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苞茅(学名:Hyparrhenia rufa),又称贾拉瓜草、巨型白茅,是禾本科苞茅属下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高1-3米,有时也会作为一年生植物生长。秆基常膝曲,上部直立,粗可达8毫米,在伪圆锥花序下具5-7节,秆及节均光滑无毛。叶鞘基部的长于节间,上部的短于节间,均无毛;叶舌干膜质,长约2毫米,顶端圆钝;叶片狭线形,长30-60厘米,宽2-8毫米,两面无毛,边缘粗糙,主脉明显。大型伪圆锥花序较疏展,佛焰苞线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3-5毫米,包卷着孪生的总状花序柄基部,孪生总状花序开放时伸出佛焰苞,孪生总状花序柄纤细,常弯曲,无毛或被白色长柔毛;每孪生总状花序具6-7芒,上部的总状花序基长3-5毫米,圆柱形,无毛或疏生白色长柔毛,下部的总状花序基长1-2毫米,扁圆柱形,无毛或被白色柔毛;总状花序通常不反折,上部的总状花序具1-2同性对,下部的常具1同性对;小穗柄和总状花序轴节间压扁,等长或小穗柄较长,二者长为小穗的1/2左右,边缘被金黄色柔毛。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4-5毫米;基盘狭楔形,长1-1.2毫米,密生白色或金黄色毛;第一颖长圆形,长约4毫米,顶端钝,背面被金黄色柔毛,边缘内卷;第二颖舟形,稍长于第一颖,顶端钝;第一外线状披针形,短于第一颖,膜质透明,边缘内卷,被倒生的长柔毛;第二外稃线形,顶端2齿裂,自裂齿间生1膝曲旋扭的芒,芒长2-3厘米,芒柱被褐色短硬毛;花药长约3毫米。有柄小穗披针形,第一颖长约4毫米,无芒,背部被金黄色柔毛;第二颖较第一颖短,披针形,具3脉,边缘具纤毛;第一外稃短于第一颖,膜质透明,披针形;第二外稃较狭,无芒;雄蕊3或退化。花果期10-12月。
地区分布
产于云南;生于海拔800-1200米的山坡草地。泰国及缅甸等地也有分布。如今,这种植物在大多数热带地区都作为一种杂草存在。它可以在北美、中美洲、南美洲、许多太平洋岛屿、亚洲、非洲原产地以外的地区以及澳大利亚找到。
生活习性
红苞茅通常从短根茎上形成茎的密集丛生,茎高可达30厘米至3.5米。叶鞘在一定间隔处包裹茎,使其呈现出带状外观。开花的茎具有稀疏的叶子,但牧草会增加叶子的产生。总状花序长达80厘米,由许多短的黄色或带红色的小穗组成,每个小穗下都有一小片红色的苞片。小穗上排列着成对的颖,有红色的有毛的肥沃颖和带梗的较小的不育颖。粗糙的种子通过动物的毛发、风以及车辆和机械(如平地机)传播。
在其原产地范围内,红苞茅生长在林地和季节性洪水草地中。它也能耐旱,并且很容易在受干扰的栖息地中自然化。已观察到几种蚁种(包括Atta capiguara和A. laevigata)在红苞茅上觅食。
红苞茅容易受到植物病原线虫(如Helicotylenchus pseudopaxilli、Pratylenchus brachyurus和Longidorus laevicapitatus)的侵害。它还可能携带引起南非狼尾草(Pennisetum purpureum)矮化的植物病原菌,并且其感染被称为红苞茅白叶病。
红苞茅被种植在牧场上用于放牧,并且被割作为饲料,包括干草和青贮料。它通常用于放牧肉牛,并且也用于饲养奶牛、绵羊和山羊。它并不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草,因此通常需要添加豆科以提供氮,以及糖蜜、柑橘渣或皮以提供能量。一种用于山羊的实验性补充剂是花生饼和小麦麸的混合物。已添加为补充剂的豆科植物包括Cratylia argentea、刺桐属 poeppigiana、Gliricidia sepium和Leucaena leucocephala。干季时,红苞茅的蛋白质含量和可消化性最低。
危害
在引入栽培地后,红苞茅经常在当地生境中生根,有时成为植物群落的一种入侵成分。在南美的拉诺斯地区,它在湿润的草地上生长得很容易,这些地方类似于其原产地的草地。它被引入到该地区是为了喂养动物,因为当地的草更多纤维质且营养较低。它能够击败诸如Trachypogon plumosus等当地草类的能力,可能来自于多种因素,包括更高的生长速率、光合作用和种子萌发率、更有效地利用水和更多资源用于叶片发育。它更能容忍叶片被食草动物吃掉。它通常通过营养繁殖,但也能产生大量高度可行的种子。
红苞茅是一种火生植物,非常适应年度火灾循环的生境。在干季,它变得非常易燃。在当地草地上,野火是零星的且相对有限的。在没有放牧压力的情况下,红苞茅形成了高大茎的密集单一植被,这些植被易燃,燃烧强烈,并将火势蔓延到周围的森林中。红苞茅不仅使野火事件更加严重,而且它对火灾的反应也更强烈。干燥的部分可能被烧毁,但地面附近的活体组织不会受到伤害,并且会立即重新长出;对已形成的红苞茅植被的火灾损害“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