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吃遍中国

巴陵从事美食散文创作十余年,曾在十数家报刊开设专栏、专版、专题。《一本书吃遍中国》是巴陵对近十年来美食散文的精选,作品在挖掘地方美食的历史文化后,通过品味感知美食的味道,把读者带入一个滋味的世界。

巴陵与大酒店从业人员(湘菜名厨)过从甚密,关注饮食原材料及其历史文化,主要挖掘地方美食的饮食文化,表现美食的历史文化和品味美食的味道。特别是巴陵的味觉功能十分敏锐,能够感触及其细微的区别和抓住独有的味色,形成独特的文字,让人读后想吃,吃后回味。岳阳市曾为全国各地到长沙市品味的文化界食客解说长沙美食、湖南省美食,食客听后食欲大增,满嘴生津。巴陵的每一篇美食文章都涉及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人文地理、食材、味觉、制作方法和人际交往等内容,注重美食的人文和历史,传达当地的风土民情,形成文化大餐。《一本书吃遍中国》集合了人文地理、美食、菜谱、旅游等书的优点,形成巴陵食经。

《一本书吃遍中国》以地域来挖掘饮食文化和食材,讲述饮食中的故事和文化,达到一种食即文化的标准。写作本书的目的是挖掘各地的地方美食资源,为大厨和食客寻找食材,把民间美食推荐到都市、乃至全世界,提供给大家了解和品味。

图书信息

《一本书吃遍中国》,巴陵 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书号ISBN978-7-5164-0134-7,定价:32.80元。

内容介绍

全国三大美食家,北京市古清生,主要是写旅游中偶遇的美食,游走性比较强,用叙述的流畅美食的味道;广州市沈宏非,生活在大都市,主要写酒店美食,多加入男女关系,被称为饮食男女;长沙市巴陵,与大酒店从业人员(湘菜名厨)过从甚密,关注饮食原材料及其历史文化,主要挖掘地方美食的饮食文化,表现美食的历史文化和品味美食的味道。特别是巴陵的味觉十分敏锐,能够感触细微的区别和抓住独有的味色,形成独特的文字,让人读后想吃,吃后回味。巴陵曾为各地到长沙品味的食客解说长沙美食,食客听后食欲大增,满嘴生津。

巴陵从事美食散文创作十余年,创作了五十余万字的美食散文作品,曾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开设专栏。本书是巴陵近十年来的美食散文精选,作品在挖掘地方美食的历史文化后,通过作者的品味,感知美食的味道,把读者带入一个滋味世界,遨游在美食在海洋。

作者介绍

:方八另,笔名巴陵。1979年12月生,新化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美食旅游专栏作家。1996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美国的《新丝语》杂志、香港特别行政区《黑白》文学期刊发表巴陵专栏,在马来西亚的《千岛日报》、香港《大公报》、及国内的《青年文学》、《当代人》、《读者》等文学期刊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福建日报》、《山西日报》、《安徽日报》、《云南日报》、《湖南日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重庆晚报》、《钱江晚报》、《福州晚报》、《合肥晚报》、《武汉晚报》、《燕赵晚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三湘都市报》等报纸发表文学作品3000余篇(首)。曾在《安庆晚报》、《呼和浩特晚报》、《科学与文化》、《四川航空》、《车友报》、《航空画报》等报刊开辟美食散文专栏、专版、专题,在《饮食科学》、《医食参考》等报刊发表美食文章较多。《湖南省旅游志》主笔,出版《秋声高处》、《村庄散记》、《尝遍大中国》、《尝遍大中国(二)》、《一本书吃遍中国》等散文集,主编丛书十余种。

封底推荐

巴陵与当地人、厨师打成一片,这种深入的体验,让他的文章更真实,更富细节,读者能读出每道菜的背后故事。

——徐上峰《味觉的美学审视》

方八另在文学湘军中扛起食文化旗帜,基于洞庭湖,或者湘江,融汇天南地北之食。方八另一路走着,一路品着,一路写着,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心态。

