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故土》是一本2012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的图书,作者为Timothy Beraley。本书主要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住宅与社区问题,通过介绍各种创意项目和活动,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内容介绍
有意义的场所是抗衡全球化和到处千城一面的重要力量,也是探索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著名学者蒂莫西·比特雷教授在书中展示了他深入广泛的研究和遍行北美、欧洲各地的经历,对现在的场所和建筑进行了非常现实的审视,回顾当前的各种挑战,探究了削弱场所情感的趋势和因素,描绘了很多强化场所的建设性观点和令人信服的设想。
王骏等编著的《消失的故土(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住宅与社区)》同时开拓了广阔的新视野,探索了可持续性社区建设,向读者们介绍了很多创意项目和活动。所以,对任何想抵制同质化发展、想把生活的环境和社区打造得更有特色的人而言,《消失的故土(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住宅与社区)》就是令人信服的信息和思想的源泉。
作者介绍
蒂莫西·比特雷(TimothyBeatlev)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博士,弗吉尼亚州夏律第镇市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环境规划系教授,有近30年的教龄。他始终致力于城镇的生态足迹和创建宜居环境的研究工作,把学术方向定位于可持续社区发展和创新战略,曾出版包括《向欧洲城市学习》(被译成中文)、《人居环境保护规划》、《全球化时代的可持续家园》等在内的15部以上的著作,其中《合乎伦理的土地使用》被美国规划协会评为“100部规划基础书籍”之一。现为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可持续发展学会Teresa Heinz基金(一个专门支持社会与环境研究的慈善基金会)专席教授。
王骏博士,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多年教授外国城市建设史、城市设计等课程,出版有《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合编)等著作及教研论文等。
张冠增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日本Icu、明治学院大学、德国包豪斯大学任客座教授。出版有《城市发展概论》、《东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纵览》、《解析彩虹——科学的迷惘》、《后现代城市主义》、《规划专业英语教程》、《西方城市建设史纲》等著作、译著十多部,各种论文50余篇。
作品目录
前言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的可持续场所 场所的真正价值 场所的本质,自然的场所 场所帮助我们修复失去的联系 有关场所的经济论点 重建场所 重建场所的可能性第二章 场所的基础:概念、研究、文献 场所的语言 场所的质量:我们喜欢什么 场所塑造中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自然蕴含的力量,振兴场所、建筑和社区 场所的伦理 结论第三章 历史遗产提升场所品质 正视工业化过去,重建历史 德国的景观公园——北杜伊斯堡 阿姆斯特丹的煤气厂westerpark Gasfabriek公园 美国重现工业化历史的尝试 历史片断及其重构 作为历史片段的城市景观 提升社区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价值 历史及其可持续性 保护历史与现代化之间的微妙平衡 美国城市的成功经验 结论第四章 防止城市蔓延:社区规划、可持续性与场所 防止城市蔓延的理念与战略 避免社区建筑的雷同单调 通过良好的社区设计加强步行联系 在现有的空间肌理上改建和拓展 新城市主义的承诺 新的街道与交通理念 设计好的城际交通联系 小结第五章 自然与场所:环境提升场所品质 社区就像森林:对城市和人工环境的再思考 把自然重新融入我们的城市和生活 绿色城市和社区 城市与生活中的自然节奏 重建与土地和景观的联系 地方景观的馈赠:在当地生产和消费 结论第六章 步行场所 步行区域的强制性 不必担心机动车道 如何衡量场所的品质 北美洲国家培育步行文化的机遇 结论第七章 艺术和节庆塑造场所 支持培养地方艺术家 艺术性场所的力量 艺术化的基础设施 街头艺术 用艺术提高社区历史遗产的价值 街头庆典、游行和其他社区艺术活动 结论第八章 通过设计来学习:社区教给我们的 从不动产到生存空间 学校的新职责:让学生了解家乡 景观的知识 基础设施的知识 建筑物的知识 结论第九章 通过共享加强场所建设 共享住房和生活空间 交通出行共享 公共自行车计划 共享和再利用社区物资 结论第十章 多代同堂的社区:尊老爱幼。珍视家庭 城市布局要利于老人自理并方便出行 通往花园和自然 老少同乐 学校是社区中心,也是多代同堂的中心 终生社区 结论第十一章 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场所 再生能源的城市:芝加哥 埃洛岛的启示 伦敦的零能耗社区 社区更新,解决能源问题 寻求风能之城 低能耗建筑改变城市形象 面向低能耗未来的大胆设计结论第十二章 地方新政策 综合性的政策,自下而上的政策 新型协作与联合 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地方领导的新方法 全球化一地域化的社区 新型市民 结论第十三章 反思我们的场所责任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