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维克多·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年-1885年)的代表作品之一,成书于1831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巴黎圣母院》以1482年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以吉普赛姑娘埃斯梅拉达、副主教克洛德以及敲钟人卡西莫多之间的关系为主线,讲述了道貌岸然的克洛德为了私欲迫害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但是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为救爱人埃斯梅拉达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以浓郁的浪漫主义笔调,出色地描绘了中世纪巴黎色彩斑斓的生活风貌、各色人等。热情讴歌了吉普赛姑娘与敲钟人高贵的人性,赞美了下层贫民友爱互助、勇敢正直的优良品格,深刻鞭挞了卫队长与副主教的虚伪与卑下,对禁欲主义的伪善和上层社会的冷酷、残暴、昏庸予以无情的揭露。《巴黎圣母院》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创作背景
小说写于1830年“七月革命”时期,人民不堪忍受波旁王室在当时的统治,起而反抗专制,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封建制度摇摇欲坠。在这一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维克多·雨果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沉寂,同时他的创作也有了停滞。这段时期,雨果思考了浪漫主义对于社会的影响,他对于底层人民的想法终于改变。同情并不能解决问题,行动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正如15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运动抨击了当时的社会。雨果便使用15世纪的巴黎社会来反映19世纪的状况,他受到了“七月革命”的伟大精神的影响,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王朝及天主教会的憎恨写入了作品中,赋予了这部小说鲜明的现实意义,用历史事件从侧面反映现实社会。
《巴黎圣母院》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为路易十一统治的末年,处于动荡激昂的时代的交替点。路易十一时期政教勾结,监狱绞架遍布,统治阶级骄横残暴,迫害镇压下层人民,1483年路易十一去世,同时也意味着中世纪的结束。弗朗索瓦一世继位成为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国王。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打击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义,人们普遍开始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作者维克多·雨果以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路易十一时期统治阶级的冷酷虚伪。
雨果认为哥特式建筑不被重视,经常被摧毁以修建新建筑,而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并且巴黎圣母院的正面是一个大写的“H”,和雨果的首字母相同,被他认为可以作为写作灵感。为了让他的同时代人更加重视哥特式建筑的价值,雨果于1828年开始准备《巴黎圣母院》,一些回忆录里记载,雨果每周都会爬一次巴黎圣母院。从1830年9月开始,雨果就一直在赶制这篇小说,最终1831年完成。
内容情节
故事发生在1482年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巴黎。吉普赛少女埃斯梅拉达,她原名阿涅丝,是巴黎社会底层妓女巴格特的私生女,后被调包,被吉普赛人养大,巴格特因为女儿丢失苦等15年。被调换过来的卡西莫多是个弃婴,外形丑陋,被克洛德收养后成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因敲钟被震聋。长大后的爱斯梅拉达美貌无比,吸引了众多男士的钦慕,弓箭队队长福比斯和诗人格兰古瓦,敲钟人卡西莫多和他的监护人大执事克洛德·弗洛罗都十分钟情于她。克洛德在他对埃斯梅拉达的痴迷欲望和巴黎圣母院的规则之间徘徊,最终命令卡西莫多去绑架她。但卡西莫多绑架失败,被福比斯和守卫俘虏,他们救了埃斯梅拉达。埃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
