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科奇人(英文名:Chukchi people),是俄罗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管区马加丹,截至2010年,俄罗斯楚科奇人总人口为1.5万。通用俄语,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楚科奇语,属阿尔泰语系古亚细亚语族,十月革命之后才有本民族的文字。楚科奇人信仰万物有灵论和萨满教。
楚科奇人人是楚科奇半岛大陆区域最古老的居民,定居历史至少可追溯到6000年前。10世纪初,楚科奇人由陆路狩猎和捕鱼逐渐过渡为捕海兽经济,大量楚科奇部落向海岸迁移。楚科奇人的民族起源中还包含尤卡吉尔人,与尤卡吉尔人的接触始于18-19世纪之交,尤卡吉尔人受埃文人和雅库特人的排挤,逐渐东迁至阿纳德尔河,与楚科奇人毗邻而居。19世纪初,在楚科奇半岛出现了许多集市,前来贸易的不仅有使鹿的楚科奇人,而且还有沿海岸居住的楚科奇人。同时毛皮税政策的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楚科奇人同俄罗斯人相互关系的改善。1822年,《异族人管理条例》确立了楚科奇人在俄罗斯帝国帝国的特殊地位,维持至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楚科奇人居住地区建立了苏维埃,1930年12月10日建立了楚科奇民族区,属于俄罗斯联邦。1977年改为楚科奇民族自治专区。
楚科奇人的传统民族服装款式比较古老,大部分都是用鹿皮和海豹皮缝制的,楚科奇人的传统造型艺术比较发达。极为流行毛皮和兽皮加工、编织、骨雕、木刻和金属雕刻,哑剧舞蹈仍然是楚科奇人最喜爱的民族艺术和现代舞蹈艺术形式之一。现在楚科奇人的饮食已发生很大变化,面包、食油、糖、阳芋、蔬菜、茶叶等已被普遍引入。
历史沿革
起源
过去学界长期认为楚科奇人最早形成于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然而,现代研究表明楚科奇半岛和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的古代文化起源各异,楚科奇人人是楚科奇半岛大陆区域最古老的居民,定居历史至少可追溯到6000年前。古村落遗址的发现证实,楚科奇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与雅库特人、科累马河地区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及后期文化有密切联系。楚科奇人的文化特征,如在楚科奇人的年历中月份名称与北极野鹿生活相关,天文概念如许多星座和星体的名称与猎鹿有关,与楚科奇半岛新石器时代各部族的经济活动相契合。在语言上,楚科奇人保留着独立性和统一性,独立演化。在10世纪初,楚科奇人由陆路狩猎和捕鱼逐渐过渡为捕海兽经济,大量楚科奇部落向海岸迁移。与爱斯基摩部落接触,楚科奇人同化了部分爱斯基摩文化文化元素,如油灯、帐篷、神鼓结构、渔猎仪式和节日、舞蹈哑剧等。陆路狩猎和海上狩猎的两种狩猎文化的接触交汇交汇深刻影响了两族的经济和民族发展。楚科奇人的民族起源中还包含尤卡吉尔人成分,与尤卡吉尔人的接触始于18-19世纪之交,尤卡吉尔人受埃文人和雅库特人的排挤,逐渐东迁至阿纳德尔河,与楚科奇人毗邻而居。毫无疑问,这种地域上的邻里关系不能不对楚科奇人的民族面貌产生影响。不仅如此,楚科奇人同尤卡吉尔人还具有相似的人类学特点。以及共同的祖先。
沿革
中国的古籍文献中,唐朝历书《通典》提到的“夜叉国”原住民就是指的楚科奇人。1368-1644他们受中国明朝奴儿干管辖,《明史》中楚科奇人被称为女真北山野人。
在17世纪40年代的俄文文献中,首次提到楚科奇人。据这些文献称,楚科奇人在经济关系上分为两个群团:“使鹿的”和“徒步的”。“使鹿的”楚科奇人游牧于冻土带和阿拉泽亚河与科累马河之间的北冰洋沿岸,以及舍拉戈岬和更东部的白令海峡。“徒步”定居的楚科奇人同爱斯基摩人交错散布在杰日尼奥夫角至克列斯特湾之间的沿岸一带。由此往南,楚科奇人居住在阿纳德尔河下游和坎恰兰河河口湾一带。
1642年,在阿拉泽亚河流域,俄罗斯人开始同楚科奇人发生联系,随后楚科奇人并入了俄罗斯。但直到19世纪前,楚科奇人并未臣服于俄罗斯帝国,在此期间,俄罗斯帝国对楚科奇人进行了多次武力征讨,均未奏效。18世纪60年代以后,沙皇政府彻底放弃了以武力使楚科奇人臣服的主张,楚科奇人得以同俄罗斯人和睦相处,并开始同俄罗斯人进行贸易。
19世纪初,楚科奇人在楚科奇半岛建立了集市,进行贸易。1822年,《异族人管理条例》确立了楚科奇人在俄罗斯帝国帝国的特殊地位,包括不属于俄罗斯帝国、不承担劳役、不课税、不缴纳毛皮税,维持至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楚科奇人居住地区建立了苏维埃,1930年12月10日建立了楚科奇民族区,属于俄罗斯联邦。1977年改为楚科奇民族自治专区。
