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巷

陈老巷南起中山前街(今汉江大道中段),北止磁器街,长约180米,宽约3米,处于前街商业繁华的衔接处,是近代百年来最热闹旺盛街巷之一。陈老巷历史街区是樊城区商业鼎盛时代的缩影。

巷名由来

清末年间,巷内有一位陈姓老人,住在巷口南端,卖点针头线脑等杂货。他在货摊旁用一块木板,糊一层白纸,上写“陈老人巷”四个大字作标记,陈老巷由此演变而来。

历史回顾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还留存有陈老巷的记忆。

据《襄樊文史资料》等资料记载,民国初年,樊城没有公路,货运靠襄河船运。陈老巷靠近襄河码头港口,又位于樊城商业闹市中心,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带来了它的繁荣兴旺。

当时,有40多家商号聚集在这条逼仄的巷内,四乡八镇的人们只要进城买东西,都奔着陈老巷而来,走上一圈什么都能买全。

其中,最为出名的商号是巷内首富阮祥泰。这家商号由红安县人阮堂创办,经营布匹、棉花生意。阮家从武汉市进货,通过船运发货到樊城区卖,又在襄北收购大量棉花运往武汉,一时富甲一方。

其他的还有百货商店,如祥顺昌、恒兴成、永茂昌、德兴昌等,日用百货一应俱全。

聚华等染料店是当时鄂北颜料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杨文盛、马兴盛、范裕盛等染布作坊兼营土布生意,是当时城乡人民衣着的主要布料。

梳子、篦子的生产也是陈老巷的独特产业。

此外,巷内还有手工制帽业、制线业、白铁手工业、香铺、鞋铺等。当时的陈老巷生意兴隆、人流不断。巷子虽然貌不惊人,但其大名远扬,巷内流金。

民国二十年前后,社会军阀混战,盗匪横行,陈老巷也遭遇劫难。为了防匪防盗,陈老巷人在巷子两头安上木栅栏,派人守夜,商户们纷纷加固门墙。

不久,抗日战争发生,由于战乱等原因,陈老巷里最富有的阮祥泰及几家大商号开始走向衰败。但其他小工商业者继续冒着风险从事经营,他们凭借勤劳、智慧,将陈老巷的辉煌延续到1945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陈老巷的个体商号纷纷转入国营、集体企业,陈老巷逐渐显出颓势。加上一场大火的吞噬,曾经辉煌一时的陈老巷终于退出商业历史的舞台,成为新旧民宅杂处一巷的居民区。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陈老巷为青石板路,两边都是下水道,中间铺了鹅卵石

为修汉江大道,陈老巷原计划拆除。后来经过文物保护部门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这一历史街区得以保存。

阮家大院

如今的陈老巷还住有为数不多的原住居民。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阅尽繁华之后,依旧守望着这片古老的家园。

陈老巷42号,就是当年的阮家大院。阮燮堂的六儿媳张佩文老人至今还住在这里。

宅院的大门被厚实的带钉铁皮包裹,三进两层的院落大气宽阔,已然显出当年的气派。

今年83岁的张佩文老人,最近刚刚出院,不便接受记者的采访。

据襄樊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曾对张佩文老人及阮祥泰第三代传人阮成所做的回忆资料记录,1947年张佩文嫁到阮家,那时的阮祥泰已经衰落。阮家大院是阮燮堂在1938年买下的,老宅始建于清末。建国后,很大一部分房产被收归国有,阮家的私产只有里屋一楼的局部。

陈老巷的原住居民大多已离世或搬走。住在阮家大院内42-1号的衡德华老人,今年91岁高龄,是陈老巷里尚在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

衡德华20多岁时和丈夫住进陈老巷,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她的老伴董国新曾是中山前街的街长,相当于现在的社区主任。

那时家里也开有小作坊,卖的都是手工做的布鞋。后来经过互助合作,家中的小作坊合并成一个制鞋厂,她和老伴都进了鞋厂工作。

老人说,如今阮家大院只剩下她和张佩文2位老人,原住居民都搬了出去,现在住的都是租户。

今年63岁的史长安,4岁时,随父亲从南阳市来到襄阳市,8岁时住进陈老巷。

在史长安的记忆中,陈老巷的路面全部由鹅卵石和青石板铺成,长年摩擦之下路面光滑。道路两旁有石块一层层垒砌成的排水沟,下雨后,雨水顺着石块缝隙一层层渗透下去,巷子很少有积水。巷内的建筑都是两层砖木结构,下层店铺木板为墙。巷子中段还搭建有一处土地楼,供奉有土地爷。每逢初一、十五,居民们就来烧香祭拜,祈求平安。

到了夏天,一条巷子的街坊就直接在路面铺床席子或铺张纸睡觉,有的甚至什么也不铺就睡在路上,晚上伴着江风特别凉快。

后来,青石板路在三次大修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面。

10月15日,记者踏进陈老巷时,巷子的道路正在进行修复,路面被挖出一道道沟沟壑壑。就在记者坐在史长安的家中时,一辆挖土机从门前经过,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挖土机驶过,小巷又重回宁静。

对于陈老巷的改造,史长安的心情有些矛盾。一方面,他希望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变得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改造毁坏了巷子的旧貌。“修旧如旧,莫要大拆。”老人一个劲儿地重复。

最新消息

重现昔日辉煌

蓝图(浙江宋城集团投资5亿元改造陈老巷,修旧如旧建成历史文化街区)

修复老商铺复制古会馆

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将重现陈老巷传统商贸文化景观,复制老樊城会馆群。包括修复阮祥泰等11家名商铺,复制武昌会馆等10家古会馆,建设街心广场、思古广场、远眺亭、陈老巷铭石等多个文化景观。在不破坏街区肌理、历史遗存、风貌基调、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各类建筑、道路、设施及文化标志进行保存、更新和延续,包括院落的维护、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违章建筑的拆除及沿街店铺的恢复等内容。

樊城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计划工期为两年,旨在传承汉江商业文化,打造襄阳市旅游文化新名片、新地标。该工程并非保护修复一条街,而是对陈老巷片区进行整体改造。将根本解决陈老巷的安全隐患,完善生活基础设施,改善社区生态环境。

目前,樊城区已先期投资正在对陈老巷道路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包括管网改造、地面铺青石板等工程,这些基础修复工程将在下月底全部完工。

原则

修旧如旧展新貌

陈老巷既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同时还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

保护修复工作将尽可能避免或减低因维修而带来的文物自身价值的损害。尽可能根据历史资料及各种相关遗存进行修复,坚持原材料、原尺寸和原工艺。采用的技术措施将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修复文物的新材料、新技术都具有可逆性,再次的修缮能够随时便利的拆卸,对文物不产生任何伤害。

对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将分类保护。具有文物价值的,保护、修缮;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建筑,依原状维修,室内按现代生活要求改建,增加必要的措施;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的新建筑,保留或整饰;与历史风貌相冲突的新建筑,改造、减层或拆除。计划分民俗文化展示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文化展示区三部分。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为保护区。

除了修旧如旧外,还将改造供水、排水设施,解决消防问题,改造街区的架空电线,改变垃圾收集方式。

襄阳市民俗专家李治和说,陈老巷是樊城区的一个文化缩影,应该好好的保护下来。此次修复建设,应该以修复为主,修复的过程中进行改造,保留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环境。规划上,要从大局着想,并征求市民的意见。

市科联副主席陈新剑也表示,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以修复为主,并根据文物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修复。修旧如旧,不能整旧如新,不能为了打造一条商业街,毁掉一个历史文化街区。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