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猫尾木(拉丁学名:银角树属 stipulata,又名Markhamia stipulata)为紫葳科猫尾木属下的一个种。产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普洱市、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金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马关县、麻栗坡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在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0m以上。叶近于对生,奇数羽状复叶,长30-50cm,幼嫩时叶轴及小叶两面密被平伏细柔毛,老时近无毛;小叶6-7对,无柄,长椭圆形或卵形,长16-21cm,宽6-8cm,顶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有时偏斜,全缘纸质,两面均无毛或于幼时沿背面脉上被毛,侧脉8-9对,在叶面微凹,顶生小叶柄长达5cm;托叶缺,但常有退化的单叶生于叶柄基部而极似托叶。
花大,直径10-14cm,组成顶生、具数花的总状花序。花萼长约5cm,与花序轴均密被褐色绒毛,顶端有黑色小瘤体数个,内面无毛。花冠黄色,长约10cm,口部直径10-15cm,花冠筒基部直径1.5-2cm,漏斗形,下部紫色,无毛,花冠外面具多数微凸起的纵肋,花冠裂片椭圆形,长约4.5cm,开展。雄蕊及花柱内藏。
蒴果极长,达30-60cm,宽达4cm,厚约1cm,悬垂,密被褐黄色绒毛。种子长椭圆形,极薄,具膜质翅,连翅长约5.5-6.5cm,宽约1.2cm。花期10-11月,果期4-6月。
生长环境
猫尾木为偏喜光树种,常见散生于低海拔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村边及荒野低谷地,尤以次生疏林中颇为普遍。幼苗期稍耐阴,母树附近幼苗及幼树颇多,在土壤湿润的环境中,天然下种更新较好;对土壤要求严格,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上生长,树姿婆娑茂盛;适生于年平均气温20-25℃,极端低温1℃,年降水量1200-2000mm的砖红壤、冲积沙壤。猫尾木常与黄牛木、叶吴茱萸、毛叶木姜、台湾锥栗、细子龙等树种混生。
栽培技术
采种与种子处理
果实成熟后约15天开裂,种子散落,及时采收。采集的果实置日光下曝晒或放在通风处,蒴果开裂即得种子。种子千粒重50-60g。
育苗
种子无休眠习性,可随采随播。先密播于沙床,待幼苗长至10cm时再移植到容器中培育。1年生容器苗高30cm,即可出圃造林。
病虫防治
病害
猫尾木幼苗生育期遇上高温、高湿季节极易患上猝倒病,近根的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变,病部缢缩,致使幼茎呈细线状,迅速扩展后幼苗成片猝倒。此时应将病苗及时拔除以免病情进一步扩散,同时可喷洒50%利菌克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1250倍液,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虫害
在猫尾木整个苗木生育期,见有食叶害虫为害,可择幼虫期喷洒40%氧化乐果400倍液或8%敌敌畏500倍液,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材浅黄褐色,心材边材无明显区别,耐腐,对白蚁略具抗力,但易遭虫害;纹理直,重量中等,结构均匀致密,具光泽,可做装饰材,可供建筑、雕刻、家具、桥梁、农具等用。
食用价值
花朵呈淡黄色至红褐色,可食用,是老挝菜和泰国菜的一部分,被称为“Dok Khae Hua Mu”或“Dok Khae Pa”。这些花通常被炒食或用于烹制酸辣汤。
观赏价值
猫尾木木枝叶浓密,花朵美丽,状似猫尾,观赏价值高,是集观叶、赏花和赏果为一体的优良观赏树种,为优良石山生态树种,亦适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在小区、公园、庭院、街道等种植。
相关物种
与“西南猫尾木 银角树属 stipulata (Wall.) Benth.”相关的种有:
-猫尾木Dolichandrone caudafelina (Hance) Benth. \u0026 HK. f.
-毛叶猫尾木(变种)Dolichandrone stipulata (Wall.) Benth. var. kerri (Sprague) C. Y. Wu \u0026 W. C. Yin
-西南猫尾木(原变种)银角树属 stipulata (Wall.) Benth. var. stipulata
-齿叶猫尾木(变种)Dolichandrone stipulata (Wall.) Benth. var. velutina (Kurz) Cla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