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区(英文名:Jingzhou Distric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荆州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荆州市西北部,东连沙市区区,南邻公安县,西与松滋、枝江市、当阳市三市交界,北接荆门市市,地处东经111°45’~112°15’,北纬30°10’~30°40’。荆州区总面积1045.8平方千米,占荆州市国土面积的7.4%,下辖7个镇、2个街道、2个农场管理区、1个国家级高新园区。截至2020年11月,荆州区常住人口为563398人。区人民政府驻荆州市荆州中路80号。
荆州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以荆州城为界,北部多丘陵,南部为平原,西北为荆山余脉,岗岭起伏,土质多为粘土,属丘陵地带,占总面积的37%,地面海拔在50米以上,八岭山主峰落帽冢子海拔101.5米,为全区最高点。东南部为平原湖区,土质多为河流冲积土,占总面积的63%,地面海拔在28米至44米之间。荆州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内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长江贯通境内。荆州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春秋战国时属楚,作为楚国都郢400余年。1994年10月22日,设立荆沙市(地级),下辖荆州区。1996年,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荆州区归荆州市管辖。
荆州区是荆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信息中心,是中原地区石油机械制造基地、全国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全国畜禽水产养殖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纸品包装生产基地。2023年,荆州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74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3.4%,第三产业增长8.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4.9%;新增“四上”企业172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52.0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农业总产值完成109.16亿元,同比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5.37亿元,同比增长8.4%。
荆州市区拥有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和景点,其中包括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核心区——楚楚纪南故城,这是中国南方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荆州古城墙。荆州区是楚陵王遗址所在地,还拥有“荆州三观”(玄妙观、太晖观、开元观)和长江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享有“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多杆香樟之乡”等美誉。
名称来历
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市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早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荆州市居住。新石器时代,先民三苗于此发展出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早期偏晚阶段,建造阴湘城,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时期。
荆州系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属楚。楚文王元年(前689),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此后,楚国在郢立都长达400多年(公元前689-公元前278年),作为郢都的荆州,是当时中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的中心,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第一大都会。
秦置江陵县,为南郡治。刘彻元封五年(前106),设立荆州刺史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晋代,荆州治所自永和八年(352)起定治江陵。南北朝时,萧宝融、萧绎、西梁、萧铣皆以荆州市为首都。
隋唐至明清
唐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南平节度使。上元元年(760),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市为江陵府。五代十国十国时为南平国都,宋为荆湖北路,元为中兴路。
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置荆州府,改属湖广行省。龙凤十一年(1365)改属湖广分省,吴元年(1367)复改属湖广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荆州府复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置上荆南道,驻荆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上荆南道更名荆宜施道。
光绪三十年(1904)荆宜施道更名荆宜道。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为荆宜道,1914年荆宜道更名为荆南道;1921年8月复称荆宜道。
1932年为湖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6年改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15日,荆州古城获得解放。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4年10月22日,撤销荆州市、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地级),荆沙市下辖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区。荆州市区辖原江陵县的荆州、川店、马山镇、李埠、弥市等5个镇和纪南、八岭山等2个乡。1995年2月,撤销荆州镇,以其区域分设东城、西城、城南、荆北等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城南街道办事处挂“荆州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8月和12月,纪南,八岭山两乡分别撤乡建镇。
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荆州区归荆州市管辖。
1998年6月,荆北街道办事处改建为郢城镇。
2004年9月,全省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菱角湖和太湖港等2个农场划归荆州区管理。
2013年12月5日,荆州区人民政府与华中农高区管委会签订《托管协议》,将太湖港管理区(太湖港农场)委托华中农高区管委会管理,托管期限为40年。
2014年7月2日,荆州区人民政府和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管委会于2014年7月签订《托管框架协议》,将纪南镇所辖的董场、鲁、洪圣、九店、纪城、雨台、高台、松柏、新桥、草安、牌坊、丰收、岳场、高坪、朱集、江店、官坪、雷湖等1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枣林居委会),郢城镇的岳山、高路、黄山、彭湖、海湖、郢北、郢城遗址等7个行政村,由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管委会托管,托管期限为20年。
2017年9月,荆州区人民政府与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托管补充协议,将八岭山镇马店村委托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管理,托管期限为17年。
2018年11月16日,将郢城镇的岳山、高路、黄山市、彭湖、海湖、郢北,郢城等7个行政划归东城街道办事处管辖。
