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长城,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山区的南口镇居庸关村,关城建筑位于燕山一条长约15千米名为关沟的峡谷中,所属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是一处以历史建筑景观为主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全长约4142米。
作为长城重要关口,因其所处地势险峻,居庸关长城自古便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有“阳国北门”之称。居庸关长城城墙宽窄高低起伏变化大,采取圆周封闭性建筑形式,具有军事防御性强的特点,建筑群风格形式多样。主要景点包括云台、点将台、古城墙、关帝庙、居庸叠翠等。
居庸关长城始建于北魏,现存主体遗址为明朝所建,清朝时随着其军事防御价值弱化而被逐渐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在长城开发保护工作中居庸关长城得到重建修缮,并在21世纪以来进行了一系列修复重建工作,保存较为完好。1961年居庸关长城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居庸关长城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山区,归属南口镇居庸关村管辖。居庸关长城的经纬位置约为:40°29′W,106°08′E,全长约为4142米,距离北京市区50余千米。
气候
居庸关长城所处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居庸关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长城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长城不仅与中国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还是中国农耕区和牧业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地质
居庸关地区属燕山山脉,该地岩性复杂多样,不仅有各类白云岩分布,还有燕山期侵入岩如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各类岩石的广泛分布为居庸关长城的建造提供了可就地取材的石料。
地形地貌
居庸关长城位于燕山的关沟中,整体属太行山系。太行山自山西绵延至河北百余里,沿山麓至山脊有八条通道,谓之“太行八径”,一路地形陡峭,居庸为其一。居庸关长城被两座山峰夹持,南北各有一个关口,使居庸关长城呈依山而建之势。
历史沿革
名称起源
据考证,居庸关长城“居庸”之名可能来源于秦始皇建长城“徙居庸徒于此”的记载。已知最早提及“居庸”的历史文献,是战国时期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篇:“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谓九塞?曰太汾、渑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句注、居庸。”《淮南子》中亦有“天下九塞,居庸居其一”的记载。一般认为最早在诗篇中提及居庸关的是唐朝边塞诗人高适,居庸关在唐代亦有“门关”“军都关”的别名。
居庸关具有“阳国北门”的特殊地理文化意象。元朝郝经在《居庸关铭序》中曾提出:“居庸关在幽州之北,最为深阻,号天下四塞之一……中原能守则为阳国北门,中原失守则为阴国南门。故自汉唐辽金以来,尝宿重兵以谨管钥。”其中“阳国”指中原国家、汉族统治的政权,“阴国”指塞外草原游牧民族的政权,所谓“阳国北门”“阴国南门”以及后文所提“国中虚门”,事实上都指代居庸关,但因所含人文意蕴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情结及文化意蕴。因此人们多以“阳国北门”为居庸关的地理意象,以展现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的意义所在,以及抵御外侮、守卫和平的文化意义。
发展历程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居庸一带归属燕国管辖,燕国北部与东胡接壤,战乱频发,燕国首次在居庸设塞,与令疵塞(或称卢龙塞)共同成为燕国西北侧军事要地,体现了边境协同防御的军事性。
公元前120年,为抵御匈奴的不断入侵,汉朝复修长城,并部分向内延伸,始建居庸关乘鄣。《西关志》记载:“汉时,寇上谷,刘彻命将军卫青击走之,修故塞,筑乘障”,代表汉武帝刘彻时期(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87年),居庸一带就已有修筑活动。
