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惠陵又叫汉昭烈墓、刘备墓,位于成都武侯祠的西侧,占地面积80亩(53333平方米),是刘备皇帝刘备的陵寝(陵墓),甘夫人和武烈皇后也先后合葬于此,为夫妻三人合葬墓。
惠陵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章武三年二月(223年),刘备病逝,汉惠墓随即开始建造。惠陵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下地宫部分至今未被发掘;地上部分陵封土高2米,周长180米,为圆形,墓冢四周围墙环绕。惠陵陵区建筑排列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另有武侯祠位于惠陵东偏南、汉昭烈庙西偏南,三者呈倒品字形,各自分立,自成一体。
惠陵历经多次毁坏修复。晋惠帝时期,在少城内修建成都武侯祠,魏晋南北朝时武侯祠被迁至汉惠陵所在地成都市。南齐的高帝萧道成时期,惠陵基前寝殿得到扩建,但规模较小。唐代,改造武侯祠,并设立了守陵户。明代,惠陵旁的武侯祠被废,重修汉昭烈庙,诸葛亮等人的塑像祀奉于庙内,形成了君臣同祀一庙的局面。明清时期,惠陵遭受战火,至康熙帝时,封土高度明显降低。后武侯祠重建,实现了君臣合祀的格局,保留至今。民国时期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惠陵封土仍然可以登顶,1978年后,为保护惠陵,采取了封闭墓冢封土周围通道和不准登顶等措施。
汉惠陵所在武侯祠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于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历史沿革
营建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夫人因病去世,刘备将她安葬在南郡(今湖北江陵县)。建安二十六年四月(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为蜀汉皇帝。他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并决定将甘夫人的遗骨迁入四川成都。
章武三年二月(223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备在永安行宫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五月,刘备的遗体从永安运回成都市,太子刘禅在成都继位为帝,追谥刘备为昭烈皇帝,并将其及甘夫人安葬于成都。同年八月,他的陵墓被称为“惠陵”。二十二年后,吴夫人也病逝,她的遗体也与刘备合葬于惠陵,并追谥为“吴皇后”。
历代毁坏修葺
司马衷时期,李雄在少城修建武侯祠。魏晋南北朝时,武侯祠被迁至汉惠陵所在地成都市。南齐高帝萧道成在位时,为纪念刘备,令刺史傅琰扩建惠陵基前寝殿,建成了一座纪念祠宇——先主祠。修建的祠宇规模较小,后由相国李回进行改造,并修建了四面坛屋和其他附属建筑,并设立了守陵户。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朱椿朱椿主张“君臣宜一体”,废弃了惠陵旁的武侯祠,并重修了汉昭烈庙,将诸葛亮的塑像塑入汉昭烈庙内。此外,四川省的官员还将刘谌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以及在守卫关口时牺牲的傅佥一同祀奉于庙内,从而形成了君臣同祀一庙的局面。从此,惠陵、汉昭烈庙等区域被纳入其中,统称为“武侯祠”。
惠陵在明清时期遭受了战火的破坏,康熙七年之前,惠陵的封土受损严重,土堆高度明显降低。清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四川按察使宋可发主持重建了武侯祠,形成了前殿(汉昭烈殿)和后殿(诸葛亮殿)两个独立的殿堂,并以朝廷礼仪处理前殿,以家庭礼仪处理后殿,实现了君臣合祀的格局,至今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形式。
近现代保护
从民国时期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惠陵封土仍然可以登顶,这种情况持续到1978年。此后,采取了封闭墓冢封土周围通道和不准登顶等措施来保护惠陵的封土。
历代祭祀
唐朝李回公元847年至859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市尹。他认为南齐时整修的刘备陵庙小气,于是进行了“更改,置守陵户,四时祭祀”。他扩建了刘备陵园,并开始设置专门的守陵户,规定了一年四季的祭祀、祭典。宋代“护以垣塘,限禁樵牧”,明代则有春秋两季的祭奠。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汉惠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31号的成都武侯祠的西侧,西与武侯祠中的静远堂为邻,锦里古街环绕汉惠陵东、北两侧。