2019年6月19日,将东城街道办事处的岳山、高路、黄山、彭湖、海湖、郢北、郢城遗址等7个行政村划出设立荆州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地为药山村四组)。
2020年4月27日,荆州区人民政府与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托管协议》,将荆州区太湖港管理区、李埠镇、八岭山镇、城南高新园部分区域委托荆州高新区管理,托管至2053年。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荆州区位于江汉平原西部,东连沙市区,南邻公安县,西与松滋、枝江市、当阳市三市交界,北接荆门市,地处东经 111°45’~112°15’,北纬 30°10’~30°40’之间,长江贯通境内。国土面积 1045.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7.4%。
气候
荆州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年日照市时数1823~1978小时,日照率为41%~44%,年辐射总量4366.8~4576.2兆焦耳/平方米。全区有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温下降迅速的特点。年均气温16.2~16.6℃,≥10°C年积温为5000~5350°C,年无霜期为242天~263天。多年年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1300毫米之间。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C的积温为全年80%。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性较强,变化显著。冬季降雨量68-140毫米,占全年降水7%-10%,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为一月;春季降雨量为268-48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0%-37%;夏季降雨量为390-49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0%-45%;秋季降雨量为213-264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7%-22%。
地质
荆州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
地形地貌
荆州区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为荆山余脉,岗岭起伏,土质多为粘土,属丘陵地带,占总面积的37%,地面高程在50米以上,东南部为平原湖区,土质多为河流冲积土,占总面积的63%,地面高程在28米至44米之间。荆州区地势以荆州城为界,北部多丘陵,南部为平原。八岭山主峰落帽冢子高程101.5米,为最高点。山丘分布于荆州区八岭山,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镇、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镇一带。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流经和分布的河流有长江、沮漳河、虎渡河、太湖港、龙会桥河、夏家冲。
湖泊
区域内水系湖泊有长湖(庙湖、海子湖)、北湖、南湖、余湖、竹篙湖等6处。
水利
全区有水库18座,其中大(二)型1座、中型1座、小(一)型6座、小(二)型10座。截至2021年,建设完成了长湖、荆江大堤、沮漳河、尹新河、太湖港等河道治理工程,张家山水库等11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沙港、弥市灌区节水灌溉工程。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荆州区水资源丰富,主要来源于天然降雨、过境河流、水系湖泊和深层地下水。过境客水主要来自长江、沮漳河和虎渡河等,水量充足,但高水位时段分布不均,春旱水量不足,汛期绰绰有余。全年由天然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总量,丰水年50%为3.39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75%为2.38亿立方米,特枯水年95%为1.14亿立方米。三条河流过境总量,枯水年份为3211.4亿立方米,其中长江3206亿立方米、沮漳河5.4亿立方米,虎渡河从长江分流量124.3亿立方米。湖泊计有长湖、北湖、南湖等6处,在正常水位下,相应水面总面积为33.02平方公里,蓄水量6895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均可开采量为1.56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荆州区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玄武岩、膨润土、粘土矿、矿泉水5种,其中石油由江汉油田开采。
土地资源
荆州区2020年圆满完成耕地保护任务66.22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53.6453万亩,落实上图面积53.6961万亩。2020年年末(采用三调数据统计),实有耕地面积74.5443万亩。全区土地资源按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共分12个一级地类和73个二级地类。其中耕地面积49020.49公顷、园地1268.82公顷、林地8855.79公顷、其他农用地19926.82公顷。
森林资源
荆州区森林植被依起源可分森林自然植被和森林人工植被两大类。依其植被树种可划分为森林植被、灌木植被、草本植被。森林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其群落植被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王、湿地松、火炬松、水杉、池杉、意杨、苦楝树、构树、榆树、桑树、栎类和各类经济林树种。灌木群落植被主要包括黄荆类、婴奥、野花椒、榨木、胡枝子等,草本植被主要有茅根,厥类等。2022年省局下发荆州区国土对接林地面积8393.27公顷,森林蓄积量52.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0.25%。
土壤
荆州区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西北黏、西南砂。域内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土等3个土类,自然肥力较好。
生物多样性
全区植物共648种,其中,域内存有300年以上古银杏12棵、400年以上古松树1棵、清代古朴树1棵。全区动物有野生动物、家禽家畜、水生动物等种类。其中野生动物共有10个目,140多种。野生动物哺乳纲主要有猪獾、欧洲狗獾、黄腹鼬、水獭亚科、华南兔等。鸟类主要有绿头鸭、普通沙鸭、红胸田鸡、黑水鸡、珠颈斑鸠、家燕、麻雀、八哥、喜鹊、鹌鹑、白鹭等。爬行纲主要有蛇、蛙、蟾蜍、唇足纲、蚂蚁、铅山壁虎、蜇虫、蚂蝗、白蚁等。家禽家畜类主要有猪、黄牛、水牛、山羊、鸡、鸭、鹅、鸽、马、驴及近年来引进的驯养火鸡等。鱼类有12目、24科、82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鲤、鲫、和鳜鱼,乌鳢及近年来引进驯养的胡子鲶、尼罗罗非鱼、大口鲇、斑点叉尾、大口黑鲈、黄颡鱼等,其他水生动物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虾、蟹、鳖、龟等。区域内长江水域中生长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鱀豚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等10多种珍稀水生动物。辖区内自然保护地三处,保护地总面积为2372.82公顷。其中湖北荆州菱角湖国家湿地公园面积1236.28公顷,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667.13公顷,环荆州古城国家湿地公园面积469.41公顷。
行政区划
荆州区辖纪南、川店、马山镇、八岭山、李埠、弥市、郢城遗址7个镇,东城、西城等2个街道,太湖港、菱角湖等2个农场管理区,1个国家级高新园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南高新园,下辖34个社区居委会,115个村民委员会、9个农场生产大队。荆州区人民政府驻西城街道荆州中路80号。
以上参考资料:
政治
以上参考资料: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为563398人,其中,男性281879人,女性281519人。全区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53756人相比,增加9642人,上升1.74 %,年平均增长率为0.17%。全区共有190766户,其中,家庭户173489户,家庭户人口为465299人;集体户17277户,集体户人口为9809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8人,比2010年的2.92人减少0.24人。