居庸关长城的建造是从北魏开始的。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筑“上塞围”,东起上谷,西直于河。此处“塞围”指的便是北魏时期的南长城。北齐天保六年(即公元555年),当权者又修建了从幽州北夏口至恒州(即今日居庸关南口至山西大同市)的九百余里长城,并将长城从此处向东修到山海关区。自此居庸关成为长城重要关口。
金朝时,居庸关的居庸叠翠名列燕京八景。据《水经注》记载,居庸关所处关沟两侧岩壁陡峭,中间有一条溪流顺山势流下,沟内树木丛生,有众多鸟类野兽分布,风景秀丽。关沟中更有号称“七十二景”的各类古迹,如点将台、拴马桩、五郎像等。
成吉思汗灭金时期,其率军自居庸关古北口出发,攻金中都,使得金都被迫南迁。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忽必烈迁都北京,居庸关归为大都路管辖。居庸关关沟成为皇帝往返元大都(今北京)和元上都(今锡林郭勒盟)的必经之路,在关沟修建了众多为皇家所用的行宫、寺庙、花园等建筑,现存云台即元朝所建过街塔的塔基。
现存居庸关长城遗址是明代所筑,明代统治者朱元璋为防范元代势力卷土重来,对长城重建修工作极为重视。据《延庆卫志略》及《明英宗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便指派大将军徐达主持居庸关长城的修缮重建工作,并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完成,现今居庸关长城南关门及北关门匾额上仍保有“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和“景泰伍年伍月吉日立”的题记。
永乐至正统年间,修筑对象一般为居庸关关城的水门、桥道、城墙等防御工事,少有联动整体的区域性修筑,基本围绕居庸关关城本体展开。景泰至嘉靖年间,朝廷则频繁统一修筑居庸关周边整个防区内的沿线城堡、边墙,居庸关全部军事聚落中的长城边墙基本全部建于这一时期。历史上的土木一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朝廷对居庸关防区乃至京师西北屏障的军事态度,此战后朝廷大举修建长城聚落并增设关隘,居庸关的关城防御体系由点状防御改为进深防御。
清朝时期长城的军事防御价值被弱化,包括居庸关长城在内的长城建筑群逐渐荒废。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本就是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入关后无外患,且与北方蒙古族长年通婚,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难有用武之地。康熙帝曾说过:“本朝不设边防, 以蒙古部落为屏藩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开展长城开发保护工作,1961年,长城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居庸关云台独立立项。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将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1世纪以来,居庸关长城受到关注更多,并进行了一系列修复重建工作。2001年,居庸关长城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居庸关长城等北京段长城入围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建筑特色
方位布局
居庸关长城依燕山而建,长城主体位于关沟中,沿山势而上。居庸关长城景区中,云台位于居庸关长城主体中,点将台位于长城之上,沿着古城墙穿行在关沟中可见“居庸叠翠”、五郎像、拴马桩等景点。
军事防御建筑
古城墙
据《延庆卫志略》记载,明代所建居庸关长城的城墙规格为:卫城周长约十三里三十七步,南北面城墙高约四丈一尺,厚约二丈六尺,东西面则依山而建,高度厚度不等。而据罗哲文学者调查显示,居庸关现存周遭长城墙身高大坚固,平均高约7.8米,墙基平均宽6.5米,下宽上窄,墙顶平均宽5.8米。
古城墙墙体外高内低,以整齐巨大的条石为主体,并在内部填充泥土及砾石,城墙顶用方砖铺砌,用生石灰填充其间缝隙,并间隔三百至五百米设置一个凸起石台,以作放哨、设计、存储之用。城墙内部间隔不远设有券门及石梯,以供士兵上下。
居庸关长城古城墙的精妙之处在于“人”字形墙体的设计,居庸关长城共有东山北段、西山顶、西山北侧与北瓮城连接处三处“人”字形墙体设计,其目的在于利用地形打击敌人,充分满足了军事活动的实际需要。
关城
居庸关关城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建筑,周长4167.5米,东西两长城直线距离4167.9米。南北瓮城间距650米,城内面积约50公顷,是长城线上仅次于山海关的第二大城关。根据地形共分为东山长城、西山长城、南关城、北关城、南北跨河长城及水门六个部分。