——古清生《美食湘军方八另》

巴陵文笔清新,意蕴深沉。从书中文章的标题看,像是一个菜单,可一看内容,却发现每个看似简单的菜单式标题下,却都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美食故事,有作者亲身亲历的,也有作者研习考究的,读来情真意切,收获颇多。可以说,此书既是一部美食著作,又是一部旅行佳作。巴陵说:“人生如美食,都需要自己去品味和尝试,真正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吃,最能让人看到人性的一面。吃出味,体现了作者对于吃的研究和吃的艺术追求,古今美食家如此,巴陵亦如此。

——北雁《藏在味蕾里的人文》

目录

第一辑  鱼味无穷

橘子洲黄鸭叫

浏阳手撕鱼

南方烤鱼

赤壁长江鱼

翠玉鱼皮

鱼嘴巴的冬天

米酒涝鱼

梧州市石鼓鱼

不死鸟苗鱼

鱼刺忧伤

鱼片飘香

鱼跃岳阳楼

第二辑  鸡鸭成群

珠梅鸡

涟源珠梅鸡

东安子鸡

宁远血鸭

益阳市黄焖鸡

安庆市口水鸡

黄州水煮

风味鸭寸骨

北正街的啤酒鸭

板栗炖鸡

水果清香鸭肉

钱粮湖家鸭

梅山雷打鸭

凤凰血粑鸭

南京野水鸭

江永县田螺鸡

成都市鸭舌

第三辑  茶语酒香

高椅油茶

侗寨苦酒

安化擂茶

香馨普洱

黑茶故里

新化欢茶

江华冬梨子茶

禅茶

兰州八宝盖碗茶

青海茯茶

天香云翠

成都茶味

蒙洱茶

渠江皇家薄片

奉家米茶

湘阴姜盐茶

罗布麻

衡山南岳云雾茶

衡阳湖之酒

新化水酒

品酒养性怡情

第四辑  肉肆酱香

马蹄香

广汉市兔头

过年腊肉

临钵子肥肠

豆腐拌肉

思乡的辣椒炒肉

流落湖湘的川菜——猪脚王

牛骨头文化

感受雄性牛鞭

邵阳市猪血丸子

记忆里的红烧肉

家庭风格的湖南扣肉

侗寨腌肉

衡东县头碗

第五辑  西部食旅

敦煌酱驴肉黄面

豌豆颠的颜色欲望

兰州马子禄拉面

敦煌洋芋粉

兰州市酸辣羊蹄筋

马大胡子羊羔肉式样

格尔木市羊杂

敦煌酒枣

第六辑  清汤寡水

宁德市名菜佛跳墙

蟹王鱼皮

南京哧啦

青瓜清汤

金城灰豆汤

豆花

厨房汤补

青海省麦仁粥

西北羊杂碎汤

芋糊清色

一碗情深

株洲市杂菜汤

第七辑  名优杂食

飘香长沙城的臭豆腐

品味南瓜

蔡记泉州卤面

堕落街口味虾

"高贵"的马齿苋

糯藕

黔城镇美食古韵

豆腐年代

长沙市冬天一锅涮

合肥市小龙虾

江永香芋

十月红薯香

广汉市金丝面

麻糖

南岳豆腐煲

永丰辣酱

桂林米粉

洋芋饭

辰溪酸萝卜

靖港镇豆腐

南溪豆腐

津市牛肉粉

第八辑  副谈饮食

冰清如柚

一个柑橘的思想

爱似盐水凤梨

西瓜清凉

苦爽青莲

人生如滋味

美食危机与机遇

亲福皆美味

时尚美味王子

图书评论

人文历史中的旅食风情

——读巴陵的《一本书吃遍中国》

文/黄湘琳

如果说旅游是种生活休闲,那么旅食则是种人生休闲。同样是在路上的状态,只是旅食多了份探索与品味罢了,除了眼前的秀色可餐,还有舌尖上的风流惬意和回味。

都说一本好书像扇窗子,能给读者开启一窗未知地域的风景。读《一本书吃遍中国》给了我一段充满温情、友爱和深厚人文历史的美食之旅。合上书本,我依旧思绪纷飞,脑海里飘满了大江南北的茶语酒香和各色菜肴的鲜香爽口,久久难于释怀。