埃斯梅拉达深夜回到巴黎流浪人和乞丐聚居的乞丐王国,甘果瓦不小心闯入流浪汉聚居的领域,将要被处以绞刑,为了解救诗人,埃斯梅拉达挺身而出,甘愿做甘果瓦名义上的妻子,以救下他的性命。第二天,卡西莫多因为绑架被判处鞭刑,连着被打了两个小时,随后又被拉到广场上示众。两天的时间,卡西莫多滴水未进,他想要喝水。埃斯梅拉达看到他口渴,给他喝了一杯水,于是埃斯梅拉达俘获了他的心,卡西莫多为此流下眼泪。而埃斯梅拉达一心爱着福比斯,几星期后,二人约会时福比斯被怀恨在心的克洛德刺伤。克洛德将刺伤人的罪行栽赃给了埃斯梅拉达。埃斯梅拉达被捕,并被指控谋杀福比斯,随后她被判处绞刑。当她被带到绞刑架上时,卡西莫多从巴黎圣母院的钟绳上顺着滑了下来,把她带到大教堂。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如果罪人进入圣母院获得庇护权后,法官就会无权进入教堂去捉拿罪犯,埃斯梅拉达免于被捕
克洛德贼心不死,半夜潜入埃斯梅拉达的住房,遭到卡西莫多痛打。克洛德通知甘果瓦,议会法院已投票决定取消埃斯梅拉达的庇护权,她将被带走执行死刑。乞丐王国首领克洛平听到了甘果瓦的消息,召集群众向大教堂发起冲锋,营救埃斯梅拉达。耳聋的卡西莫多不明所以,奋勇抵抗,趁混乱之际,埃斯梅拉达被克洛德和甘果瓦带走。甘果瓦自知得不到埃斯梅拉达的心,选择带着表演用的小山羊离开了。而克洛德因私下里向埃斯梅拉达威逼求爱被拒绝,将她交给了军队,并亲眼看着她被实施绞刑。绝望的巴格特在绞刑台下认出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也死在绞刑台下。当克洛德看到埃斯梅拉达被绞死大笑时,卡西莫多将他从巴黎圣母院顶层推了下去。由于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卡西莫多从此之后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多年之后,卡西莫多的BOBBIN在沙内尔屋里被发现,卡西莫多躺在埃斯梅拉达身边,默默死去。当守卫试图将拥抱的骷髅拉开时,骷髅都碎成了尘土。
人物角色
埃斯梅拉达
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是一位美丽的街头舞者,善良勇敢,纯洁且富有同情心,是为数不多的向丑陋的卡西莫多表达善意的角色之一。她是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完美人物,丝毫没有世俗的污染,这些品质与当时的封建势力形成了对抗,寄托了雨果的理想和希望,但由于力量微弱,最终无辜的埃斯梅拉达死在了不公的审判之下。
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是一个驼背、独眼、跛脚的畸形人,也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因为他多年一直敲钟,所以成为了聋子。卡西莫多在婴儿时期就被母亲遗弃,在被克洛德收养之后,他学会了认字。卡西莫多在大教堂内的生活单调,敲响钟声和对克洛德的爱和奉献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很少在大教堂外走动,巴黎市民鄙视他的外貌,因此他被选为愚人节的愚人教皇。
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使他远离世界,远离人类,精细的灵魂使他可以和钟声对话。卡西莫多是善感而聪颖的,他的内心柔软而又精细的。他被世界抛弃之后,并没有丧失爱人的能力。善良的卡西莫多一步步地走进埃斯梅拉达的世界。卡西莫多有与外表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好的内心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笔下最为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一。
克洛德
小说的主要反派是巴黎圣母院的大执事克洛德。克洛德“不是一个村野之辈”,他的出身属于“高等市民,小贵族的中产家庭”。父母在他年轻时死于瘟疫,放荡不羁的弟弟杰汉是他唯一的家人。他熟读宗教法规、医学和科学,通晓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语。他凭借真诚、勤奋和实力当上了教区副教主,而且还是当时各个学科领域的权威。克洛德还收养照顾卡西莫多。但是他对埃斯梅拉达的疯狂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包括企图绑架她,导致卡西莫多在广场上被鞭打,克洛德几乎是在嫉妒的愤怒中伤了福比斯,从而导致埃斯梅拉达被处决。
宗教生活使得克洛德的伦理道德观扭曲,他道貌岸然又狡猾,这就使他对埃斯梅拉达产生了一种既爱又恨的矛盾感情,追求真爱的美好愿景与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撕裂了克洛德,他变成了一个疯狂的人。这也就是克洛德残忍对待自己深爱的埃斯梅拉达的深层心理原因。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纠结促使他做出了一系列“阴暗”的行径。
福比斯