瓮城
瓮城多指依附于主城墙,围绕城门的小城,因其方圆各异,有的又称为方城。瓮城高与主城相同,城顶建有战棚,其城门通常开在侧面,以便在主城和瓮城两个方向上攻击入侵瓮城的敌人。明代时瓮城城门处多又增设闸门,称为闸楼。居庸关关城居要道之冲,是重点防御部位,在南北关城均建有瓮城和闸楼,形成双层防卫之势。
敌楼
为尽早发现敌情并有利于占据制高点打击敌人,居庸关在长城上设置了敌楼。敌楼是长城线上最基本的作战单位,为便于瞭望和支援两翼,选址多在制高点上。敌楼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居庸关长城的所有敌楼均为空心敌楼,分上下两层。按构造形式分又可分为砖结构和砖木结构,砖结构敌楼有“两眼”“三眼”“五眼”样式(“眼”即窗),砖木结构的敌楼的建筑形式又有歇山重檐式角楼和十字”脊式敌楼两种。
关楼与水关
居庸关拥有“两山夹一水”的独特地势(其中“一水”指的是永安河),在防御要求上自然也需同时防范来自陆上和水上的敌人,为此居庸关不仅在南北两个方向各修建了高大的关楼,在永安河上也各自建设有水关。
宗教建筑
关帝庙与关王庙
关帝庙供奉的是三国名将关羽,是封建时代忠勇武将的典型,生前以“忠、义、仁、勇”著称,死后被神化,是中国无人不知的武圣人。通常作为城市守护神受供于城门附近或瓮城内部,旨在希望神与城一同福国佑民。居庸关的关帝庙有两座,一座建在北门西山坡上,规模较大,叫关帝庙;一座建在南关城瓮城内,规模较小,叫关王庙。关王庙位于关城南瓮城内,共三间,为歇山起脊式,建筑面积77.5平方米。现庙内塑像分别为关王及黄忠、马超、赵云、张飞等蜀汉名将。
关帝庙位于位于金柜山东北,为正德七年明代皇帝见风景美丽而下令修建的,建筑坐西面东,面积172.7平方米。受地势所限,关帝庙有两进台阶庙门为南北方向。其建制为正殿三间,采用歇山起脊形式,左右配殿各三间,山门一间。正殿内塑有关羽坐姿神像,高2.5米,旁立周仓、关平,内悬“万世人极”匾,墙壁上绘有三国故事图。北配殿塑关羽曾祖、祖父、父亲坐像,墙壁绘三国故事图。南配殿塑关羽夫人胡姓坐像及两名侍女,其壁画内容为“教子”和“侍俸公婆”。关帝庙是一组典型的园林化的寺院,依山势而建,并在院内南侧摆有一口青龙偃月刀,重约80公斤。
居庸关内建关帝庙与关王庙,是希望用封建礼教来约束守关将士要像关羽那样忠、义、仁、勇,同时也含有关羽在此镇守,关城坚固,不易攻破的寓意。(右图图源)
马神庙
马王爷庙红墙黄瓦,位于居庸关关城南侧西山脚下的关南山坡上,为使战时战马康健且繁衍旺盛有战斗力,其内供奉马神,隋、唐、末、辽、明历代都有官方祭祀马神的制度。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当时的居庸关配有战马二百七十匹。重修的马神庙建筑面积197.8平方米,山门三间,院内正中为正殿三间,坐西面东,采用歇山起脊形式;南北配殿各三间,采用硬山形式。庙内所塑神像为马祖、马王、水神和草神等。
真武庙
真武庙内供奉道教大神真武大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真武即玄武,但因宋代皇帝避其名讳,改玄武为真武。传说真武是奉玉皇大帝之命镇守北方的统帅,洪武初大将军徐达北征,相传屡有真武神灵助之,故建真武庙于居庸关北瓮城内,坐镇北门。
新修复的真武庙建筑面积228.4平方米,前有山门三间,院内正中建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中正殿为歇山起脊式,配殿和庙门为硬山式,彩画为旋子大点金式。真武庙内塑道教真武神、八大元帅、六丁六甲等像。明代建居庸关城,将真武庙建于北券城内,意在希望“北方之神”护佑居庸关城。
城隍庙
城隍庙内所供奉主神为城隍,中国古代称有水的护城为“池”,无水的护城濠为“隍”,民间普遍认为城隍是剪恶除凶、护国安邦之神。居庸关城隍庙始建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7年),并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重修。建筑面积538平方米,仿照京师都城隍旧制,建庙于山峦之上,是居庸中轴线建筑,规模宏大。进山门设有山神庙一间,土地庙一间,庙门三间,为硬山形式。中院正中建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为起脊歇山式,配殿为硬山形式。后院建城隍寝殿三间,植古棺树。庙前设有戏台,戏台三间,为勾连搭形式,建筑彩画为旋子大点金式。
居庸关建置城隍庙,除了有保护关城的意义外,还有约束军民的用意。城隍庙内塑有城隍、阎王、山神、地神等神像,屋顶全部采用绿色剪边,寺院檐端柱有铜铃,庙内并有大钟一幢。
吕祖庙
吕祖庙位于翠屏山中麓,是古代道教庙宇,庙内供奉道教祖师吕洞宾。吕洞宾被奉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道尊他为“北五祖之一”。吕祖庙坐东朝西,庙宇规模很小,仅为一间,是座红墙黄瓦的小庙,建筑面积31.7平方米。
