海底打捞的金银财宝用于为法国还清国债,帮助贫苦民众。最后,他因不愿意为野蛮的殖民统治者服务,便选择和“鹦鹉螺号”一起葬身于北冰洋

儒勒·凡尔纳塑造的尼摩船长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有着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处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尼摩船长对陆地的憎恨也传递出儒勒·凡尔纳对破坏陆地生态环境行为的反对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

龚塞伊

康赛尔(Conseil)是阿龙纳斯的仆人。他30岁左右,身强力壮,为人随和,沉着冷静,待人热心,懂得知恩图报。龚赛伊是法语“conseil”的音译,“conseil”一词在法语中有建议、主意等意思。但龚塞伊为人谦逊,如果不是别人询问他的意见,他从不主动出谋划策。由于经常同阿罗纳克斯所在的巴黎植物园里的学者接触,龚塞伊逐渐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他精通博物学分类,而且能够准确地把类、纲、亚纲、目、科、属、亚属、种、变种等类型分得一清二楚。康赛尔作为仆人忠心耿耿,朴实敦厚,因此阿龙纳斯每次出门旅行或是科学考察,都有龚塞伊陪伴左右,他从不计较旅途遥远和辛劳,无论前往哪个国家,不管旅程多么遥远,他从无怨言,也从不多问,是一位典型的仆人形象。

尼德·兰

尼德·兰(Ned Land)是来自加拿大的捕鲸手,尼德·兰的名字来自于“Land”,意思是“大地”。他大约四十岁,身材高大,六英尺多高,体魄强壮,神态严肃,生性内向,有时行为过火,一惹就怒。他身手不凡,在捕鲸生涯中从来没有失败过。他机智灵活,沉着勇敢,本领高强,普通的鲸目都无法从他手下逃过。他不拘泥于标准的社交礼仪,也缺乏学术哲学和文化方面的造诣。但他在大海中捕鲸的丰富经验多次帮队伍解除了危机。他是平民的典型代表,在“鹦鹉螺号”的生活让他无比压抑,他一直在策划逃跑。

主题思想

反对殖民主义

19世纪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人类主张对自然进行控制,世界范围内奴隶买卖、国际贸易频繁发生,破坏生态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儒勒·凡尔纳相信只有通过科学,才能改变全人类的命运。作者在《海底两万里》中赞美从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的尼摩船长,正是赞美了自由劳动精神。小说中尼摩船长将在海底打捞的金银财宝用于为法国还清国债和帮助贫苦民众,这体现了作者和尼摩船长的立场一样,同情被殖民压迫的一方,憎恶殖民压迫等一系列不正义不仁道的行为。尼摩船长对人身的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反映出作者对殖民主义统治的强烈不满,极力反对殖民压迫。

批评资本主义

19世纪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扩张的时代,资本家四处剥削、压迫穷苦民众。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工人的付出与酬劳不成正比,劳动所得仅够维持基本家用,但是工人们却难以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这正是小说中所揭露的深层社会现实。小说中采珠人的悲惨命运就是资本主义摧残贫苦民众的缩影。尼摩船长在大海中收集沉船的金钱用于支持反对资本主义统治的斗争,与航行在大海中的资本主义船只战斗,体现了尼摩船长想要躲避、反抗资本主义。小说中尼摩船长对陆上现实生活的厌恶和摒弃,折射的正是作者对资本主义的有力批判。

提倡保护环境

儒勒·凡尔纳借尼摩船长对陆地环境破坏的批判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赞扬传达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以及对陆地环境破坏的批判。19世纪末,在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影响下,资本家对所到之处的当地资源大肆掠夺,在殖民地中建造工厂、砍伐森林、肆意挖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对海洋生态的赞扬,在儒勒·凡尔纳幻想的海底世界,海洋是一个物产丰富、生活自由、美丽纯洁的完美世界。“鹦鹉螺号”中船员穿的衣服原料来源于海洋中的贝类的足丝,经过海藻提取颜色染色而成。吃的是海底的鱼、虾、贝、海藻等。“鹦鹉螺号”的动力来自于海底的煤矿,利用煤发电,为“鹦鹉螺号”提供热、光和一切动力。儒勒·凡尔纳借大海表达了对陆地的杀戮和贪婪的批判,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和向往。