福比斯是国王弓箭队的队长,也是小说中的一个小反派。在他将埃斯梅拉达从绑架中救出后,埃斯梅拉达迷恋上了他,他对她也很感兴趣。可是他已经与美丽又小气的芙蓉订婚。在克洛德刺伤他后,他终于停止了这一系列荒唐的行为,但他仍然对埃斯梅拉达抱有不轨之欲,而埃斯梅拉达因为他的冷漠和虚荣被所有人视为杀人未遂。他最后与芙蓉一起过着悲惨的婚姻生活。
福比斯是一个与卡西莫多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他外表俊朗但是内心丑恶。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礼貌。但是后来在军队中沾染了恶习,他朝三暮四,喜欢水性杨花的女人。虚伪又好面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埃斯梅拉达悲惨的命运与他的不负责任有着很大的关系。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一个轻浮无情,自私自利的人物。
主题思想
人道主义
《巴黎圣母院》表达了深切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情受欺压的劳动人民,积极倡导人人平等。维克多·雨果用比照的手法,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猛烈抨击残害人民的封建法制。小说中描写了不论河滩广场还是菜市场,到处密布着铁轮子、石绞台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牢固嵌入地面的刑具,甚至还有把犯人扔进塞纳河的溺刑,展现了封建法制的残暴。而“乞丐王国”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国王克洛班也没有任何特权,要像臣民一样去乞讨。表达了人民对平等的渴望。除此之外,小说通过埃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这两个人物的无私善良,展现出下层社会受到凌辱的人物内心要比上层人物心灵高尚,赞美了崇高的品德。
美学思想
《巴黎圣母院》隐藏的美学思想是通过作品整体体现出来的,维克多·雨果提倡对艺术与美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这是《巴黎圣母院》“美学思想”的核心与灵魂。作者推崇卡西莫多对于埃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身上美丽的畏惧和爱慕,其他人对美丽的觊觎会摧毁美,而卡西莫多不断地守卫他所敬畏的美。与敬畏的对象之间有着距离,同时又渴望与之消融为一体。
教堂本身在小说中起到重要作用,既是故事主题的主要背景,也是故事主题的重点。建筑是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关注点,不仅体现在大教堂本身,而且代表了整个巴黎和欧洲其他地区的艺术流派,巴黎圣母院的审美体现与美学追求,与中世纪的诉求是不谋而合的。与他的其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一样,雨果对处在风口浪尖的极具变化的时代极为感兴趣,愿意将这些变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讴歌美,鞭挞丑
埃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都出身于社会底层,都未受正统的文化教育,都远离中世纪文明中心。埃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都是维克多·雨果笔下的“自然人”。他们和未开化的野蛮人——吉普赛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埃斯梅拉达是由吉普赛人抚养长大的,她没有被宗教的条例所约束,她身上有着“野性美”。卡西莫多是吉普赛人的弃儿。爱情在“自然人”那里,是崇高与圣洁的。而以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克洛德为首的“文明人”那里,爱情是没有灵魂的肉欲,是可以标价的物品,是空虚无聊时的消遣。雨果根植于当时为许多启蒙主义、浪漫主义作家所奉行的历史价值观,即追求自然,回到自然当中去。在这里,真、假、善、恶、美、丑就很自然的获得了具体的文化内涵,即淳朴的“自然”等于真、等于善、等于美。反之,腐朽的“文明”等于假、等于恶、等于丑。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
这部作品的整体风格情节曲折离奇、故事发人深省,这些使得其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维克多·雨果以戏剧的手法写作小说。小说中有很多浪漫主义离奇、夸张的情节。卡西莫多单独一个人就可以抵抗“乞丐王国”的千军万马,诸如此类的离奇夸张的情节,突出了卡西莫多的英勇与善良,不畏惧强权。小说最后,卡西莫多与埃斯梅拉达的“结婚”的情节,更是无法解释的现象,只能存在与想象世界中。人物形象塑造离不开情节描写,浪漫主义创作中非凡的情节为非凡的人物服务。
