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伯,1926年9月18日生人,江苏省阜宁中学人。1941年加入新四军一师二旅特务营,1942年参加转三师。1943年入党,1968年调任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副师长,1969年10月任六师师长,1976年任沈阳军区守备五师师长,1979年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89年离休。现居哈尔滨市。
人物经历
他戎马生涯近半个世纪,身经百战,积极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九一八事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东北地区一直打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镇南关,然后留广西剿匪。1950年首批入朝,参加了1一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1953年回国。在革命战争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英勇杀敌,他指挥的连队曾创战斗军民一家人两个模范连,东北民主联军给他记小功一次。入朝首战云山,指挥罗亮泗用爆破筒第一个炸毁外国侵略者的重型坦克,荣立两小功。在无坚固工事依托的情况下,抗击美二师23联队、美24师、法荷联军等八千人的进攻,一日内击退敌16次进攻,荣立大功一次,祖国第一次赴朝慰问团赠给“进攻勇猛、守备有功”锦旗一面,全营荣立集体功一次。在建设时期,他曾任黑龙江垦区六师师长,带领数万名知青战士和职工,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为开发建设北大荒做了大量工作,当时的省委书记张林池赞扬六师“我与王震部长都未开出来,日本人开拓团也未开出来的田,你们开出来了。”调到守备部队以后,他更是把战争年代的作风传给部队,在历次演习,训练中都取得了好成绩。他提倡的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四边思想在兵团六师的建三江,在环境艰苦的大兴安岭成为部队的一种精神。
王少伯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和抗日老兵,15岁参加革命,戎马生涯身经百战,却未负过伤,连皮肉都没擦破过。他指挥过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却从未打过一次败仗。在抗美援朝战争首战云山战斗中,他亲自指挥炸毁了美国军队王牌师第一辆重型坦克;他指挥全营800人抵抗敌人8000人,在以一打十的殊死战斗中,打退敌人16次冲锋,坚守阵地寸土未失。他曾统率6万军垦战士和6万知青,终将建三江这片茫茫无际的沼泽地开垦出来,创造了军垦史上的奇迹。1954年、1955年他连续两次被选中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阅兵,且都在第一方队第一排,走在受阅部队的最前列。
王少伯还有一次国庆观礼,也鲜为人知——
1969年国庆节,黑龙江垦区接到上级命令,从该兵团抽调200人赴京参加国庆活动。时任该兵团第六师师长的王少伯,受组织上委派担任总领队。作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几十万人的代表,王少伯被安排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礼。
当年,时任39军115师参谋长的王少伯,1968年41岁时调入兵团一师任副师长。
1969年8月,兵团发布命令正式组建六师。在兵团党委会上王少伯主动请缨,提出要带头开发六师。并毛遂自荐向兵团党委提出:如果让我当师长,一定干出个样来。兵团党委经研究把王少伯的职务上报到沈阳军区,果然很快就下了命令。那年,他43岁,是兵团最年轻的师长。
在他的率领下,吹响了向抚远荒原进军的号角。这批队伍由一大批老转业官兵和4万知青组成,他们高举当年开发北大荒精神的红旗,向荒原进军。
他们在浅过膝、深没腰的人称“大酱缸”沼泽地中,顶着蚊子、瞎和小咬的侵袭,开恳荒地。并作到当年开荒,当年种地,当年打粮,当年做贡献。到1971年,就开出107万亩土地,在农垦史上创出奇迹。
王少伯亲自把师部所在地命名为“建三江”。从此,在中国和世界的版图上都标出这响亮的名字。他以个人的魅力和气魄,赢得全师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和全师的干部、转业官兵和知青结下血溶于水的深厚情感。王师长临走的时候,他坐着吉普车,走过六师的每个团,向他难以割舍的干部、老职工、知青一一惜别。他每到一个单位,那里都是全团倾巢出动。机关干部、转业官兵、知青、学生和幼儿园的小孩儿,排成整齐的队伍,含着热泪夹道欢送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参考资料
两次参加国庆阅兵是我一生荣光.哈尔滨日报-新浪网.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