表忠祠
表忠祠位于关内西南侧的户曹行署西南深处,是为纪念明朝右副都御史罗通而建的罗通祠堂。罗通,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奉命镇守居庸关,在与蒙古族瓦刺部的战斗中,身先士卒,亲冒失石据城固守,率领将士打败瓦刺,守住居庸关,保全京师,立表忠祠以表其忠。表忠祠建筑面积159平方米,有正殿三间,殿内塑坐姿罗通和大人像,两侧为侍卫,左右配殿各三间,南配殿正中塑张钦像,北配殿塑孙玺像。
其他建筑
云台
概况
云台,是位于居庸关关城中心的一座汉白玉石台。云台始建于元代至正五年(即公元1345年),由元顺帝下令修建,起初作为“过街塔”使用,但在元末明初其上三座塔被毁。明代正统四年(即公元1439年),在三塔遗址上重修了一座名为泰安寺的寺院,但清朝康熙四十一年(即公元1702年)该寺毁于火中。其后不再重修,只保存上述建筑的基座,称为云台。
云台底部券门内的石壁上仍保有泰安寺时期的文化遗迹,如四大天王、佛像、曼荼罗法坛和各种花鸟草兽图案的雕刻、以汉文、藏文、梵语、八思巴文、维吾尔文、西夏文六种文字雕刻的《陀罗尼经咒》和用以上除梵文外文字雕刻的《造塔功德经》。据粗略统计,“云台”雕刻文样有六十多种。内容涉及几何文样、自然文样、植物文样、人造文样、动物和龙风等文样等,这些浮雕和石刻是我国,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这些保存下来的石质文物为后人研究元朝政治思想与文化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及一手材料,在建筑、雕刻、宗教、历史、语言等方面有极大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多民族相互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印证。
云台是居庸关长城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已于2014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雕刻
云台为藏传藏传佛教建筑,集中体现了以喇嘛教为内容的各种题材。从位置上分,大致可分为南北券面、券洞顶部和券洞左右两侧面三个部分。
云台的南北券面雕刻内容基本相同,均为藏传佛教的六种法相——“六擎具”装饰。其中券面上方正中位置雕刻华云大鹏,其左右从上至下分别雕华云龙女、华云鲸鱼、华云童子、华云兽王和华云象王。券门四脚为十字交叉的金刚杵图案,金刚杵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法器,象征坚利之智割断烦恼、降伏恶魔。
券洞顶部纵向排列着五个曼荼罗图案。在藏传佛教中,曼荼罗表现为神秘的圆环,它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象征符号。曼荼罗为梵语音译,藏语称之为吉廓,汉语译为坛城。曼荼罗是佛对凡人进行教化的场合和表相,修行者礼赞曼荼罗可接受佛的神力。云台上的曼荼罗图案为正方形,边长2.7米,正方形内四角分别雕刻一支宝瓶,宝瓶内生长着莲花枝,莲花枝上刻3尊佛像。再向内则为金刚杵、火焰围成的圆圈,圈内是四方形坛,坛四面各设一门,坛中央刻佛像,5个佛像分别为大日如来形和萨形。曼荼罗图案两侧各雕有五尊佛像,称“十方佛”。云台十方佛的装束、姿态基本相同,均头束螺髻,身着祖右肩袈裟,结踟跌坐于仰莲座上。佛后是莲瓣形背光,配饰吉样花草和动物图案。
券门内的四隅刻有四大天王像,每尊高约3米,宽约4米。它们是佛教的4位护法天神,即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南方增长天王琉璃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和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四大天王均为坐姿,头戴佛帽,身着甲,左右腿一长伸、一盘曲,脚下、腿下或踏或压一鬼怪,身体左右各立一位侍从,其姿态整体构图基本一致。每位天王与身边的神将、妖魔鬼怪组成了一个个以天王为中心、带有故事情节、富有动感的画面。在画面中生动演绎了佛教内容,显示出宗教雕塑世俗化处理的特点。如东方持国天王脚下和腿下的鬼怪,神态较为平和,一似侧耳倾听,一低头若有所思,仿佛东方持国天王弹奏琵琶乐曲灌人了耳中,很好地表现了东方持国天王用音乐来感化和劝导众生的法力。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评价云台四大天王雕像:“居庸关门洞壁上四天王像可称元代雕塑之代表。天王皆在极剧烈之动作中,其雕出不高,光影之反衬不甚强,然其路线则为绝对的动的。”
除上述大型雕刻图案外,云台还雕刻多种辅助、装饰性纹样图案,据粗略统计,其中涉及几何纹样、自然物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造物纹样,以及法器、兵器、乐器等种类,计60余种之多。