艺术特色

科学幻想

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凭借丰富的地理知识和过人的想象力,围绕科学幻想,广阔地展示出社会海底生活中关于科学的真实风貌。他依据富尔顿所进行的潜水船的试验,幻想了一个潜入深海,并能长期航行的潜水艇,并详细地描绘出了它的蓝图。“鹦鹉螺号”是集时代最新科技知识大成的代表,具有高速的航行、出众的攻击性和防御性,涉及电力、化学、机械、物理、气象、采矿、动力学等等。《海底两万里》中的科学幻想建立在大量的科技资料的基础上,儒勒·凡尔纳准确地预测了科技发展的前景,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的研究,才创作出了这些令人信服的科学幻想,这是凡尔纳科学幻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小说的生命力之所在。

悬念叙述

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大量运用悬念来描写海底发生的故事。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海底两万里》一开始设置的“怪物”之谜,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接着,阿罗纳克斯受到邀请,跟随战舰到海上追捕“怪物”,作为悬念发展的一条主线。阿龙纳斯尼德·兰,康赛尔不幸落水是悬念发展的开端,但他们幸运地落到“怪物”的脊背上,紧接着由探明了“怪物”的真实面目,并决定跟随尼摩船长一起旅行,这样便让第一个悬念自然结束。在《意外事故还是小插曲》《缺氧》等章节里,儒勒·凡尔纳以种种险情烘托悬念。儒勒·凡尔纳在小说中的悬念描写情节跌宕,层层递进,同时也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让读者和主角的冒险、脱险感同身受。

语言表达

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儒勒·凡尔纳在小说中概括了现代科学积累的有关地理、地质、物理、天文的全部知识,以他独特的语言描写讲述世界历史。从描写的手法上,有些是实录,例如从舷窗观看神奇的海底、悲惨的海难。更多的是先描写后解释,例如涉及珊瑚、海绵纲、珍珠、海藻的段落。这种使用科学上的专业术语的写法,不仅表现出作者的严谨态度,而且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作者将艺术和科学结合在一起,语言优美且富有科学气息。

地理空间叙述

儒勒·凡尔纳在小说里以真实存在的时间、地点信息为基础,将真实的地理空间和虚构的地理空间巧妙结合起来,如航线经过的地区与海底森林、珊瑚墓地、亚特兰蒂斯等的结合,构成了《海底两万里》小说中的科幻时空。凡尔纳通过旅行、探险的故事模式,构建了人物活动的地理空间这一概念,为读者营造了具体形象的故事环境。然后又利用特殊地理位置构建了变幻莫测的科幻空间。这种基于地理空间想象力的叙事手法体现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与地理学科学习的结合。

作品影响

文学影响

法国影响

儒勒·凡尔纳与《海底两万里》在十九世纪未能进入主流作家的行列。原因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文学以揭露社会黑暗、抒发内心痛苦为主流,而《海底两万里》主题积极向上,赞美科学,歌颂人性,与当时的审美观背道而驰。从1862年开始,埃泽尔着手编辑出版儒勒·凡尔纳的大型丛书《奇异旅行》,这套丛书包括63部小说和18篇中短篇故事,《海底两万里》也收录在其中。《奇异旅行》对法国及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法国儿童文学界一致认为,《埃泽尔丛书》是十九世纪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成就最为突出的儿童文学丛书。