旅食是一种生活状态,巴陵以一颗赤子之心行走在中国的苍茫大地上,满心虔诚,只做一个诚实的品尝者,脚步深入几千年前的蚩尤部落文明故地,深入古老的苗、侗、瑶少数民族聚居地,行走在戈壁荒漠或江南古镇的小巷子里,舌尖上带着探索、品位、钻研与耐性,专注而细致的感受茹毛饮血时代传承下来的最原始的美食滋味。

旅食是种细心的寻找,人类的灵魂本质里,或许都有一种浓厚的故乡情结、同类情节,为此,人生总处在不断寻找与追求的路上,历史的车轮碾过,寻找变得浓烈而寂寞,但因为有美食为伴,追寻的路上尽管风尘仆仆,却也恋恋风尘,且让这风尘里更增添了一份风情。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花样繁多,品种各异,而对于四季的美食品味,巴陵自有一番体会和感悟,缔结着垂涎欲滴的美食文字。

在万物新生的人间四月天,聚三五好友于橘子洲头,临江而立,目染苍生,天地开阔,江波沉浮,这是吃橘子洲黄鸭叫的最好时节。老板端上鲜香的黄鸭叫,好友们开怀畅饮、大块朵颐,美食美景,美酒美诗,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鱼味无穷。人生得此佳境,夫复何求?

或者在初夏的傍晚,清风朗月,疏星点缀,与朋友家人围在夜宵摊点的小桌上,就着浓厚的温情氛围吃一顿南方烤鱼。一方水土养一方鲜鱼,一方文化养一方食客。南方烤鱼精致细腻,浓香四溢;北方烤鱼简单大方,清淡鲜美。一个用长江水烹,一个用黄河焖煮,水土服,则美味出。巴陵说,烤鱼出生薄弱,起初是上不了厅堂的菜,委委屈屈的出现在夜宵摊点和路边小吃店,像个露宿街头的孩子,随着经济繁荣、饮食业发展,才重新搬上餐桌。巴陵在字里行间的悲悯意识和人文情怀无不让人为之动容,地方小吃的繁盛也与经济发展、社会兴衰联系密切,一荣俱荣,一衰百衰。菜品如此,民生何为?

寒秋腊月里,还是三三两两的朋友聚在一起,在家围炉烤火,聚众闲谈,桌上摆满酒品佳肴,最是少不了一盘万蟹楼大闸蟹或鱼嘴巴,在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中,话人生,皆笑语。

有鱼嘴巴的冬天,不寒冷;有飘香鱼片的日子,令人赏心悦目;而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甜酒涝鱼与浏阳手撕鱼,则吃的是与妻子的美好姻缘和夫妻恩爱,是家庭的幸福和温暖。还有梧州石鼓鱼与凤凰苗鱼,是在山水间品尝河鱼,配着土著的人文风情,食客在神清气爽与眉开眼笑间,吃的是异域风情和人文历史。

巴陵说起鱼席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妙笔生辉之下,让人满口生津,垂涎欲滴。

在《一本书吃遍中国》中,巴陵提倡,美食只有到民间去吃,味道才正宗,山珍海味不如原汁原味。岳阳市在旅食路上,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探索和对美食的享受,更是对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敦煌酒枣里,让人感慨的是劳动人们的美食智慧;从黄州水煮鸭油腻的汤里,看到了人的欲望与追求;下雪天,凤凰血耙鸭里浓浓的雪味和血味,安庆口水鸡里的冷色格调,长沙市北正街啤酒鸭脖里的小资情调和月色风情等等,一道道美食就是一件件民间艺术品,不仅色香味形俱全,工艺精湛,巧夺天工,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有时间和历史的承载,才有民间百年不变、千年经典的美食传承。民间是最接近地气的地方,是历史和人文发展的根源。茹毛饮血时代传承下来的美食,至今让人赞不绝口。真正的经典来自土地与历史的融合,融入了民族的血性与人文的厚重,所以经久不衰,亘古不化。