书院
叠翠书院位于金柜山下,是一座安静的小庭院,是明嘉靖二十年由泰安寺僧房改建而成。院中的聚乐堂为朝夕会讲之所,北配殿为藏书殿,收藏书籍五十四部,师生居于南配殿。建筑以廊子相连接,院内种植梧桐,环境优美、十四部,师生则居住在南配殿。清静,是一所京师典型院落,前有月台,可供中秋佳节在此赏月。
园林
居庸关附近修有数座凉亭,其中长短亭位于翠屏山下,静对亭、憩便亭、半山亭、凉亭都坐落在居庸关西侧的金柜山上,静对亭、憩便亭位于金柜山前山梁之上,半山亭位于金柜山的山梁之上。
长短亭由三座亭子组合而成,中间为重檐八角型,两侧为重檐四角型。亭顶采用攒尖、绿瓦、黄剪边、苏式彩画的设计,三廊亭子以游廊相连,造型别致。从吕祖庙曲径而下来到长短亭,远可观金柜山山景,近可听翠屏湖水声。(图源)
静对亭坐落于金柜山上,重檐八角型,同样采用攒尖顶、绿瓦、黄剪边、苏式彩画的设计,静对亭是欣赏“居庸叠翠”美景的良好观景点。登亭居高远望,可将衙署、叠翠书馆、户曹行署、广积仓、“天下第一雄关”城楼等景色尽收眼底。
憩便亭位于柜山西北的山峰上,四周群山环列。采用重檐四方形样式,攒尖顶、绿瓦、黄剪边、苏式彩画的设计。
半山亭为重檐歇山式,采用绿瓦、黄剪边、苏式彩画的设计。建筑面积 141 平方米,是居庸关景区内面积最大的凉亭。
凉亭为黑琉璃瓦卷棚顶,附有苏式彩画。
旌善亭位于南关瓮城外,采用单檐、六角形、攒尖顶的设计。
衙署
户曹行署是明代营建的后勤重要衙署,规模宏大,殿堂雄伟。宫门建在白色玉石栏杆之上,穿过垂花门后则是西衙门主要大厅,再往后则为寝室,左右为“文移”“吏臂”朝房。曾于正德十年重修,院内设有回廊,置有不少歌颂居庸关的诗碑。
仓储建筑
作为战争防御设施,居庸关关城内建有多处仓储建筑,为驻军提供后勤供给,复原的仓库有三座,丰裕仓、永丰仓和神机库。
牌坊
居庸关景区内建有多处牌坊,其中迎恩坊和国计坊较为重要。
迎恩坊位于关城外旌善亭旁,形制为三门四柱三楼,黑色瓦脊,红柱,中额书“迎恩坊”。
国计坊位于云台和南券城之间,为户部分司所立,形制为三门四柱七楼,面阔22.4米,顶部为绿琉璃瓦顶,中额书“国计坊”三字,两侧额为黄琉璃花板透雕“二龙戏珠”图案。下部为夹杆石,以白石雕成,具有稳固的特点,四柱排空而立,巍峨壮观。
此外,在居庸关古客栈内还建有缀英坊。
商铺民居
明朝的居庸关在和平时期就已成为各民族经济贸易往来的交汇地,关城内商铺众多,沿街布置一片繁华景象,修复后的买卖街热闹繁荣。关内也曾建有大量民居,现民居全部拆除,改建为居庸关古客栈。
相关景点
相关景观
居庸叠翠
居庸叠翠并不指某个明确地点,指由居庸关长城及周遭林木所构成的整体景观。居庸叠翠为金朝“燕京八景”之首,明代为“北京八景”之一,清代为“燕京八景”之一。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游客歌颂的美景,清朝爱新觉罗·弘历曾多次游览作诗,并为其题字立碑“居庸叠翠”,该碑现已无存,现景区内“居庸叠翠”碑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之弟爱新觉罗·溥杰所题。
五郎像
五郎像指位于延庆八达岭下方关沟一块崖石上所刻杨延德人像,现已遭侵蚀而致模糊。传说杨五郎于五台山剃发为僧,明朝人或刻此像以表纪念。
拴马桩
拴马桩指居庸关长城南口关沟的东侧山头上类似石柱的山峰,相传杨延昭在打败辽兵后将马拴在此山上,该传说的夸张性是人们对英雄景仰的一种体现。
时令景观
居庸秋色
因居庸关所处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且纬度较高,居庸关长城四季分明。居庸关的秋天有金黄杏叶海等景色,秋高气爽,吸引众多游客到此观赏。
居庸霁雪
“居庸霁雪”是“燕平八景”中的冬日奇观。居庸关地区属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故冬季有显著降雪。雪后的居庸关长城,在城墙及周遭林木上都有积雪留存,为世人夸赞。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居庸关长城历史悠久,并有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在新中国成立时,历史考古学家郭沫若就提议把所有维修后的长城都进行不同程度的开放。
1981年,居庸关长城划归十三陵特区管理。1982年,居庸关长城被列为八达岭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存居庸关长城的历史价值,1992年至2002年间,国家启动并完成了居庸关长城的全面修复工作,并正式对外开放。
1999年,北京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召开了首届居庸关长城文化研讨会。