在苏联时期,楚科奇人的民族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楚科奇民族自治专区的建立,渔业和养鹿业经济的改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以及社会文化教育活动,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极大的消除了沿岸居住的楚科奇人和游牧的楚科奇人的地域特点,打破了屯落与住地之间的封闭隔绝状态。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一过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现在,两个不同民族群团的生活方式已无太大差异。不同群团之间已开始通婚。但在楚科奇半岛的东部,沿海岸居住的楚科奇人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以往的生产习惯、传统的文化特点和经济生活结构。在他们那里捕海兽活动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楚科奇人的居民数量开始猛增,民族成分也相应扩大。楚科奇人在自治专区的比重已不超过8%。在这种情况下,楚科奇人不得不同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全面接触,从而出现了更多的杂婚家庭。这种婚姻的比例在不同的村落中为23%-60%不等。另一方面,楚科奇人年轻一代的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的社会职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混合家庭的构成。通常,这种民族混合家庭的孩子一般都选择楚科奇族民族成分。
人口与分布
截至2010年,俄罗斯楚科奇人总人口为1.5万人,是俄罗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管区马加丹。
宗教信仰
楚科奇人信仰满族与萨满教,崇尚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宇宙会给予他们无穷的力量。楚科奇人相信轮回和灵魂不朽,灵魂会以新生婴儿的形式回归。类似观念导致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平静,因此存在老年人自愿死亡的习俗。
语言文字
楚科奇人通用俄语,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楚科奇语,属阿尔泰语系古亚细亚语族,十月革命之后才有本民族的文字。
民族文化
社会组织
18世纪以前,楚科奇人仍然保留着许多母系氏族公社组织残余,在他们那里,父系氏族组织尚未形成。在游牧的楚科奇人中,真正的氏族单位是临时的游牧居住地。这种游牧居住地由3-4个血缘家庭组成,称“瓦拉特”,意即“一起居住者会议”。而在定居的楚科奇人那里,基本社会单位是由若干家庭组成的“兽皮艇公社”。这种“兽皮艇公社”中,以拥有兽皮艇的家庭为核心。狩猎时,这家的主人还会得到更多的猎物。在楚科奇人不同的社会组织中,劳动工具、鹿、兽皮艇、住宅和狗均为私有,牧场和渔猎地点则为公社所有。这些瓦拉特和兽皮艇公社都与真正的氏族组织不同:一是这种社会单位都不是永久性机构,其成员常常变动;二是亲属按男女两系计算。据考,这种社会单位乃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中间形式。在楚科奇人的婚姻关系中也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特点。18世纪,他们的婚姻制度为从妇制,即男到女家居住。此外,在楚科奇人中还存在一些群婚残余,如“妻姊妹婚”等。到19世纪,在楚科奇人中已有明显的社会分化,开始出现剥削集团。在定居的楚科奇人那里,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贸易中间人”社会阶层。他们来往于西伯利亚东北地区端的迭日涅夫角和查翁湾之间,进行买卖活动。楚科奇人家庭在此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比如富有的家庭有很多鹿或捕猎工具,已经处在父权氏族制消亡并向阶级社会转化的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楚科奇人的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明显的阶级社会特点。
社会生产