酒肆肉香里,过年腊肉吃的是游子对家乡浓烈的年味的怀念,吃着牛肚花,品味梅山古地的风情,很多味蕾是与成长成正比的,童年里的美味记忆,在长大后,反而愈加清晰诱人,因为那是经过时间的酝酿和变迁保存下来的菁华,隔了时空,隔了事变,依然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或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段沉醉于诗酒茶的岁月,那是一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少情怀,也是一段捏花微笑的年少过往,不管是“斗酒十千恣欢虐”,还是“隔篱呼取尽馀杯”,亦或是“酒醒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瓯茶”,美酒营造气氛,茗品营造心境,都是闲情雅趣、修身养性之物,但终随着年岁渐长,心态平和之后,口味开始淡了,欲望也没了。回归清汤寡水,生命似有一种返璞归真之意。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一本书吃遍中国》中菜品的详细制作过程、作料配制,细腻的味觉感受与品尝手法,好口碑美食店家的详细地址等,这不仅是一本美食散文,也是一部集厨艺、尝艺及美食藏地于一体的实用教材。

在旅食的途中,如果你遇到巴陵在某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地方小吃摊上,专注而认真的品尝某种地方小吃,缄默无言,眉头紧锁时,请不要误会他的沉默,此时,他只有满心欢喜。

酷暑的“美餐”

——读巴陵的《一本书吃遍中国》

文/朱文科

七月的午后,烈日炎炎,酷热难耐,远方好友巴陵送来了一道“美餐”,带给我一顿愉悦的饱食。

光看菜单,丰盛之极,让人满嘴生津,胃口大开:有鱼,浏阳手撕鱼、甜酒涝鱼、凤凰苗鱼、赤壁长江鱼等;有肉,红烧肉、扣肉、侗寨腌肉、豆腐拌肉等;有鸡,珠梅鸡、东安子鸡、益阳黄焖鸡、安庆口水鸡、江永田螺鸡等;有鸭,啤酒鸭宁远血鸭、梅山雷打鸭、成都鸭舌等。还有酒,衡阳湖子酒、新化水酒、侗寨苦酒、冰冻啤酒;还有茶,安化擂茶普洱市、江华冬梨子茶、奉家米茶、衡阳云雾茶;还有西部美食、汤、名优小吃。任凭多大的肚子,多大的海量,也不可能一餐吃完。于是,只能挑食一点,初尝一点,品味一点,夏日的暑气,让“美餐”的幽香,驱赶得无踪无影,整个身心沉浸于浓浓的美味之中。

这道“美餐”,也让人眼界大开,见识大长。一餐入肚,知道了郴州市的甜酒涝鱼是先腌后焙再油炸,品味出安庆口水鸡与其他地方的鸡不同之处,明白了凤凰血粑鸭的基酒是糯米猪血丸子和新鲜鸭肉,发现了江永田螺有炒、烧、煮、炖、煨多种吃法,了解到新化和安化是产南岳云雾茶的好地方,懂得了牛肚花的奇异香味乃山苍子油

这道美餐,名曰《一本书吃遍中国》,主厨者,巴陵也。巴陵大名方八另,新化县走出的青年作家。我们因文学而结缘,交往多年。我很喜欢他的散文,却未曾注意到他在挖掘地方美食方面会有如此大的成果。一餐《尝遍大中国》,让我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感佩。这道美餐,色香味俱全,清新、精美,情真意切,乃真性情,乃高品位,乃别具一格。由此让我心生惭愧,多年来我喜爱游山玩水,吃过很多风味不同的地方特色菜,写过不少旅游散文,却一直忽视了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忽略了藏在味蕾里的人文。

中国古老的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在中国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代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无独有偶,最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个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而巴陵的《一本书吃遍中国》,让我对于中国美食文化、风土人情有更深入的体会。真感谢巴陵兄,送我这顿“美餐”。一篇篇对美食绘声绘色的描写,一份份在美食中体会出的好心情,让人们在享受文字之美的同时,不经意就勾起了对美食的向往。