气候
汉惠陵所在地位于成都市,该地区热量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积温达到5000℃以上,持续时间超过250天。夏季长达100-110天,春季比秋季更长,冬季为90-95天。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5℃以上,很少出现霜雪,没有积雪现象。无霜期长达270-280天。四季适宜农作物种植,冬季作物和中亚热带林木能够安全越冬。年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间。夏季多暴雨和洪涝灾害。
地形地貌
汉惠陵所在地位于成都市,其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地区主要是深丘和山地,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是大邑县西岭镇的大雪塘(苗基岭),海拔高达5364米。东部地区则是四川盆地的盆底平原,由岷江、湔江等江河的冲积形成。这一地区是成都平原的核心地带,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海拔一般在750米左右,最低处在简阳市沱江出市域处的河岸,海拔仅为359米。成都市的地形地貌,大约三分之一是平原,三分之一是丘陵,三分之一是高山。
地质
汉惠陵所在地位于,其于华南板块西缘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和成都叫陷的结合部,东南侧为川中隆起。成都凹陷夹在龙门山断裂和龙泉山脉断裂之间,凹陷轴线的走向为北东28°,而龙泉山主体构造的走向为北东25°。板块的发育和排列相对有序。凹陷的基底是中元古界的浅变质火山和沉积岩系,凹陷中心位于新繁一带。在三叠纪末期,印支运动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开始抬升,初步形成了四川盆地。这导致该区由海相沉积历史转变为陆相冲积阶段。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脉运动期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多次发生活动,造成叫陷边缘堆积了多层冲积扇砾岩。主要的构造单元包括龙门山褶断带、龙泉山脉褶断带和成都市凹陷。
水文
汉惠陵所在地位于成都市,该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为89.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8.63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为90.70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后)。成都市位于长江水系岷江及沱江流域,岷江及沱江的干流穿过市区。岷江干流长96千米,沱江干流长146千米,岷江与沱江流域的面积分别占55%和45%。由于成都市地势较高,岷江过境水便于自流引用。
陵墓布局
汉惠陵、武侯祠(惠陵东偏南)、汉昭烈庙(惠陵西偏南)三处建筑群呈倒品字形,各自分立,自成一体。汉惠陵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下定陵地下宫殿部分至今未被发掘;地上部分陵高20米,周长180米,有砖墙绕陵一周。陵基南向,占地约3亩。陵前有1石碑,上书“刘备之陵”系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立。地上陵园及其相关建筑位于武侯祠的西侧,形成了两组四合院建筑。其是按照北方朝拜的传统,陵墓建筑自成一体,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排列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基本与武侯祠主体建筑平行。还有桂荷楼观星楼、船房、爱树山房、月桂轩、听鹂馆、广益堂等附属建筑分布在汉惠陵主体建筑两侧。
主要遗址
照壁
照壁位于汉惠陵最前方,遮蔽着陵园。照壁的长度为10米,高度为5米,正中央嵌有菱形石雕,上面雕刻着双龙戏珠,四个角上的石雕则是蝙蝠,与菱形石雕形成了对比。
栅栏门
栅栏门是刘备墓的入口,位于照壁之后,栅栏门面宽12米,进深7米,共分为三个开间。正中间的一间门柱上悬挂有对联,上方还有写着“汉昭烈陵”的匾额。两侧竖立着木栅栏,既起到隔离内外的作用,又不妨碍观赏。
寝殿