国际影响

日本明治时期,日本的发明创作落后于西方国家,日本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极其向往先进文化。日本翻译学家柳田泉指出:“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始终贯穿着科学发明与发现,即使是普通的冒险、探险故事,也伴随着对科学的关注。”《海底两万里》刺激了当时的日本人实现产业资本主义的渴望,提升了日本人对依靠科学文明展望未来的认识。

《海底旅行》(今译《海底两万里》)是依据日译本最早译为中文的小说,由卢藉东、红溪生据太平三次的日译本所译而来。1902年,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杂志创刊号上刊载了标为“泰西最新科学小说”的《海底旅行》,这是《新小说》将小说分类后,最先刊登的科学小说。

20世纪初,华文出版兴起第一股“凡尔纳热”。新中国成立后的1995年,中国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关于儒勒·凡尔纳“科幻三部曲”的出版选题多达十几种。1979年7月26日,国家出版局为了活跃图书市场,满足读者需求,决定组织重印25种图书,其中就包括中青社出版过的“科幻三部曲”。凡尔纳青少年海洋文学作品自1978年后在中国出版版本种类繁多,其版本类型主要有英文版、中文导读+英文原著版、教辅教材版、名师导读版、注音版、彩绘版、美绘注音版、精装典藏版、卡通漫画版等,截至2021年1月,《海底两万里》作为版本数最高的作品,有高达1038种版本。2011年,根据中国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三部曲”是青少年阅读科普科幻课外读物之一。2019年,《海底两万里》被教育部列入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中。2020年4月,《海底两万里》被列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

科技影响

儒勒·凡尔纳的幻想能力对科学发明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潜艇发明者西蒙·莱克在他的自传中第一句话这样写道“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儒勒·凡尔纳很早就幻想到电视,直升飞机,萤虹灯、导弹、坦克、激光、登月火箭、细菌战和潜艇等在后来的时代被广泛运用的科技。儒勒·凡尔纳也因此被世界人民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衍生作品

潜艇命名

20世纪30年代末,在“美国核潜艇之父”海曼·乔治·里科弗的大力推动下,美国首先将核动力研究用于海军舰船的动力推进方面。1948年5月,美国核能委员会和海军部批准了研制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计划。在里科弗的精心领导下,经过长达年半时间的研制,由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亲自命名的“鹦鹉螺号”核潜艇于1954年1月21日下水,核潜艇的名字则取自于《海底两万里》中儒勒·凡尔纳幻想的潜水艇“鹦鹉螺号”。

文学作品

晚清著名新小说家吴趼人的《新石头记》前二十一回写贾宝玉在“现在文明”中的际遇,二十二回到四十回写贾宝玉在虚构的“未来文明”中的际遇。在构想那些飞天入海的旅行时,吴研人受到了《海底旅行》译本的启发,其中贾宝玉乘坐潜水艇漫游海底一段就仿照当了当时《新小说》上发表的译作《海底旅行》。宝玉乘坐一艘状似巨鲸的潜水艇,航行海底两万里;由南极到北极,看尽奇观异景,珍禽怪兽。

影视作品

作品评价

日本翻译学家柳田泉:“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始终贯穿着科学发明与发现,即使是普通的冒险、探险故事,也伴随着对科学的关注。”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使我赞赏不已。构思发人深省,情节引人入胜,在这一方面,凡尔纳是个大师。”

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凡尔纳的作品完全有资格列入世界十大文学名著的前列。”

参考资料

..2023-01-13

..2023-01-13

海底两万里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获奖情况.豆瓣电影.2023-01-13

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1905电影网.2023-01-13

《海底两万里》真人版剧集开机 讲述尼莫船长起源.1905电影网.2023-01-13

蓝宝石之谜 ふしぎの海のナディア (1990).豆瓣电影.2023-01-13

海底两万里 (豆瓣).豆瓣电影.2023-01-13

海底两万里 (豆瓣).豆瓣电影.2023-01-13

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1905电影网.2023-01-13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1905电影网.2023-01-13

海底两万里.豆瓣读书.2023-01-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