期待《一本书吃遍中国》这道“美餐”香飘中外,陶醉更多的读者。(970字)

美味不胜收

——读巴陵《一本书吃遍中国》

文/刘海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我国数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普通老百姓能一日饱食一顿或数餐,可谓大饱口福。可如今,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人们吃饱已经不是什么苛求了,吃好那才是口福。然而,如何去吃好?怎样一饱口福?巴陵先生的美食散文集《尝遍大中国》可以让您如愿以偿。细读品读巴陵先生的美食散文,让人徜徉在美文艺术殿堂的同时,直教人大开胃口、大开眼界:不仅能间接感受各地的美味佳肴,还能体味当地的人文风光,简直是美不胜收。

在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中,唯有舌头的味觉最为敏感、最为丰富、最为细腻。有的时候,人们吃完了一道美食,却说不出、道不尽那种滋味,只能用舌头去细细地感觉、在心底慢慢地感受、回味,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或许是其味道太过丰富而一言难尽,又或许是我们言辞匮乏而词不达意。可是,我们读完巴陵的美食散文集,每一篇美食美文都能让您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如《翠玉鱼皮》一文中写鱼皮的味道,出神入化:“是烧焦的鱼皮,黑煳的,有些软塌塌的,筷子颤一颤,鱼皮就有收缩地上下摆动,塞进嘴里,嚼着有些糯性、韧性,烤脆的表面带着浓浓的咖喱味,细品觉得比红烧小鱼水煮鱼酸菜鱼清蒸鱼要有味得多”。我读着读着,好像就跟着岳阳市在武汉品尝着那种烤鱼皮美食、感受着那种鱼皮的美味。读《一本书吃遍中国》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们对每一种美味心驰神往,也对巴陵的非凡笔力由衷赞叹。在巴陵笔下,不仅各种美食的美味描述得惟妙惟肖,而且对那种美食的食材、配料和加工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也介绍得细致入微,倘是那位家庭主厨看了他的文章,说不定也能制作出一道别具一格的美味来。所以,《一本书吃遍中国》不是一册文学性很强的美食散文集,还是一部操作性较强的美食工具书,人们读后一定会觉得获益匪浅。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巴陵的人生准则。巴陵先生有几大爱好:好食、好游,好书、好文、好友。在巴陵的脚下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在他口中品尝过的每一道美食,都会在他行云流水般的笔端形成一篇篇佳作。巴陵信守着其严谨的务实文风,大凡纪实性文章,巴陵先生从不闭门造车,也不相信道听途说和网络资料,而是深入实地、仔细考察之后,才下笔行文,也因此才写出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试想:不是巴陵亲临遥远的西部敦煌,亲尝那里的酱驴肉黄面,他就不会写出《敦煌酱驴肉黄面》 ,读者也就不会感受西部敦煌的独到美味。正因为作者“行万里路”,所以在《一本书吃遍中国》的书里,我们还能感受美食所在地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巴陵一方面行万里路,另一方面读万卷书,他在拿起笔写作之前,往往先拿出书卷做一番考究,所以在《尝遍大中国》一书中,他还能不厌笔墨地为我们介绍每种美食的人文历史。如在《湘阴姜盐茶》一文中,岳阳市就信手拈来,顺理成章地牵带出古代史上的舜帝和岳飞,近代史上的陶澍左宗棠等历史名人,以及岳州窑遗址博物馆等名胜古迹。读巴陵先生的《一本书吃遍中国》,又让人们觉得这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可读性较强的旅游大志书。

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饮食文化当然也占有一席之地,由一代文化新人著述的《一本书吃遍中国》,大多是其几年来,在各地与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的交流记录,他们围坐一席,一道温文尔雅地品尝美食、谈论文字。到今天,巴陵依据食材的不同而分成数个篇章,用优美散文的载体与人共享他所品味的美食,是故全书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哪一天,能亲口“尝食”巴陵先生大笔下的美味,那就是我的口福了;今天,能够品尝巴陵先生的《一本书吃遍中国》,那是我们的幸运。