寝殿位于神道的尽头,是过去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其是一座建筑面阔11米,进深8米,建在高0.4米的台基上。在寝殿的左右两壁上嵌有三块石碑,这些题记是后人为惠陵留下的。寝殿内正中置有一座明代铸造的三足大铁鼎,它采用鼓腹双耳的造型,口径为0.7米,高度为1.24米。在寝殿之后,还有一座阙坊建筑,它于康熙帝七年(公元1668年)建造,正中央镶嵌有一块墓碑。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清朝时期进行的重建,阙坊的弧形碑帽上雕刻了双龙抢宝的彩绘浮雕图案,碑身正中阴刻着楷体字“汉昭烈皇帝之陵”,共七个字。
汉昭烈庙
刘备(刘备)庙位于南城7.5千米的楼桑庙,始建于唐朝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庙内的神像均为木雕,前殿的神像高约丈余。后殿中的昭烈塑像是由元朝的刘元所塑,殿中还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庞统以及甘、糜夫人的塑像。
庙中还有一块刻有《风雨竹》的碑,长约三尺,宽约一尺半,呈横幅状,碑上刻有两丛劲竹,左边一丛青竿竹倾斜,如被狂风吹拂,名为“风竹”,右边一丛竹叶下垂,似遭暴雨淋浇,名为“雨竹”。这块碑最初看起来像一幅竹画,但仔细观察则是关羽所作的《风雨竹》诗。碑的右上角刻有“汉关夫子手笔”的字样。传说中国最早擅长画竹的人就是三国时期的关羽,现在这块碑已经移至涿县文化馆,保存状况良好。
保护与开发
保护
1963年后,惠陵的西厢房改为饭馆,并由成都市西城区饮食公司经营。1988年,位于惠陵西厢房的饭馆搬出后,经国家文物局拨款改建为文物资料库房。20世纪90年代初期,惠陵的封土残径约40米,残高10米,边缘不清晰,但墙外的地面并未高于垣墙。1992年11月,恢复惠陵前神道之东厢房的工程动工,1993年3月竣工。平房屋面铺筒瓦五开间,建筑面积324平方米。1996年,对神道石刻进行了恢复,并修复了汉惠陵的照壁和栅栏门。同时,沿惠陵的墓冢周边用条石增砌了1.5米高的挡土墙,新修石保坎计90立方米,在墓家周围修筑了排水沟并修筑了环墓甬道青石板路1002平方米。余土回填至墓家上,土堆的高度有所恢复。此后,游人仍可沿封土周围参观,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登顶造成的惠陵封土下塌、流失。
开发
1961年,国务院公布汉惠陵所在的武侯祠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此后,迁入清代修建的祭祀刘、关、张的“三义庙”,修建仿古一条街“锦里”,合并了南郊公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惠陵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区、文化体验区和锦里民俗区的格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230亩),为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及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墓葬所在地争议
奉节说
郭沫若1961年在奉节考察时认为,刘备死在气温极高的夏天,从奉节到成都市逆水而上至少要30多天时间。因此他认为,刘备墓在奉节的可能性比较大。
1985年,陈剑提出刘备尸体葬在奉节说。他有三条理由:由于炎热的气候条件,刘备的尸体无法运送到成都。《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中记录着:“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从成都到永安……先主病重,将孤儿托付给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季四月租住在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另外还提到:“五月,梓宫从永安返回成都,一直到秋季,八月才葬于惠陵。”这意味着刘备在旧历四月病逝,五月开始运送,八月到达成都市安葬,整个过程历时三个月。然而,根据科学原理,这种说法难以成立。
第二,根据《三国志·蜀志·二主妃子传》的记载,甘夫人是刘备的妻子,原葬于南郡,后被迁葬到蜀地。刘备去世后,丞相亮上奏将她与刘备合葬,并给予尊号。根据史书记述,刘备和甘皇后是合葬的,这符合刘备生前的遗愿,并得到了后主刘禅的批准。然而,在成都并没有甘夫人的墓地。相反,在奉节县府第二招待所处,存在着一个甘夫人的墓地。墓地由条石围成圆锥形,上方有八角亭盖,墓前立有石碑。碑文上写着“汉昭烈甘皇后之墓”。然而,这座墓地在历史上多次搬迁和毁损,碑文也遭到剥蚀和毁损。虽然墓地的具体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存的遗迹,可以推测甘夫人的真正墓葬可能就在奉节县。
第三,近年来在奉节城内出现了多处人工隧道入口,类似于墓道,并且这些隧道的走向都指向现在的奉节县人民政府大院。文物控测队曾使用超声波进行物探,发现在大院地下深处埋藏着两个建筑结构,长度分别为13米到15米,高度为5米。陈剑认为,这很可能就是刘备和甘夫人真正的墓葬。