国家对包括居庸关长城在内万里长城的保护开发工作极为重视,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扶持指导。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中明确提出集中精力发展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引领了各地方发出建设长城文化经济带的建设战略。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长城及大运河等作为交通枢纽与资源核心进行开发,并提出建设一批优质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
2019年1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文旅部进一步提出,我国将对以长城、大运河、长征为主题的三个国家文化公园进行重点建设。探索文化遗产和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发展长城经济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
2020年9月30日晚,北京市昌平区在居庸关长城下举办了首届“居庸山月”——昌平中秋诗歌晚会。作为北京举办的“月圆京城情系中华” 主题系列文化盛宴中重要的活动之一,该晚会通过原创歌舞、诗词吟诵、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表现居庸关长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收效甚好。此后该晚会每年中秋时分都会在居庸关长城举办,以期展现中秋团圆的家国情怀。
2021年,居庸关长城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公布的10条长城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途经景点。
2022年9月15日,居庸关长城首次开启“长城夜游”活动。景区开放“夜长城”游览活动期间,南北关城、云台及长城延线全部点亮,打造居庸“星夜关城”。 为丰富景区业态、提升游览体验,还推出了餐饮夜市、特色售卖、非遗展售、精品演出、网红熊猫、后备箱集市等服务和活动,落地台克球、笼式足球等新兴体育运动成果向游客开放。
2022年11月26日,居庸关长城等北京段长城入围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2023年4月29日,居庸关长城首届垂直马拉松开赛,旨在通过攀登的方式,使国内外运动爱好者在此欣赏居庸叠翠,领略古建遗韵,沉浸体验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雄伟壮阔。
保护
1961年,居庸关长城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至2002年间,本着"保护文物,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和“加强保护,合理利用”的方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自筹资金,按照明代建制全面实施居庸关长城修复工程。
居庸关长城修复工程具体如下:1992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居庸关长城进行现状勘察,并委托中国长城协会设计修复工程规划。1993年5月动工,全面修复了居庸关长城的墙体、敌楼及关城建筑,于1994年10月竣工并对外开放。1998年,为满足旅游需要,十三陵特区启动了居庸关二期工程启动,修建了居庸关古客栈等建筑,于2000年竣工投入使用。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具体描述了长城遗址留存至今所蕴含的伟大价值,深挖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彰显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伟大民族精神。
相关文化
诗歌
历代均有众多歌咏居庸关的作品,仅李德仲《居庸关》和徐红年《八达岭长城古诗咏》所搜集的居庸关古诗词就有177首左右,共13000余字,碑刻、石刻文30000余字,成为了居庸关文学景观研究的丰厚基础。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
该诗为唐朝边塞诗人高适所作,是居庸关作为文学景观的开篇之作。诗歌写于唐代天宝九年的秋天,当时作者出任制科仅授封丘县尉一职,心中怀着郁闷给青夷军(今河北怀来县境内)送兵。诗中对居庸关的边塞苦寒作了描写,奠定了居庸关相关诗篇怨愤悲凉的感情基调。
《出居庸关》
该诗为宋代诗人汪元量所作,是作者在受宋代皇室冷遇而迁居过程中路过居庸关所作,反映了其在宋室遭遇的种种冷遇和艰难的生活,并展现了战后西北地区的环境风貌。
《居庸关》