2022年常住人口57.92万人,城镇化率80.02%。出生人口1150人,出生率为1.99‰;死亡人口2125人,死亡率为3.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9‰。出生人口性别比128.63。
民族
截至2018年,荆州市区境内有少数民族35个,人口1.2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3697人,其中,来自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新疆少数民族278人,散居在全区流动务工经商。城南高新园区新风社区,集中了全区大多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截至2019年,荆州区新垸回民村,总人口971人,其中,回族人口498人。
方言
荆州使用方言为荆楚方言,属于西南官话, 是湖北境内的西南官话中武天片区下十几个地区中极具有个性,且影响较大的一种方言。
宗教
截至2014年9月,荆州市荆州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信徒46500人,宗教活动场所31个。
经济
综述
荆州区是荆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信息中心,是中国石油机械制造基地、全国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全国畜禽水产养殖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纸品包装生产基地。
2022年,荆州区包含两个功能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8.5%。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2%,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1.7%;工业技改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0.8%,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34.6%;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8%;改建和技术改造同比增长26.5%。
202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74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3.4%,第三产业增长8.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4.9%;新增“四上”企业172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52.0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农业总产值完成109.16亿元,同比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5.37亿元,同比增长8.4%。
第一产业
2022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04.55亿元,同比增长5.1%。农业增加值62.53亿元,同比增长4.9%。
全区粮食总产量28.49万吨,比上年减少0.39万吨,降低1.34%。粮食播种面积70.77万亩,比上年增加0.06万亩;粮食单产稳步提升,全区粮食作物单产402.57公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亩产量比上年降低5.89公斤,降低1.44%。
水产品产量保持持续增长,水产品产量达到11.88万吨,同比增长3.60%。
畜禽养殖有所下降。年末生猪存栏7.34万头,比上年减少6.60万头,同比减少47.3%;生猪出栏21.91万头,比上年增加1.29万头,同比增长6.3%;全年家禽存栏429.90 万只,比上年减少23.95万只,同比减少5.3%;家禽出栏1499.99万只,比上年减少136.12万只,同比减少8.3%。
2023年,第一产业增长4.3%。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83万亩;争取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10.6万亩,创历史新高;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0.7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5万吨,渔业年产量约11.88万吨,生猪出栏14.1万头,家禽出笼1000万羽,确保了全年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成效,荆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国家级创建名单。
第二产业
2022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8家。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80.00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造纸印刷行业总产值25.69亿元,同比增长17.1%;食品饲料加工行业61.93亿元,同比增长16.4%;建材及其他行业41.39亿元,同比增长11.6%;机械制造行业125.26亿元,同比增长17.2%;化工医药行业8.99亿元,同比增长12.2%;纺织印染行业16.74亿元,同比增长7.2%。规上工业农产品加工产值101.13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51.29亿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实现营业收入236.20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税金4.54亿元,同比增长62.7%;实现利润4.78亿元,同比下降20.1%;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1.7%。工业用电量为47263万千瓦时,同比下降0.2%。
2022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1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01亿元,同比增长9.4%,完成建筑服务增值税2.26亿元,同比下降18.7%。
2023年,第二产业增长3.4%。深入落实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小升规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发展。富深能源等56家企业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顺辉汽配等12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世纪派创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3家、贯标企业1家、新一代技术应用企业1家。石油固井压裂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石油固井压3裂)入选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集群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
第三产业
202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4.12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完成197.72亿元,同比增长13.2%;零售业销售额完成233.89亿元,同比增长4.3%;住宿业营业额完成9.40亿元,同比增长6.9%;餐饮业营业额完成55.59亿元,同比增长6.5%。2022年,全区旅游人数2457万人次,旅游收入139.79亿元。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5.5%,房地产销售面积52.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5%。