吃美食品生活

文/莫茉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吃应该居于首位。小到每个家庭、每一个人,大至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别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法。而这些习惯的形成和烹调的方式方法无不与其长久以来生存的经历有关。

若能吃出其味,品出其情,倒是一种真正情感上的融入。

看似简单的吃,其背后的艰辛谁又能知,看似简单的食品,其蕴藏在背景的故事却是如此悠长,若随着巴陵的《一本书吃遍中国》出行,再在他的文字里探索那些制作的过程和方法,寻找制作的食材和工具,你会发现。很简单的原料加上平常的佐料,只是多用了些心思,便烹制出了一道道特色的美食。

看着巴陵的《一本书吃遍中国》,不禁会感叹吃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充饥裹腹和口福,或许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是一种坚韧和刚强,是一种对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让我们深夜静坐在灯光之下,随着巴陵的文字述说,从那一道道美食里,仔细去品尝生活里更深层次的意义吧。

首先要感谢巴陵和他的《一本书吃遍中国》,尽管很多美食与我无缘,也无法一一去品尝,但我从巴陵的文字里感受到了它的味道。很深刻地感受到前人留下来的力量:用心生活,享受生活,用心去体会和制造生活里的美,让各种各样的美,在生活里得到极致的发挥。

这就是我看完《一本书吃遍中国》,合上书本回思最感动之处。

美食的细节

文/李笙清

巴陵的美食文章,笔者早有拜读,大多发表在报章之上,有的报刊甚至为他开设了美食专栏。旅游途中的美食见闻,饮食文化的历史底蕴,大到中华各地名菜,小到名不见经传的家常风味,尤其是他生活、工作的湘江之畔的名城长沙,一道道三湘风味的美食在他笔下芳香四溢,勾人食欲。

近日,巴陵的美食散文集《一本书吃遍中国》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煌煌10多万字,8辑113篇美食散文,是作者十多年美食创作的精选,每一篇读来,都有令人齿颊生香舌尖含津之感。作者用散文化的文字描述一道道美味佳肴,既有荤素之美,又有杂食之趣,更有流传久远的中华老字号的饮食文化精髓,添上茶酒之乐,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

前些时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一“吃货大动员”的号角,唤醒了国人寻觅中华美食文化原生态的意识。看罢这个以美食为主题的片子,再翻开巴陵的新书,就像打开了一本洋洋洒洒的“吃货指南”,一张内容丰富的中国美食地图,从“鱼味无穷”到“鸡鸭成群”,从“名优杂食”到“西部食旅”……加上品茶论酒,饮尝鲜汤,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在作者笔下,各地美食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如安徽安庆的口水鸡,湖北黄州的水煮鸭,广西梧州的石鼓鱼,青海省的麦仁粥,贵州黔地的侗寨苦酒,湖南会同高椅古村油茶,四川南溪的风味豆腐干,青藏高原格尔木市的烤羊杂,还有红薯、南瓜、芋头、马齿苋等普通食材烹制的佳肴……天下美食琳琅,茶酒清香曼妙,掌故、传说俯拾皆是,谚语、古诗信手拈来,文笔诙谐而不失生动,盎然成趣。作者没有一味描写诸多美食烹饪之法,而是用了很多笔墨渲染对美味的不一样的感受,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等,正所谓一书在手,尝遍中国。

开篇的“橘子洲黄鸭叫”,给我带来很大的错觉,初以为是一道关于鸭的佳肴,没想到竟是湘江里的一种野生鱼,水煮、红烧,加上对橘子洲的历史描述,和烹制黄鸭叫的诸多美食、食府介绍……当看到关于吃法的细腻描述时,我的口水再也忍不住了,心里跃跃欲试,对古城长沙充满了向往。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名菜多姿多彩,各领风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美食,蕴含的则是一方人文的悠深。巴陵广交各地名厨,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高原边塞,以美食入文,以细节调味,融故事与美学于一炉,挖掘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根,渲染的是中华传统美食的情,这点是难能可贵的。读《一本书吃遍中国》,仿佛经历了一次难得的美食之旅,别有一番滋味荡漾于胸,让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向往。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