小说中描绘了乞丐王国、官廷、古建筑等浩大场面,特别是人民起义的壮举敲响了中世纪结束的钟声,在富有浪漫奇幻的笔触下具有史诗气氛。雨果浪漫的想象能够使得巍然壮观的巴黎圣母院拟人化,这座石头建筑注视着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甚至可以与卡西莫多连成一体,卡西莫多能够灵活的在巴黎圣母院高耸峭拔的塔楼爬上爬下,在建筑外雕像间跳跃,巴黎圣母院这座庄严肃穆的大教堂,在雨果的充满浪漫想象的笔下和一个粗鲁丑陋的敲钟人联系起来,俯视着一切。
对比手法
人物自身的对比
埃斯梅拉达是美与善的组合,她的外表美,内心也美。她是理想的人物。埃斯梅拉达是外表美与内心美的结合,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主角。卡西莫多是丑与善的结合,外表丑陋不堪,内心真实善良。他丑得可怕,是所有丑相的结合体。福比斯是英俊与自私的结合,他内心淫秽不堪,外表却明媚俊朗。克洛德是丑与恶的结合,外在狡猾,内心手段极多。
人物与人物的对比
整部作品的主线是善与恶的对照。以埃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为代表的一类人是作品中着力展现的正面人物,是美好人格品质的象征;而以克洛德和福比斯为代表的一类人则是作品大力批判的反面人物,是丑陋人格品质的化身。而这两大类人的对比,以埃斯梅拉达和克洛德组成了作品的主要对比人物。另外,作品中还有两个相对的社会势力,以埃斯梅拉达、卡西莫多为代表的最底层人民,以克洛德、路易政权为代表的有权有势的宗教贵族阶层。
美丑对比
埃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形成了对比;卡西莫多的丑陋与福比斯的英俊的对比;纯洁善良的埃斯梅拉达与肮脏、手段狡猾的克洛德以及风流成性、自私自利的福比斯之间的对比;诸多的美丑对比为《巴黎圣母院》这部书增添了戏剧冲突与深刻的记忆点,具有深刻的内涵。
哥特艺术
哥特艺术的特点通常是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复杂的心理描写、恐怖的极致描写等。卡西莫多刺杀福比斯、埃斯梅拉达行刑被救走,这两处可见故事情节的紧张刺激。而克洛德的情欲挣扎幻想也是角色复杂的心理在哥特艺术中的体现。维克多·雨果还将怪诞恐怖的手法运用和暴力恐怖的元素引入,这导致现实世界的描写不再将其局限于想象。在他描写巴黎圣母院时,这一手法多次使用,巴黎圣母院神秘优雅的结构被神学和美学思想具体化,表达出了浓厚的哥特艺术。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雨果以此为对象开始写作,赋予了巴黎圣母院更多的感情色彩和神秘的光辉,小说的主要角色都与之有着情感联系,“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在巴黎圣母院中长大,副主教克洛德视巴黎圣母院为情感寄托,埃斯梅拉达在此被庇护。在雨果笔下,建筑和人心甚至人的命运发生联系,在这些浓墨重彩的抒写下,哥特小说的艺术氛围弥漫全书。
叙事艺术
多重叙事视角
《巴黎圣母院》中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物的叙述视角并不是局限于单个。有时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有时是外视角,有时是内视角。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因此,形成了“多重视角”的叙述模式。《巴黎圣母院》用外视角塑造人物的外在形象,用内视角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各种视角灵活转换,从内视角转向外视角,从外视角转向全知全能视角。多重视角交替出现,构成了各种视角多重出现的新颖写作手法。各种视角相结合,共同塑造出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百科全书式叙事
《巴黎圣母院》在叙说中世纪主干故事的过程中,穿插着许许多多与主干故事无关的随笔,这些随笔展现了中世纪的风俗民情、宗教王权法律、艺术文化科学。通过叙述角度的转变,随笔的视角也转变,内容更加丰富,“力求更加接近生活”,试图展示多层次、多面性的世界景观,形成了与真实世界十分相似的文学世界,使小说在性质上接近一部百科全书。
作品影响
法国影响
《巴黎圣母院》对法国文学史乃至社会风气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复杂曲折的故事背后代表的是浪漫主义与黑暗宗教势力的强烈反抗。这部作品强调浪漫主义对生命的尊重,即使是一个地位低下且丑陋无比的敲钟人,也依然具有其自身的闪光点,维克多·雨果借助这样一个渺小的人物实现了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强烈的对照,用独特的写作手法登上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巅峰。
小说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并立即再版。《巴黎圣母院》让当时的法国人重新注意到了这座中世纪艺术杰作的大教堂,这本书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刺激了法国新生的历史保护运动,并强烈鼓励哥特式复兴建筑。最终,它促成了19世纪由EugèneViollet-le-Duc领导的巴黎圣母院的重大翻新。