2023年,第三产业增长8.0%。实现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9%,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达43.2%;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1%。组织“绿色生活节”等大型促消费活动,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文旅融合进一步深化,荆州区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稳步推进,荆州荆街被认定为湖北省夜间消费集聚区。跨境电商和利用外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外贸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家,进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6家。“两业融合”取得新进展,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公司获评湖北省第三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
2023年,外贸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77.7%;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5亿元,同比增长41.85%;实际利用外资539万美元,同比增长978%。
经济功能区
荆州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荆州高新区)是2018年国务院批准,将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后规划面积为13.1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南湖路,南至长江,西至西环路,北至护城河,界址点坐标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发布。
荆州高新区正在着力打造三大主导产业,分别为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现代农业。
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以占地229.58亩,总投资6.5亿元的科技孵化园为核心,规划建设3000亩以上的智能制造生产研发基地。目前,园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家(集创机电、卓沃科技)、省级科创型企业1家(中易物联)。其中,集创机电在“鳝鳅鳗鲜活鱼”加工设备等领域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易物联在智能渔业系统研发及制造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卓沃科技主要开展无人机研发生产及销售等业务。
在现代物流产业方面,国家级淡水产品批发市场、华中农资农机批发市场已经建成,中农联荆州智慧云仓城一期、锦欣水产批发市场、栗满多总部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荆州两湖市场搬迁、世豪食品总部基地、中国供销智慧冷链基地等项目即将开工,农产品国际物流交易中心已基本成形。
在现代农业产业方面,现有双绿源、格力特、七尚科技、禾丰牧业、汇海饲料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7.03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建成,先正达、中检集团等多家农业科研龙头企业正在洽谈入驻事宜。未来将重点发展植物植保、种子研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
社会
教育
截至2022年末,荆州区有学校总数57所(不含省直、市直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校27所,小学教育学校29所。在校学生46170人,专任教师3038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273人,专任教师31人;普通中学校在校学生19447人,专任教师2037人;小学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6450人,专任老师970人。幼儿园89个,在园幼儿1251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95.8%。
2023年,组建“融合型”“协作型”“共建型”教联体8个;投入1.31亿元对荆州市实验小学城东校区等3所中小学校进行改扩建,项目建成后可增加学位1890个;校园安防“四个100%”成效进一步巩固;“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实。
长江大学于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荆州师范学院、湖北职工医学院4所院校合并组建而成。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入选“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也是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文化事业
2019年,荆州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5.7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排名全市第一。
截至2022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23万册(含电子书);博物馆1个。
2023年,拥有规上文化产业企业26家,湖北文化产业网入库企业196家,同比增长19.51%,入库项目34个,增长47.83%;签约文化产业项目11个,总投资66亿元。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持续深化。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30余场,惠及群众95万人次。参与举办首届楚文化节、荆州市文旅消费场景推介会、电影频道M大数据盛典等赛事演出活动。智慧广电全面提质增效,切实打通密切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中路166号,是一座地方综合类历史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荆州博物馆于1951年创建,前身是当年建立的湖北省文史馆荆州工作组、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荆沙分会。后经过历次更名,于1997年更为现名。博物馆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由陈列大楼和珍品馆两部分组成。
体育
截至2022年末,全区已建成体育场馆3个。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开展,2023荆州芝加哥马拉松赛赛事荆州区赛段取得圆满成功。
科技
2022年,全口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65亿元,占GDP比重为10.8%。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单位71家,其中本年新增14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单位49家,其中本年新增12家。2022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家,其中首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净增加24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0家;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6家,全区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1.8亿;新增7家市级“星创天地”,4家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全年共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个,立项金额320万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个,立项金额185万元;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创建有序推进。省级荆州石油装备智能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申报成功,国家级重大成套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公示中。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个(不含市直医院),其中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1个。拥有床位数2050张,其中,医院934张,卫生院1066张;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97人,注册护士1290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健康机构床位数3.59张,医院病床使用率123.79%,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2.65人。
