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菊三七

尼泊尔菊三七(学名:菊三七属 nepalensis DC.)为菊科菊三七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45厘米。茎粗壮,直立或斜升,中空,基部木质,直径10毫米,上部有伞房状分枝,被密黄褐色茸毛,茎叶多数,下部长裸露。叶具柄,基部无耳;叶片狭椭圆形,卵形或菱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20厘米,宽1-6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楔状渐狭成叶柄,全缘或边缘上半部有锯齿,稀浅裂,侧脉3-6 (8)对,向上弯曲,上面灰白色,被疏或密黄褐色柔毛,下面沿脉被柔毛;上部叶小,变成苞片状,狭披针状线形,无柄。

头状花序多数,直径10毫米,通常花茎枝端排成伸长的疏伞房状;花序梗长1-10厘米,有数个线形苞片,被密短柔毛。总苞狭钟状,长10-13毫米,宽约10毫米,基部有7-8个线形小苞片,被密短柔毛,总苞片1层,13-14个,线状披针形,长10毫米,宽1.5-2.5毫米,顶端渐尖,边缘干膜质,背面密被黄褐色绒毛或近无毛,有时具无柄的腺毛。

小花黄色,花冠长8-10毫米,管部细,长4-5毫米,上部扩大,裂片三角状卵形;花药基部钝;花柱分枝锥状,被乳头状微毛。瘦果圆柱形,长3-4(6)毫米,具10肋,无毛或有疏毛。冠毛多数,白色,绢毛状,易脱落。

分布范围

云南省镇康县腾冲市)、贵州省罗甸县赤水市望谟县荔波县)。生于溪边岩石上或田边。海拔1100-2100米。印度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缅甸泰国也有分布。模式采自尼泊尔。

2021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消息称,科研人员在西藏发现尼泊尔菊三七新记录种。

近种区别

尼泊尔菊三七在外形上与红凤菜菊三七属 bicolor(Willd.)DC.)相似,但全株密被黄褐色茸毛,叶硬质边缘上半部有锐锯齿,两面被密毛;叶柄基部无耳,与后者显然不同。

繁殖方法

尼泊尔菊三七以分株法或插法繁殖为主。栽培容易,保持栽培土湿润,约1-2周即可生根。尼泊尔菊三七扦插成活率都在90%以上,成活率非常高。

扦插时间:扦插繁殖全年都可以进行,一般在每年3-6月和9-11月进行扦插较好。

插法方法:

栽培技术

盆栽:在小苗成形后即可进行操作,多用有排水孔的中型花盆作为定植容器,为了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每盆可放1株种苗,在操作结束后灌水即可,为了便于缓苗,定植操作最好在阴天时进行。

主要价值

尼泊尔菊三七可作为观赏植物。尼泊尔菊三七的繁殖和栽培技术简单,适合盆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科研人员在西藏发现4个中国新记录种.中国新闻网.2021-0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