国际影响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维克多·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读者,很多人是通过这部小说认识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一经出版立即被译为英语、德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在各个国家广为流传。
《巴黎圣母院》将“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极致,内容涵盖了真实世界的整个生活,从法国国王到巴黎下水道老鼠,后来这种描写手法被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古斯塔夫·福楼拜和查尔斯·狄更斯等作家所使用。
小说在俄国也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俄国的浪漫主义者们为之着迷。马尔林斯基在给波列沃依的信中写道:“我对雨果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不仅仅才华横溢,简直是一位盖世天才。是的,雨果肩负着整个法国文学的重任。”别林斯基的朋友,瓦彼波特金是世界各国为数众多的另一批“朝圣者”之一,他们甚至手捧着雨果的这部著作登上巴黎圣母院的塔楼。
《巴黎圣母院》一书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形成完整的中译本则是在1923年,一位名叫“俞忽”的译者,将此书首次译成中文,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是当时书译名为《活冤孽》,原著者雨果的译名为“嚣俄”。1928年,曾朴译完《巴黎圣母院》一书,译名为《钟楼怪人》印行后迅即风行中国。1949陈敬容译的《巴黎圣母院》更受读者青睐,成为之后70年来此书的中译本通行译名,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改编,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于1998年在巴黎首演,首演后观众好评如潮,随后《巴黎圣母院》的魅力席卷欧洲,在法语系国家连演130场,在世界各地受到欢迎。《巴黎圣母院》音乐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与世界“四大音乐剧”齐名的优秀音乐剧作品。
作品评价
法国文艺学家亨利·吉勒曼:《巴黎圣母院》获得极大的成功,致使米什莱在1833年撰写《中世纪历史》时,提起这座古老的教堂,就这样写道:“某个人在这座建筑上留下深深的狮爪印,此后,谁也不会贸然触碰了。”
巴金: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作品中,(我)学到了“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事物”的品质,学到了“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民融合在一起”。
伊瓦肖娃评价道:这部小说中现实主义成分的出现,证明艺术家的思想提高,证明他对现实和历史进步力量的了解更深刻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伟大的诗人和公民在这部小说中显示了非凡的才华,以如此丰满的艺术力表现了他这部史诗的基本思想,使得它在全世界不胫而走,人人以一读为快。
衍生作品
1939年由威廉·迪亚特尔导演的英语电影《巴黎圣母院》上映。由查尔斯·劳顿、塞德里克·哈德威克、玛琳·奥哈拉主演。
1956年由让·德拉努瓦导演的法语电影《巴黎圣母院》上映。由吉娜·劳洛勃丽吉达、安东尼·奎恩、让·达奈、阿兰·居尼、罗伯特·赫希主演。
1967年法国芭蕾舞《巴黎圣母院》,罗兰·佩蒂编舞的现代芭蕾舞剧。
1976年英国戏剧电影《巴黎圣母院》。
1982年美国电视电影《钟楼怪人》,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主演的影片。
1997年由彼得·梅达克导演的英语电影《钟楼怪人》上映。由曼迪·帕廷金、理查德·哈里斯、萨尔玛·海耶克主演。
1998年由Gilles Maheu导演的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上映。由海伦娜·赛加拉、加劳、丹尼尔·拉沃伊、布鲁诺·佩尔蒂埃、帕特里克·费欧里、拉克·默维尔、朱丽叶·泽纳缇主演。
参考资料
巴黎圣母院.豆瓣电影.2023-02-24
巴黎圣母院.豆瓣电影.2023-02-24
巴黎圣母院.豆瓣电影.2023-02-24
巴黎圣母院.豆瓣电影.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