2023年,全力推进中医药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争创全国中医药示范区。区中医医院新建综合楼投入使用;区中医医院与省第三人民医院组建“医联体”并挂牌。深入实施“323”攻坚行动,慢性病防控持续加力。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已达到“十四五”目标值(3.2)。
社会保障
2016年,荆州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964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01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948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632人。年末全区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单位10家,社会福利收养床位1281张,收养人数962人。城镇社区服务机构84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01.38亿元。共有各类残疾人4009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6%。共有持二代残疾人证残疾人9021人。
2022年末,全区公办养老机构8个,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770张,公办养老机构收养人数389人;民办养老机构6个,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1072张,民办养老机构收养人数394人。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3.99万人,其中,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5.0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8.9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443939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5099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78840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865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2573人,农业技术人员47人。2022年,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271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41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855人。特困供养人数951人,孤儿救助人数13人,发放高龄津贴人数13714人。
截至2023年,全区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4家、农村“老人儿童快乐之家”47家、农村老人日间互助照料中心10家、中心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家及镇办级养老服务综合体3个,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占比35‰,护理床位比重占80.9%。积极推进普惠托育服务,6个托育项目运营情况良好。残疾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项补助1029.46万元,高龄津贴631.1万元。 困难群体基本养老保险代缴率和发放率达100%。城镇新增就业1185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7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44人;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4282人;脱贫人口外出务工12474人;返乡创业581人;享受就业创业补贴人数15599人;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848人。
人居环境
2023年,荆州市区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坚决打好大气、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三大战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攻坚提升专项行动圆满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开展,超额完成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2%、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的目标。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完成省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创建年度任务。
交通
公路
截至2021年2月,荆州区实现综合交通网规模持续扩大,形成“六纵八横”的干线公路路网,全区通车总里程达2215.24公里,综合交通密度达到2.12公里/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完成上海-重庆高速公路八岭互通、荆州纪南城至楚王车马阵旅游公路一期工程、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环湖旅游公路、弥市至里甲口二级公路建设。高质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连线成环、联片成网的农村路网不断完善,建设完成“四好农村路”498公里,八岭山镇、川店镇相继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
2022年末,荆州区公路总里程2166.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059.3公里,等外公路107.2公里,行政村通硬化路比重为100%,综合交通密度达2.07公里/平方公里。
2023年荆州区农村公路养护管养里程1980.869公里(含文旅区、高新区),其中县道159.304公里、乡道610.065公里、村道1211.50公里。投入金额共计1384万元。
荆州市区内318国道全长52.19公里,东起沙市区观音垱镇枪杆村,途经锣场、关沮乡、纪南、八岭山四镇,止于华中农高区太湖农场砖瓦厂,路基宽度为新建段24.5米、扩建段18米。207国道全长103.19公里,路基宽24.5米,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
铁路
荆州站是汉宜铁路新建车站中设计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地级市车站,站房中心里程为汉宜铁路DK204+915米,总建筑面积49859平方米,其中站房面积约11980平方米;站台雨棚面积约35536平方米。站房主体一层,建筑主体高度为25.15米,总长189米、总宽39米。规划设计旅客年发送量为400万人。
荆荆高速铁路位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北起荆门市、南至荆州市,途经荆门市漳河新区漳河镇、掇刀区团林铺镇,上跨焦柳铁路、爱飞客大道、漳河总干渠、G348国道、上海-成都高速公路等节点,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之一的呼(和浩特)南(宁)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全长77.479千米,设荆门西站、沙洋西站、荆州站3座车站。
航运
截至2019年,荆州区拥有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1780公里内河航道,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