成都说
1998年7月3日在武侯桐内的广益堂举行“刘备墓在成都”学术研讨会,参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刘备就葬在成都。他们指出,《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等记述蜀汉历史的史籍都是可靠的;刘备于公元233年四月农历死于永安行宫(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五月将其灵柩运回成都市,八月葬于惠陵。《三国志》还记载了刘备妃嫔合葬的情况。《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蜀汉生活了30年,还是蜀汉的官员,他一定清楚刘备的葬地。此外,历代都推崇陈寿为“有良史之才”,他的“史德”高尚,记载史实严肃而慎重,毫无疑问。
彭山说
刘备的墓可能位于四川彭山的莲花坝。这个说法认为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刘备的“衣冠冢”,而真正的葬身之地在莲花村。
根据三苏祠博物馆文物专家何家治的观点,尽管彭山和武侯祠都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出土文物,但根据现有资料推测,刘备的墓可能位于彭山的可能性更大。何家治指出,彭山一直有一个明皇陵被认为是刘备的墓地。在过去,从成都市到彭山莲花村只需要半天时间,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此外,彭山的牧马山是刘备养马的场所,而刘备手下的四位亲信都来自彭山,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彭山曾经被称为武阳,是成都的南大门,拥有4000多座江口崖墓,而且彭山还是彭祖墓所在地,这表明彭山的风水条件非同寻常。何家治指出,汉代的易经学相对较为发达,选择一个风水不好的地方来安葬帝王是不合逻辑的。眉山市收藏专家杨培珍也表示,可以确定的是,作为皇族的刘备没有资格被葬在风水宝地上,他可以陪葬帝王,但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按照武侯祠的说法,即使武侯祠和汉昭烈庙以前是分开的,距离也不符合逻辑,太过短暂。2010年1月14日,眉山市政协副主席张忠全认为,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刘备的墓在彭山的可能性比在武侯祠更大。
根据眉山市文体局调研员王晋川的观点,彭山县牧马乡以前叫皇坟乡,在乡级撤销并改为镇级后,才改名为牧马乡。根据墓的形制来看,墓内可能是一个王建的墓。此外,有关刘备墓在彭山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不是毫无根据的。尽管这个墓曾多次被盗墓贼光顾。王晋川表示,过去有很多关于刘备墓葬在川内许多地方的说法,但大部分都可以排除。根据古代皇帝下葬的惯例,除非有特殊原因,皇帝要么被葬在自己的家乡,要么选择一个风水宝地。综合以上三点观点,再考虑彭山莲花村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刘备墓在彭山的可能性较大。至于武侯祠的刘备墓,王晋川明确表示,无论何朝何代,丞相都没有资格与帝王合葬在一起。
相关故事
传说有一群盗墓贼企图盗取汉惠陵中的金银财宝,他们在夜晚偷偷来到墓地,凿开了通往墓室的洞穴。然而,他们却发现墓室内灯火通明,刘备正在和另一人下棋,旁边还有十名身披甲、手执长矛的卫士。盗贼们收到惊吓,下跪求饶,但刘备却只问他们是否喝酒,然后示意卫士给予他们酒和玉带。盗贼们喝下酒后,却发现酒变成了漆,粘住了他们的嘴,玉带变成了巨蛇,缠住了他们。当他们回头时,洞穴已经消失了。据说此后再也没有人敢触汉惠陵的一草一木。
参考资料
前言.成都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2023-10-30
导览及展览.武侯祠博物馆官网.2023-10-31
《武侯祠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变化》.成都武侯祠.2023-03-31
导览及展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11-25
寻秘丨武侯祠为何搬进了汉昭烈庙.成都市政协.2023-10-18
导览及展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23-11-01
气候.成都市人民政府.2023-11-01
地理位置.成都市人民政府.2023-11-18
自然资源.成都市人民政府.2023-11-18
刘备墓在彭山因风水好?专家称“县志不可靠”(2)——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