楚科奇人的传统经济活动包括养鹿、捕海兽、陆路狩猎、捕鱼和采集。养鹿业主要由游牧楚科奇人进行,鹿群规模大,夏季深入山地冻土带,秋季转移到沿海或河谷游牧。鹿肉用于食物,鹿皮用于制作服装、器皿和住宅。捕海业是定居楚科奇人的主要经济活动,猎捕鲸鱼、海象和海豹,使用大兽皮艇和各种工具。楚科奇人还从事捕鱼和植物采集,以及传统的毛皮兽狩猎。在日常活动中,狗起着很大的作用。他们主要将狗用于运输,作役畜使用。基本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和兽皮艇。现在除传统的经济活动外,楚科奇人又发展起奶用养畜业、养禽业、温床蔬菜种植业等新的经济部门。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在楚科奇民族自治专区,采矿业(汞、锡、煤)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建筑材料业和仪器工业也有较大发展。农业的主要部门是养鹿业,是俄罗斯联邦管区最大的养鹿区。目前楚科奇人大部分仍从事养鹿业和捕海兽业,但有一部分人已进入教育、卫生和其他一些服务部门工作。城市人口比重逐步增长。
服饰与造型
楚科奇人的传统民族服装款式比较古老,大部分都是用鹿皮和海豹皮缝制的。楚科奇人人戴手镯和珠串项链,纹身。纹身图案非常简单男子沿嘴边纹一些小圆,妇女在鼻子和前额处纹两条直线。20世纪50-60年代以后,楚科奇人逐渐开始流行城市服装,目前只有鞋帽仍保留着民族特点。
楚科奇人的传统民族服装款式比较古老,大部分都是用鹿皮和海豹皮缝制的。男子冬季穿两层毛皮衬衣、两条毛皮裤和带毛套袜的短靴。靴底通常用海豹皮缝制。女式服装主要是带领子和宽袖的毛皮连衫裤。冬季穿两层,夏季穿一层。白毛风天穿带风帽的皮外衣。滨海一带的楚科奇人雨天穿海象肠衣制成的斗篷。楚科奇人戴手镯和珠串项链,纹身。纹身图案非常简单:男子沿嘴边纹一些小圆,妇女在鼻子和前额处纹两条直线。楚科奇族男子剃顶,只留头下半部一圈头发女子留两条辫,辫子上扎着珠子和珠串。20 世纪50-60 年代以后,在楚科奇人那里逐渐开始流行城市服装,目前只有鞋帽仍保留着民族特点。
饮食
楚科奇人过去食物以食肉为主,游牧的楚科奇人主要吃鹿肉,滨海一带的楚科奇人则吃海兽肉。现在楚科奇人的饮食已发生很大变化,面包、食油、糖、阳芋、蔬菜、茶叶等已被普遍引入。
居住
楚科奇人的传统住宅有可移动的帐篷和永久性的棚屋,其中养鹿的楚科奇人游牧时住半圆形帐篷,用鹿皮苫成的木架棚屋。这种住宅便于在树木稀少的冻土带进行搬迁。滨海一带的楚科奇人冬季住半地下土窑,夏季住海象皮帐篷。土窑的类型和结构是从爱斯基摩人那里传来的。到19世纪末,半地下土窑已让位于构架式地上棚屋。养鹿的楚科奇人的住地通常由2-10座棚屋组成。这些棚屋自东向西排成一线,住地主人的棚屋排在最前边。滨海一带的楚科奇人的屯落一般由20多座棚屋组成,棚屋的排列毫无顺序,彼此常常相隔很远。现在大部分楚科奇人已开始住俄式木房,室内摆设大多也已城市化。
婚姻
楚克奇人不实行同族禁婚制度,没有氏族名称和氏族管理机构,进行社会管理的是“家庭群体会议”。楚克奇人的婚姻制度和毗邻部落不同,还存在某种程度的群婚,主要指的是不属同一个营地的两到三个表兄弟,有权利和彼此之间的妻子发生性关系。一个男人可能有多个妻子,每个妻子都有自己的帐篷和鹿群,用于供养自己所生育的孩子。楚克奇人的性关系曾经受到外来的欧洲基督教的误解和利用。实际上这不是男女的乱交,是有限度的,是受到风俗习惯允许的,它增加了社会凝聚力,并为和平或战争环境下群体之间的彼此援助提供支持。
口头文学创作
楚科奇人直到十月革命之后才有了本民族的文字,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文字,但是楚科奇人却保留了比较丰富的口头文学创作。楚科奇人的民间口头创作主要有中国神话、萨满故事和历史故事等。楚科奇人的神话传说大多讲述的是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文明英雄的故事,北极熊、鲸目、海象以及乌鸦等动物都是楚科奇人神话及传说的主角;萨满故事讲述的主要是萨满的业绩及其他们的法力;历史故事主要讲的是关于楚科奇人同科里亚克人、埃文人、爱斯基摩部落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人的战争。
传统造型艺术
楚科奇人的传统造型艺术比较发达。极为流行毛皮和兽皮加工、编织、骨雕、木刻和金属雕刻。楚科奇人的传统造型艺术具有明显的装饰性质,其特点是图案体积很小并呈严格的几何形。楚科奇族妇女多用这些图案装饰服装、鞋、雪橇的毛皮苫盖、箭袋、腰带以及其他一些大宗商品。男子则使用硬质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舞蹈
楚科奇人的舞蹈艺术可以说是他们精神文化中的一个完全独特的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楚科奇人的所有仪式和节日中,都要进行舞蹈表演。楚科奇人的舞蹈形式有多种:所有人都知道的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进行的仪式舞、神鼓舞、模拟狩猎题材或某些动物癖性的哑剧舞以及娱乐性的舞蹈。楚科奇人舞蹈造型的基础来自于对某些曾经是主要狩猎对象的动物行为的模仿。这种模仿常常达到了完全逼真的程度。现在哑剧舞蹈仍然是楚科奇人最喜爱的民族艺术和现代舞蹈艺术形式之一。
参考资料
唐朝的夜叉国,楚科奇半岛,何时并入俄罗斯的?.搜狐网.2023-12-18
探访西伯利亚楚科奇人:从未被俄征服的土著.www.sinoca.com.2017-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