2021年,荆州区港口功能进一步拓展完善,航运区位优势显著。荆州区李埠港综合码头投入试运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0.6万标箱。
人文
荆州是大溪文化和楚文化中心,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十大古都。自楚文王熊都郢至荆南国亡,先后有六个朝代的34个帝王在此建都立国,历时约500年。除建都外,荆州城(亦名江陵城)还一直是历代郡、州、路、府治所。西汉时系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三国时是魏、蜀、吴争夺的要地,南北朝时与扬州市齐名,为萧绎都;隋为荆州总管府,唐代两度升为南都,五代十国时为高季兴荆南国都,宋置荆湖北路于此,元为中兴路,明为荆州府,清代设荆州将军府。民国时期先后是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所在地。1949年7月后,一直为原荆州地区、江陵县党政军机关和中共荆州市委、政协荆州市委员会机关驻地。1978年成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1982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有被列为1992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鸡公山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1956年及1961年先后被定为全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楚纪南故城;1996年、2011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荆州城、阴湘城;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郢城遗址、万城;1956年、1988年先后公布为湖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八岭山古墓群;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的开元观、玄妙观、太晖观;重建于清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年)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宗楼;1956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湘献王墓及位于八岭山西麓的明辽简王陵;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的铁女寺,荆州市城南门内的关帝庙。
饮食
冬瓜鳖裙羹
是以鳖(又称鳖科、团鱼、脚鱼)的裙边和嫩冬瓜一起煨制的一种汤。其制法讲究,选料精细。先将裙边肥大的鳖宰杀后取下裙边切成块状,以旺火爆炒,再加鸡汤和调料煮,然后放入嫩冬瓜块清炖,直至鳖裙溶烂。
此菜具有滋阴补肾,清热消炎之功效,是一道药膳,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流行于江陵。据《江陵县志》载:宋徽宗时,张探亲返京,徽宗问,"江陵所见何物?"张答"--嫩冬瓜煮鳖裙羹。" 即是指此菜。
荆州鱼糕
荆州自古盛产鱼,鱼糕相传为舜帝妃子女英所创,在荆楚一带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开始成为楚宫廷头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宫廷菜。据说乾隆尝过荆州花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荆州鱼糕历经中国17个朝代,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楚至清,一直是宫廷名菜。
现代鱼糕越做越为精美,人们用鱼和肥膘肉做糕,再用猪肉、山药等制成肉丸。肉丸垫底,鱼糕放在上面,最后以肚片、腰片烹炒盖帽,多菜共碗,俗称花糕、杂烩丸子,是荆州一带的红白喜事宴席上的头道菜。荆州鱼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食习惯而积淀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千张扣肉
千张扣肉源自唐朝一位名叫段文昌的宰相,在当时叫"梳子肉",是富贵人家招待宾客的拿手菜,但是做法是用大肥肉与炸胡椒蒸制而成,所以块大肉肥,吃起来腻得发慌,这段文昌虽是宰相,但对中华美食研究颇深,他让厨子将肥肉换成五花肉,炸胡椒换成豆豉,再加上葱姜蒜调味,肉切薄片,上锅再蒸制,这味道与之前的"梳子肉"大相径庭。因为加入了解腻的豆豉,这半瘦半肥的肉碰上略带咸味的豆豉中和,味道一绝,特别是切好的猪肉片,精心摆上盘后,可谓是肉薄如纸,因此取名千张扣肉。
荆州千张扣肉是江陵县地区传统宴席上的“三大碗”之一,别看他取名“千张”,其实材料与千张无关,他的主料是纯荤食的猪五花肉,不过在做法上千张扣肉借了千张细如丝的特点,做好的成品看上去,肉薄的一片一片的甚是好看。
皮条鳝鱼
皮条鳝鱼是荆州传统名菜,己录《中国菜谱》。清朝年间沙市区一位掌勺厨师曾师傅对传统烹调技法加以改进,增加了油炸的工序,使鱼质更加酥脆,流传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其做法讲究,尤重火功技法,以活鳝鱼宰杀、去骨、洗净后,切成条状、擦精糊上浆,用三道不同温度的油氽炸至皮酥,再挂上糖醋黄汁,这样做出的皮条鳝鱼,形似皱皮蛇条,色泽金黄透明,外酥脆,内油嫩,味道酸甜醇厚,制熟后犹如皮条而得名。又因形如竹节,也叫竹节鳝鱼。鳝鱼味美,并且有药用价值。《名医别录》说它有补五脏、疗虚损的功效。
文物古迹
荆州古城墙
荆州古城墙拥有2800多年的历史,目前是我国穿越时间最长、跨越朝代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墙。楚故都纪南城、八岭山古墓群、荆州城墙被考古界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荆州市古城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1.28公里,城墙平均高8.83米,城垛4567个,炮台26座,藏兵洞5座,现荆州古城共有9座城门;城楼2座。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约13000米,宽30-250米,平均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大运河相连。明代时期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城墙整体为条石垒砌基脚,青砖砌筑墙体,采用糯米氢氧化钙灌缝,因而城墙特别坚固。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易守难攻,素有“铁打荆州”之说。
东门宾阳楼
荆州东门“寅宾门”俗称“老东门”,城楼名“宾阳楼”,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国家文物保护科研所设计修复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游客开放。整个楼台高9.5米,东西宽12.65米,南北长34米,采用大木框架结构,气势宏伟,造型别致,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
大北门朝宗楼
大北门又称拱极门,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驿道出口,城外遍植杨柳,人们在这里送亲友远行,折柳相赠,祝福平安,故大北门又称柳门。大北门城楼名“朝宗楼”,是古城墙上唯一尚存的古建筑,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电影《小花》《路漫漫》《战地钟声》等均在此拍摄过外景。
荆州关帝庙
荆州关帝庙位于荆州古城老南门内,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原为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10余年的府邸故基,后由其子关平后裔世袭守护。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关庙,与山西解州关帝庙、湖北当阳关陵、河南洛阳关林并列为中国四大关公纪念圣地。
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万历时重建,清顺治七年(1650年)、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重修并扩建。庙内现存有明万历年间栽植雌雄银杏两株(距今约六百年)、关羽青龙偃月刀、赤兔马槽等珍稀文物。荆州关帝庙已被列为国家三国旅游线重点游览胜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盆歌