该诗为清朝诗人顾炎武在勘探名关山隘至居庸关时所作,诗歌首联从高处落笔描写居庸关形势险要,颈联则从低处进行描写,伴随着禽鸟的鸣啼声,诗人坐着车从狭窄的山谷中穿过。层层山冈上,数座城楼映衬着飞落的大雁。顾炎武见此情景,想起此处为燕代古地,想起自己的国家也丧于他手,感怀于悲壮的战火风烟。
地理象征与审美意蕴
作为长城关隘的典型代表,居庸关具有多重文学地理意义。首先,从地理意象来看,居庸关具有“阳国北门”的意义,“阳国”指中原国家、汉族统治的政权,“北门”即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守护国家安危的存亡之门,其主要内涵是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顽强抵御外侮的精神。动荡年代,居庸关作为关口,分割了“阳国”与“阴国”、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南与北、家乡与他乡,出关与入关,对于个人则关乎生死,对于国家则关乎存亡,具有浓郁的生命意识和悲情色彩。而在和平时期,关口的开放与融通也极大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做出了贡献。最后,从审美空间上看,关外的苍凉悲慨与关内的苍翠秀丽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被涵盖在同一道雄关中,是复杂的统一与多样的和谐。
居庸关的文学地理意义也是长城的文化意义。虽然长城上的各个关隘早已失去了军事价值,但它们所代表的长城精神却永远保留下来,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生生不息。以居庸关为代表的长城文化以反对欺凌、追求和平为核心,其文化价值则在于长城内外各族人民相互依存,实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居庸叠翠》
居庸叠翠作为自金朝便列入“燕京八景”的景色,被历朝历代众多文人墨客赞美传唱。关于居庸叠翠最著名的作品是明朝王绂所绘《明王绂北京八景图》中《居庸叠翠》卷。该画卷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居庸关周边环境、居庸关长城的布局及其重要作用。从诗文创作与丹青图画的视觉审美意象上看,《居庸叠翠》是介于“民族互动”与“艺术感性”的“实景”创作,显示出明代绘画思想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相关事件
2023年12月,居庸关长城因受寒潮、大雪等极端天气影响,景区部分路段有大量积雪、积冰,导致道路通行存在安全隐患。为确保广大游客安全,暂定于2023年12月13日起采取临时性闭园措施,闭园期间暂停游客接待工作。开园时间视天气情况,另行通知。已购票游客请通过购票渠道办理退票相关事宜。
参考资料
北京市开放等级景区名录.北京市文旅局.2023-05-24
十三陵概况——居庸关长城.明十三陵官网.2023-05-24
【长城简介】居庸关长城.微信公众平台——居庸关长城 公众号.2023-05-24
居庸关长城.北京旅游.2023-05-24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02
居庸关八达岭等北京段长城组团入围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人民网.2023-06-02
北京_昌平_南口_居庸关经纬度查询-在线经纬度定位转换工具.居庸关经纬度查询.2023-05-30
居庸秋色.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3
居庸霁雪 | 雪后的居庸关就是这么美丽!.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官方网站.2023-06-03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0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网.2023-06-03
新时代、新作为,努力推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6-03
居庸关上伴明月,长城脚下诵双节.云南网.2023-06-03
北京发布10条长城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6-03
居庸关长城首次开启“长城夜游”活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2023-07-17
北京居庸关长城首届垂直马拉松今日开赛.京报网.2023-07-18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03
别跑空!北京这些公园、景区临时闭园.今日头条.2023-12-13