鼓盆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曲艺形式,源于我国古代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民俗活动,故又俗称“丧鼓”、“丧鼓歌”和“打鼓闹丧”。流传于江汉平原的今荆州市城区一带,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鼓板独唱或对唱。民间演出时热心的听众也可参与帮腔,即在每段唱词的开头和结尾一起和唱,也有一人无伴奏的清唱形式。鼓盆歌唱腔有平板、敲板、三句半和湖腔等。表演中鼓的伴奏独具特色,其节奏在音乐的上下句落尾处出现强拍无重音的现象,悖于音乐节拍之常理,在中外音乐史上也比较罕见。
铅锡刻镂技艺
铅锡刻镂技艺利用铅锡的独特性能,用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入模成型等手法,把平面的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型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制成精致的原模。铅锡刻镂技艺不仅解构了众所周知的传统失蜡法、漏铅法、陶范、金属范的内在玄机,还集中使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绘画、线刻、平面、立体、浮刻、镂空等各种手法。铅锡刻镂技艺是荆州敖氏家族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该技艺在敖氏家族世代相传,家谱记载已过五代十国。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近40年来,荆州市楚墓中陆续出土的漆器已超过5000件,出土文物中两千多年前的“捧盒”“茶盘”“茶食盒”等,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地人所用的生活物件完全一样。榫卯组合是其一大特色,整体物件往往由分别雕刻成型的部件榫卯组合而成,造型生动牢固。楚式漆器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选用天然矿植物色素。彩色漆料必须经过色料研磨、日晒脱水、色料与透明漆料搅拌、密封存放等多道工序。制作一件器物要经过选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绘画、描金等近20道工序。
习俗
节庆习俗
荆州关帝庙位于荆州古城老南门内,原为三国关羽镇守荆州10余年的府邸故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关庙,每年正月和农历5月13,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荆州人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荆州人敬仰、崇拜关公,已成了延续千年的习俗。
信仰民俗
荆州市因洪水而形成的民俗很多。信仰民俗有包括江神信仰、息壤传说、祭祀、镇水习俗等在内的水神信仰和祭祀。素有“信巫鬼,重淫祀”、“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的传统。荆江流域水神信仰的崇拜对象有灵物崇拜、本土水神和外来水神,修建水神庙举行水神祭祀仪式是民间水神信仰的表现形式。流域水神祭祀对象为江渎神、江神、龙神和洞庭湖神。长江荆江临江地段曾经分布着许多寺观,是先民崇拜江神之处。崇拜对象有风云雷雨等自然力、山川龙蛇牛等自然物,以及大禹、伍子胥、屈原、许逊、关羽等。在荆州城老南门外有一处长约40米、宽约10米的息壤遗址,见证了荆州人屡遭洪灾而祈求神灵护佑的历史。
劳动习俗
荆州劳动号子种类很多,如打硪号子、搬运(装卸)号子、船工号子、打桩号子、耕田号子、榨油号子、拉锯号子、石工号子、龙船号子、抬轿号子等。号子一般都具有节奏鲜明,气质豪迈,主词少、衬词多和一领众合等特点。因境内水乡河流堤防多,修堤打硪是农民的重要而笨重的劳动。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打硪号子,成为打硪时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地方特产
江陵金菊
“江陵金菊”种植于长江中游荆江北岸,江汉平原腹地,四湖流域西部。花朵直径2厘米~3厘米,呈球形蜂巢状,平瓣托桂型,舌状花单瓣乳白色,管状花黄色。“江陵金菊”泡茶汤液清澈、金黄带绿,味甘醇美,内含菊、氨基酸、黄硐类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风景名胜
古城·荆州座落于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湖北省荆州市,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参观主体荆州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三国文化之乡。2015年8月,荆州凭借“文化魅力和特殊魅力”荣2015旅游业“最美中国目的地城市”。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主要参观景区点有:东门景区、张居正故居、关帝庙、关羽义园、荆州古城墙、荆州博物馆、大北门朝宗楼、西门景点、南纪门景点等。
关公义园
关公义园是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扩建升级项目一期工程,是荆州市古城五环5A景区创建项目的引爆点,也是城南片区开发建设项目的启动区。项目位于荆州古城东南侧,东北紧邻环境优美的护城河,南临学苑路,西临凤台路,规划用地面积228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关羽圣像、三国文化展示中心、三国文化体验中心和聚宝盆观演设施等。2014年入选国家优选旅游项目,2015年纳入中原地区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并被评为湖北省第五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关公圣像位于荆州市关公义园内,是荆州市的地标性城市雕塑,由艺术大师韩美林设计完成,雕塑连同基座总高58米,重1200余吨,外贴4000多片青铜片,平均每块重量150KG。园区内配套布局完整的市民休闲及旅游设施,可满足全球华人举办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寻根朝圣和纪念祭祀活动的需求。与义园同步规划的《入城仪式》《龙凤呈祥》和《关公的世界》三台演艺剧目,由朱海亲自执笔策划、北京奥运会导演团队倾心打造,融荆楚元素、三国文化、关公忠义七德等内涵于一体,表现形式丰富,开创多项国内先河。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荆州城内东隅,原名“张大学士府”。公元1572年,张居正为尊藏万历皇帝褒奖他的手书而兴建。明末改为“张文忠公祠”,清代称“张相旧府”,后几经兴废,抗战时荆州沦陷时受到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初,荆州城在旧城改造时修建了张居正街,2008年修复了张居正故居并对外开放。
重要人物
获得荣誉
2020年1月,2020中国县域文化消费百强榜发布报告,荆州区排名99。
2020年2月,发布的“不老神”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荆州区排名59。
2020年5月,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名单出炉,荆州区榜上有名。
2020年6月,荆州区被命名为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1年8月,荆州区被推荐为2021年湖北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市、区)。
2021年9月,荆州区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认定荆州区为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1年12月,荆州区被列入第三批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名单。
2022年2月,教育部认定并命名荆州区为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
2022年12月,荆州区被认定为2022年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4年11月19日,荆州区入选“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97位。
参考资料
下半年,荆州区还要做这些事!.荆州之声微信公众平台.2024-12-20
荆州区的秋天,上映中…….荆州区讯微信公众平台.2024-12-20
《湖北日报》聚焦荆州区:“我愿栖息在你肩上,从此不再流浪”.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12-20
荆州区概况.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16
Jingzhou,.jingzhou.gov.2024-03-16
城乡规划管理情况. 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荆州分局.2024-03-30
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4-04-29
荆州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7-26
荆州区首届“邻里文化艺术节”活动助力“创卫”宣传.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16
荆州区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荆州区政府.2024-03-16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武铁站.澎湃新闻.2024-04-23
鄂C是哪里的车牌_十堰市牌照查询.全国交通违章查询网.2024-03-16
荆州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 ——全区人口情况[1].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16
历史沿革.荆州市人民政府.2023-05-12
荆州市历史沿革.行政区划.2024-04-29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荆州区政府信息公开.2024-03-16
特约记者行:荆沙解放日的记忆与缅怀.荆州新闻网.2023-09-14
人口民族.荆州市人民政府.2024-05-08
自然地理.荆州市人民政府.2023-05-13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荆州市人民政府.2023-09-14
《荆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荆州市人民政府.2023-09-14
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荆州市荆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 目标纲要》的通知.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30
荆州区概况.荆州史志网.2024-05-08
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30
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4-03-17
太湖港管理区历年主要指标统计数据.欧维数据.2024-03-17
城南街道历年主要指标统计数据.欧维数据.2024-03-17
张远重.荆州区政府信息公开.2024-03-16
区人大对全区商务工作进行现场调研.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30
荆州区人大常委会召开省人大代表调研座谈会.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31
荆州区政协聚焦城市建设发展情况开展视察调研.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31
【聚焦荆州区“两会”】政协荆州市荆州区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区委书记万玲玲讲话.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31
荆州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荆州区政府.2024-04-23
民族宗教无小事 区政协聚焦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开展议事协商.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30
人口民族.荆州市人民政府.2023-09-14
荆州区政协视察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情况.湖北政协委员会.2024-03-30
荆州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16
国务院关于同意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中国政府网.2024-04-23
主导产业.荆州高新区.2024-04-29
学校章程.长江大学官网.2023-03-29
校区概况.长江大学武汉校区官网.2023-03-29
学校概况..长江大学官网.2023-03-29
荆州区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市委宣传部调研组前来专题调研.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16
荆州博物馆-首页.荆州博物馆.2023-05-15
荆州博物馆-单位简介.荆州博物馆.2023-05-15
漫游荆博.荆州博物馆.2023-05-21
关于荆州区2023年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信息.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16
荆州司机注意:318国道改扩建,荆州大外环呼之欲出!.搜狐网.2024-05-08
207国道荆门段改建工程最新进展!部分路段年底贯通!.搜狐网.2024-05-08
荆州铁路.荆州市人民政府.2023-05-14
荆荆铁路加速建设 推动中部崛起“市市通高铁”不再是梦.中国网.2023-05-14
【今日精选】航拍荆江 荆州区很美!.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30
冬瓜鳖裙羹.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3-16
舌尖上的非遗 | 鱼糕飘香千年——荆州鱼糕.澎湃新闻.2024-03-16
荆州千张扣肉的来历 千张扣肉的做法及口感.楚汉网.2024-03-16
荆州八珍之六:皮条鳝鱼.荆州市总工会.2024-03-16
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荆州区人民政府.2024-03-17
鼓盆歌.湖北省文旅厅.2023-09-15
铅锡刻镂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02
铅锡刻镂技艺.湖北省文旅厅.2023-09-15
漆器髹饰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02
关帝庙.荆州市人民政府.2023-05-16
民风民俗.荆州市人民政府.2023-05-16
荆州洪水民俗文化研究.荆楚文化网.2023-05-16
江陵金菊.荆楚网.2023-09-16
屈原:中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荆州市人民政府.2023-09-17
张居正:明代政治家 改革家.荆州市人民政府.2023-09-17
袁宗道 :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荆州市人民政府.2024-03-26
新闻浏览.小康杂志社.2024-04-23
新闻浏览.小康杂志社.2024-04-23
湖北公布第二批21个“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名单.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3-17
2021年湖北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市、区)遴选结果公示.湖北省农业农村厅.2024-03-17
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来了!荆州两地试点!.澎湃新闻.2024-03-17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3-17
名单公布!黄石一地入选!.澎湃.2024-04-23
关于公布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满天星”训练营、改革试验区和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名单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4-03-17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2年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湖北省发改委.2024-03-17
《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在京发布.央广网.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